肖盛燮

肖盛燮

肖盛燮,男,任職重慶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防災減災工程研究所所長,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肖盛燮
  • 外文名:1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營山
  • 出生日期:1937年7月
  • 畢業院校重慶大學
研究方向,科研項目,科研成果,承擔課程,出版專著,科研創新,

研究方向

在災變鏈式理論研究基礎上,逐步導向重大災害分支學科領域,作為拓展深化的切入點,著眼於災害分支學科的研究,從災變實質入手探索分支災變演繹規律和技術防禦策略,具有重大的研究和開拓價值。

科研項目

爭取並主持了一批國家級科技項目。先後三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山洪對公路橋樑的破壞機理及計算模式研究”、“橋樑抗禦洪災異相耦合破壞作用的安全性預測與仿真研究”以及2008年資助的“基於災變鏈式理論的多種災害演化規律探索”;兩次獲得國際合作項目資助:分別與奧地利維也納科技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合作研究;獲得國家科技攻關計畫“西部開發科技行動”重大項目:“西南公路交通環境生態災損可視化監控演繹研究”等以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級、省部級與地方項目30餘項。

科研成果

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部省級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總計13項次。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EI收錄10餘篇,獲得專利權3項。

承擔課程

在教學工作中,承擔過本科《結構力學》、《結構最佳化設計》等課程,承擔研究生《模糊數學與工程套用》、《工程防災減災概論》等課程。

出版專著

《公路減災分析》、《公路與橋樑抗洪分析》、《庫岸地質災害治理與交通建設開發一體化模式》、《災變鏈式理論及套用》、《橋樑承載力演變理論及其套用技術》、《模糊數學與工程套用》、《模糊數學在土木與水利工程中的套用》由科學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等分別出版。

科研創新

他在負責與主持科學研究工作中,形成土木交通建設與生態環境“防災減災”多學科領域交叉特色。經數十座線上橋樑損傷衰變規律探索,首次提出“橋樑承載力演變理論”,將橋樑由新橋到舊橋承載力演變劃分為耗散、衰變、潰損、提升等階段,形成提升承載力的拓展套用體系,具有快速規範化測評和改造橋樑的實用價值。通過公路橋樑抗禦洪災及船隻漂浮物撞擊耦合破壞力構成關係、伴生規律等研究,導出橋樑抗洪可靠度判據模式,實現安全預警仿真。在三峽庫區建設期間,針對庫區地質災害治理與交通恢復重建工程的實際,提出並構建交通建設與災害治理一體化套用體系,即災害治理中須考慮交通建設的後效作用,交通建設必須以災害治理為堅實基礎。從而對庫區蓄水前的災害治理和庫岸建設的一致性融合起到了及時導向作用。針對歷年國內外道路交通事故頻發導致人員傷亡的慘痛事實,提出了交通安全預警首創性思路,根據實踐、理論、實踐的原則,通過事故的人、車、路、環境等實際影響因素剖析、量化,構建事故顯現點預警數學模型體系,實施事故誘因“跟蹤”,藉助GIS、GPS及系統工作平台實現事故聲像警示,已在產業化進程中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權。根據生態環境災害演變的客觀規律,從眾多災害中抽象和提煉出“災變鏈式理論”,揭示災變鏈式效應規律,提出災害鏈式載體反應和載體演化特徵,按災害特性將常見災害歸結為8種災變鏈式類型,按破壞力度與機理劃分鏈式發育階段;首次揭示災害之間的轉化關係,提出多種災害的演化行徑與推移演變規律;根據災害發育階段特徵提出從源頭上遏制災害蔓延的“孕源斷鏈減災”及多災種的“弱勢環節斷鏈”的災害治理技術模式;在災變理論探索基礎上,以三峽工程庫區環境穩定性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後次生災害為背景實地調研考察,進行災害演變過程綜合技術網路跟蹤,構建了多種災害動態網路跟蹤資料庫系統,實行產業化,將用於庫區和地震災區的災變跟蹤警示導向。這些研究經專家階段評議:“在同類研究中,具有學科跨越式發展的里程意義,”、“在生態環境災變鏈式理論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