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氏烏葉猴(學名:Trachypithecus shortridgei):頭體長109-160厘米;肩高50-70厘米;尾長70-120厘米;後足長19-20厘米;顱全長19厘米;體重17-40千克。體銀灰色,手和足深灰色,尾顏色更深直到尾尖。腿略微淡灰色,下腹更灰。面部皮膚亮黑色,眼睛是令人驚訝的黃橙色。
棲息於濃密的、低海拔600-1200米之間的常綠闊葉季雨林。為晝行性群居動物,每群10-30隻不等,樹棲,以各種鮮嫩樹葉、枝芽、花朵、水果為食。分布於中國和緬甸。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肖氏烏葉猴頭體長109-160厘米;肩高50-70厘米;尾長70-120厘米;後足長19-20厘米;顱全長19厘米;體重17-40千克。體銀灰色,手和足深灰色,尾顏色更深直到尾尖。腿略微淡灰色,下腹更灰。面部皮膚亮黑色,眼睛是令人驚訝的黃橙色。狹窄的黑色眉帶在兩側末端上翹成“麥穗尖”。同樣地,頰鬚在嘴角兩邊下彎成“麥穗尖”。幼體橙色。
棲息環境
該物種主要棲息於濃密的常綠闊葉季雨林和半常綠森林中。主要是樹棲物種,已知分布的海拔高度為600-1200米,在高地很少見到,在低地明顯豐富。但在較低的緬甸西北部的親墩江(Chindwin)流域也沒有,生活區域一般從常綠森林到大部分落葉林之間變化。
生活習性
肖氏烏葉猴為晝行性、群居動物,每群2-15隻不等,在遊蕩時,通常以一種不規則的隊形向前移動,遇驚時向同一方向逃竄。這種高度社會化的靈長類動物,在嬰兒期沉迷於大量的遊戲,成年後,通過發達的聲音交流和強烈的觸覺手勢,在其成長過程和日常生活中,包括梳理和面對面的互動擁抱來傳遞彼此間的信息。
通常由一個成年雄性和幾隻雌性及它們未成年的幼仔組成。這個單一的系統確保一個優勢雄性能夠與家族中的所有雌性交配,並必須保護家族中的幼仔。其他孤獨的成年雄性(通常是成年後被趕出原來的家族群)和亞成年雄性形成單獨的小群。也發現一些多雄性,多雌性群體,當群體移動或停止進食,由其中的雌性控制家族的行進方向,而雄性斷後。
肖氏烏葉猴在黎明時醒來,但仍然停留在它們睡眠的樹上,直到太陽完全上升。它們可能只是移動到較高的樹枝上,沐浴著陽光,然後才會去尋找食物。此物種從樹枝的凹陷處飲水,很少下降到地面,特別是年幼時。它們主要在清晨和下午晚些時候進食,並且在黃昏時找到合適的睡眠樹,每天會選擇不同的樹。每個猴子單獨睡在樹上,而母親則和她的幼仔睡在一起。
樹棲,以各種鮮嫩樹葉、枝芽、花朵、水果為食。樹葉要求它們有一個專門的消化系統來打破堅韌的纖維。食物包括35種植物的樹葉,以及水果、花、種子和樹皮。在雨季期間,由於水果豐富,會被更頻繁和大量的取食,而在季風之前和之後,在5-10月之間,是開花的高峰期,此時在飲食中花朵占更大的比例。
分布範圍
中國西藏東南部,以及沿怒江西側的雲南邊境最西到貢山山脈;緬甸北部親墩江以東。
繁殖方式
繁殖交配期約在9月至1月進行,次年2-4月產仔,妊娠期200天,哺乳期約為4個月。3-4月以前的幼體桔黃色或乳白色,5月齡後開始變淡變灰。幼猴會跟自己的母親或族群生活,雌性在生育後的第二個月,慢慢脫離自己的孩子,儘管在10或11個月小猴就開始單獨覓食,但一歲齡的幼猴仍會繼續返回到了自己的母親的身旁,白天覓食,晚上和母親一起休息調養。每個母猴都對新出生的小猴極為關切,這種習性僅見於疣猴亞科。3-4歲性可成熟。飼養壽命可達20餘年。
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野生種群稀少,在中國分布很局限;估計中國的種群不超過500-600隻(2001年)。主要威脅源自該物種被捕獲用於食物和傳統的“藥物”,有時被視為對中國的非法出口。農業和木材開採使棲息地損失和碎片化也是主要威脅之一。 發現該物種的地方——親墩江(Chindwin)及其相鄰平原的大部分區域計畫被水力發電廠的大壩淹沒。除了通過庫區淹沒直接喪失棲息地之外,這將導致狩獵的大量增加,因為預計建築工人將在陸地上生活,而形成的水庫將大大增加進入大面積山麓森林的可達性。沒有具體的有針對性的管理,獵人無疑會利用這一點。擬議的胡康河谷(Hukaung)老虎保護區內有一片非常大面積的適宜棲息地,但尚不清楚這個區域是否支持形態上典型的動物。如果肖氏烏葉猴不在胡康河谷生存,棲息地喪失對該物種構成嚴重威脅,因為其生活的區域範圍內,緬甸部分地區的大多數其他保護區都是高地,900米以下的棲息地嚴重退化和破碎,這種過程正在進行中。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瀕危(EN)。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