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張村位於棗強縣北部,版圖呈長方形,面積六平方公里,全境平原,屬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肖張鎮管轄。肖張村由十一個生產隊組成,六百五十戶,二千六百五十人,耕地4900畝。
基本介紹
村名由來,發展歷史,抗戰烽火,發展現狀,地圖信息,
村名由來
冀中古鎮肖張村,悠悠歲月三千年。村莊東靠瀦龍河(現叫索瀘河),此河發源於河南伏牛山,貫穿河北省中南部,南至河南諸縣和黃河相連,北入海河。當時水面寬幾百米,水深兩丈有餘,常年有水,川流不息,水清如鏡,是當時的南北黃金水道。人們沿河而居,年長日久,遂成村落,達百餘戶人家,並附有集市,是方圓百里的物資集散地。此時為春秋時期,距今三千餘年。由於河運方便,此村設有碼頭,南糧北運,糧食多集中在此,自然得名“糧廣店”,表示糧食多的意思。
後因糧食聚多,又運又存又收又放,在村中設有三老,廷緣(幹部)以理行政,並排解糾紛;並設里(鄉),因糧食多一時運不出去,遂建里倉,如張倉口、劉倉口等幾個倉口為存糧處,遂形成外圍村落。因事務繁忙,紜紜眾生,一時群賢畢至,能人眾多,於是改村名為“集賢鎮”。
戰國時期,該村屬趙國管轄。趙王封張耳家族為世襲王侯,管轄瀦龍河以西。秦、西漢初,張耳大將為趙國第十代王子駐防此地,成為屯兵之處,軍事重地。當時建有城牆、護城戰壕、煙火台,村東北、村正南有兩處烽煙墩。現在還有城牆之印跡,並有“城壕”、“馬號”之名稱流傳至今。
公元前二百零六年,劉邦建立漢朝,大局初定,派宰相蕭何、軍師張良、大將軍韓信來此平降,經蕭何、張良周旋勸降,未動一兵一卒,未破壞一草一木,百姓未受戰亂之苦,村莊未受毀滅之災。大將軍張耳和平歸順劉邦,並被封為大將軍,鎮守冀州。百姓為紀念蕭何、張耳、張良,村名改為“蕭張鎮”,後寫為“肖張鎮”。
為紀念張耳大將軍,在村西北建造了十王府。十王府坐落在北官道正南、老虎崗子以東、臥龍地地面上。因地基較低,地面抬高一丈之多。院落寬五十米,長一百米。坐北朝南瓦房三間,房高一丈五尺,飛檐斗拱,前面有兩個大紅柱子,朱紅大門。內壁畫有諸神,中間是張耳大將軍神像。房前有兩排石碑,碑文記載著張耳功績,並有捐獻者人名,常年香火不斷。張耳將軍百年後,葬於冀州南門西,有墓地碑文為證,保留到文革以前。
發展歷史
古黃河和漳河屢次改道北溢,造就了這方土地,它的流淌給這方百姓的有甘甜、也有苦澀,有輝煌、也有坎坷,百姓們順其自然,在這裡繁衍、生息、勞動。
古代境內水草豐茂,荊棘遍地,棗樹尤多,先民以所煮棗汁作糖料。西漢初屬棗強管。本地果樹以棗樹為主,經世代自然生長和人工栽培,至近代已遍布全村,田園、河畔、村邊、庭院,隨處可見,品種繁多,品質優良,其中以馬蓮小棗為最佳。金秋八月,片片棗林紅棗滿掛,賞心悅目,別具風情,使路人也感到甜浸心脾。
村東臨索瀘河,原為古時黃、漳故道,常年有水,是南糧北調的航道,商船川流不息,為這方人帶來了生存良機。相傳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瀦龍河畔建糧廣店,姜子牙曾被紂王追殺,落難於此,至今仍有姜子牙賣漿台和姜子牙釣魚台的遺蹟。索瀘河現已變為時令性排澇河道,西河岸經平整改造,原來的茅草灘、沙土崗現已變成400多畝的果園,河邊成片楊樹茂盛喜人。
農業土壤為成土母質,是古黃河、漳河的沖積物,以潮土為主,適宜種植多種作物。在明代,這片土壤質地較好,洪澇災害較輕,也就是因為這一點,廣大農民守土為本的觀念尤重,習慣廣種薄收,能聊以果腹為自慰,不敢高求。但現實並不使人總能自慰,剝削階級的存在和頻繁的自然災害,使“糠菜半年糧“的家庭占大多數。我村植棉歷史較久,每年有棉花作為商品運往城市,生活有所改善,1936年全村人均植棉零點三畝。城市經濟的發展更使“守土為本”的觀念受到衝擊,進京做買賣的,學手藝的大批湧現,行業以皮毛、商業、木工等為主。舊時還有一部分人走京串衛(天津)或者下關東、去塞外,以生產經營毛氈、五金、木器、鐵器者居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尊儒崇聖是歷史上肖張的傳統心態,解放初,具不完全統計,大、小廟宇近二十處,有南街口的佛爺廟、西街口的關爺廟、北街口的真武廟、東街口的關爺廟,後村西口的九王廟、及十王府等。每戶供的神有灶王、財神、天地、關爺、南海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古時代以私塾學習為主,文化教育以孔儒道教為思想、為內容。在清代同治初,1862年,由李蓮海建國小校一所,校名為”肖張鎮初級國小校“。清末光緒二十四年,1901年我村建基督教堂,附設倫才學校,分男、女學堂,並設有中學班叫“德育中學”,培養了大批人才。後來由南街老文化人辛斌亭發起募捐,自備食糧到北京、天津,發動肖張籍人世捐款,回來後在肖張南街路西建起了一所國小,一直沿用到六十年代。
肖張人有愛學、習武之風尚,特別是肖張文化街東場李氏家族,多數成員堅持習武和讀書作為護族起家的法寶,至清末東場共有舉人、進士、癢生、稟生、秀才十餘人。從清末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東場在高級學府讀書的有十人,其中女性四人,多數畢業後從事教育。
由於肖張與戰事頻繁的古冀州、清河郡相鄰,故多受戰事波及,成為戰場,致使百姓屢受創傷。明初,燕王朱棣率重兵南下爭奪天下,途經我村,先民慘遭浩劫,幾絕炊煙。永樂年間從山西、山東向肖張移民。明末白蓮教起義,肖張人多有回響。清末光緒年間,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肖張人積極參加,在王慶一的號召下掛旗設壇,招勇習武,率團勇千餘人焚燒了肖張的英國教堂。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土匪橫行,肖張百姓仍未得安寧。
抗戰烽火
“風聲書生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是關心“。“五四”運動使肖張的知識分子看到了希望。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的訊息傳到了肖張教堂附設的倫才學校,師生們舉行遊行示威抗議帝國主義者的暴行。以校長任道真為首的全體師生,在集市上遊行、喊口號、貼標語、散傳單。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肖張的知識分子李會山挺身而出,步行到延安學習後,賀龍將軍任命他為連長,回家鄉參加抗日戰爭,同年入黨。1938年2月和本縣十餘名青年教師、學生到冀南抗日軍政學校學習,是肖張共產黨的火種。
1939年春,日軍侵占縣城,同時在肖張村西街路南李經武、李天雨大院建了據點,從此肖張村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了長達近七年的抗日武裝鬥爭。
七年中,日偽軍對肖張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姦污良家婦女,民不聊生。1940年1月上旬,我抗日軍團數百人在景村與敵遭遇,數十人被俘或犧牲,數日後三十六位被捕者英勇就義於棗強東關,其中就有本村的劉孟森。1940年2月我抗日游擊隊,在攻打肖張西街日軍據點時,肖張村戰士趙朋起腿被打斷,落下終身殘廢。肖張黨的火種李會山在1942年秋與敵孤軍奮戰,當剩下最後一顆子彈時,飲彈自盡,英勇就義。
知識分子張仁升,1943年入黨,投入革命,在肖張發展共產黨員二十多名,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增加了新的革命力量。日偽軍來肖張先占據西街李經武、李天雨大院,被游擊隊攻打後,日偽軍又在肖張南莊建起了據點,建了土圍子、修了工事,在四角屋頂上建了哨所,把居民趕到其他街上去住。1942年初,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肖張教堂,改建據點。1944年8月縣大隊把肖張據點徹底端掉。
七年中,在那腥風血雨的歲月里,百姓被打、被抓、被辱、被殺,不計其數,民不聊生。七年中冀南黨政領導人宋任窮、陳再道、劉志堅、王任重等多次在本縣秘密召開會議,布置抗日工作,指揮戰鬥。冀南縱隊指揮員等四人騎著馬來我村,在義聚樓動員十二聯盟,配合黨的工作,發動民眾共同抗日。棗北縣領導人李曉明、張琴室、劉英、張永言等帶領游擊隊,在肖張一帶拔據點、除漢奸,除霸安良,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七年中肖張村民英勇不屈,配合游擊隊同敵人進行了氣壯山河的鬥爭。破公路、割電線、拆城牆、挖地道、攻炮樓、炸碉堡、拔據點、除漢奸、送軍糧、站崗放哨、護送傷員、傳遞情報,在茂密的青紗帳里到處活動著民兵、游擊隊和人民子弟兵,兒童團在村邊、路口手持紅纓槍,站崗放哨,盤查行人;老奶奶佯坐街頭、紡花拐線、監視敵情,青壯年晝夜巡邏保護軍糧。多少次會議在地窖里召開,多少傷員在堡壘戶家中休養,多少次交通員到瓜棚里接頭交換情報,全村人民就這樣用勇敢與機智、鮮血與生命保衛著可愛的家鄉。抗日統一戰線深入人心,各階級、各階層、一些開明人士也踴躍捐錢出物,支援抗日。肖張人民捐軀者有十幾名。1945年6月25日,日偽軍敗逃,全縣解放。長篇小說《平原槍聲》就是以肖張人民抗日鬥爭的歷史為背景的生動真實寫照。
七年中在武裝鬥爭的烽火中,我村在倫才學校培養大批學員,有知識的青年熱身參加革命及教育戰線。教堂附設的西醫院設備先進、醫術高明,在方圓百里有名氣,來院就醫的絡繹不絕,並培養了大批的本地人學醫,肖張人有付振山、付化東、張紹印、王之和、辛九江、張桂昌為抗戰傷員看病、上藥,救死扶傷。肖張百姓嘗到了人才教育的甜頭。
抗戰勝利後,肖張村黨支部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回響號召,進行了土改運動,鬥地主分田地,翻身得解放的農民一邊積極生產,一邊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其間擴軍九次,肖張村就有五十多名青壯年參加了人民解放軍。1949年初,肖張組織了七十餘名擔架隊,長途跋涉分赴中原和太原戰場,在槍林彈雨中搶救傷員,歷盡千難萬險,有的獻出了生命,肖張李元福就是其中的一員。
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肖張人民踏上了社會主義征途,廣大農民懷著對共產黨和毛主席萬分感激的心情,支援國民經濟恢復和建設,支援抗美援朝。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勞作,開展勞動致富競賽,努力增產增收,肖張村李會同就是受到縣政府表彰的“植棉模範”。經過三年努力,全村經濟,尤其農業生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人民生活獲得初步改善。
在互助組的基礎上,1952年,以黨支書李金浩為首的黨員,帶頭在東莊組織了十幾戶,試辦農民生產合作社,以土地、牲畜、農具和勞力入股分紅。在西街的劉鳳鳴、李安澤也組織了初級社,對扶貧濟困、搞好生產起了一定的作用。1956年一律轉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全部土地、牲口、農具入社,按勞分紅。
1958年“大躍進”興起、“共產風”橫吹,此時匆忙建起來而基礎薄弱的人民公社無異於是雪上加霜。三年困難時期,農民生活陷入低谷,被迫實行“低指標瓜菜代”,民眾生活極為困苦,大部分兒童出現浮腫,有部分農民被餓死,有部分農民為求生,全家去了東北,當時肖張剩餘人口不到千人,生產幾乎癱瘓,在家人員為餬口坐火車去山東新泰,用衣服等物換取山芋乾,當時山東人有句順口溜:“河北人的衣服換個淨,山東的山芋乾也換不淨”。
1962年在嚴重的困難面前,由於貫徹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放寬農村經濟政策,同時國家給以支援,形勢逐漸好轉。1965年全村生產總值比1962年增長50%。
1965年四清運動,以地區專員高健帶領地區官員、天津的大學生、部分縣城幹部在肖張搞試點,實行了革命生產兩不誤。
村東種植四百畝果樹,相繼大興水利化,打大眼井6眼,深鐵管機井3眼,並在1966年從衡水景官拉來了工業電,機井配上電,全村照明也用上了電,是棗強縣第一個用電的村。
1966年春,工作隊帶領著全村社員奮戰四十天,吃住在田間,手提、肩挑井水、挖豐產溝,種上千畝分枝大紅穗高粱,秋後畝產四百多斤,一躍全村跨過了“黃河”,是棗強縣的大寨村。
1966年6月全國文化大革命興起,肖張還是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先第九生產隊請來了師傅,搞起了筆刷廠,一年下來,工值由兩角三分上升到五元錢,工值翻了二十倍,帶動了全村十一個生產隊,大隊也辦起了副業攤子,還組建了編織業、油氈廠、橡膠廠。大小隊經濟發展了,有錢啦,一氣打了十幾眼機井,各機井機電配套,又奮戰了四個秋冬天,吃住在田間,平整土地動土幾十萬立方,填平大小道溝幾十個,改造鹽鹼地二百多畝,使全村農田方田化,道路網路化、綠林化,耕種全部機械化。大隊在七十年代末十幾個攤點實行承包定額責任制,大隊年收入達到二十萬元,並實行了對社員十不要錢:如耕種、看病、磨麵子等,農副業空前發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肖張同全國一樣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如果說四十年代後期進行的土地改革使肖張生產力獲得第一次空前解放,那么八十年代初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生產力獲得的是第二次大解放,重新得到生產自主權的農民欣喜若狂,利用建國以來,特別是利用七十年代開發的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實行科學種田,改變單一種植。根據市場需求,實行多種經營,農業的發展呈現出史無前例的大好局面,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從責任前的畝產千斤到現在的噸糧田,經濟價值迅速增長,農民家家有餘糧,戶戶有存款。棉花、油料、蔬菜等經濟作物也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棉花,每年種植千餘畝,平均畝產籽棉五百至六百斤,成為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
平原綠化穩步發展,果園面積迅速擴大,家畜家禽飼養量和肉蛋產量逐年上升,以種田為主,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或進城經商或進入鄉鎮企業,有的已成為有名氣的農民企業家。1988年全村總產值四千萬元,比責任制前翻了一番。
新中國成立之時,肖張的工業是一些傳統手工業。六十年代中後期,有膽識的農村幹部和社員開了先河,創辦社隊副業,打開以工養農的路子。
肖張辦起了筆刷廠、玻璃鋼廠、橡膠廠、油氈廠、編織廠等,就是這些以飼養棚、隊部作為廠房的社隊副業,卻為農業生產,尤其是水利建設提供了大量資金,以工養農大建成效,每年繳納稅金二十多萬元,成為第一批衡水地區紅旗黨支部。
近十幾年來,我村的經濟發展迅速,壯大了集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農田基本建設方面,挖通了南官道,擴挖了大坑,引進了黃河水,擴大了澆地面積。在機井完善方面,達到了百畝糧田一眼井。田園硬面路化2000米,田間路植樹5萬棵。在農田建設上真正達到了土地方田化、水利化、道路綠化網路化、耕地機械化、全部優種化、管理科學化。
在村鎮建設上,全部實現路面硬化,電力設施標準化,村貌整潔花園化,是衡水市第一批生態文明村。居民院落改造,我村首開先河,現已建成別墅樓二十四棟。幾年內,肖張將建成一個嶄新的新型農村小城鎮。
進入新世紀,黨的三農政策落實得好,“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幾千年來的種地納糧現已全部廢除,農民種地政府還發放各項補貼,糧食定了保護價,農民得到了最大實惠,激發了人們的幹勁,收入倍增。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政策的實行,使人民衛生保健得到了明顯改善,有病花錢可以報銷,困難人群中的“低保戶”“五保戶”每月有定補,現已實行農民“養老金”制度,凡年滿60周歲的農民,中央財政補助每人每月55元,地方財政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再補充一部分,農民老有所養,欣喜萬千。
尊師重教是肖張村的古老傳統,“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黨支部始終重視教育,出資建設了花園式校園,教學設施俱全,達到了省“普九”驗收標準。學子愛學習求知識,大部分青年達到中專以上文化程度,有一技之長,進一步深造者更大有人在,考研究生、讀博士是一種新風尚,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有用人才。
現全村戶戶有電話、手機、彩電、冰櫃、電動車、機車,部分戶有了汽車,用上了太陽能,入了網際網路,夏有空調,冬有暖氣,衣食住行達到空前未有的水平,精神生活也日漸豐富。
肖張離大城市較遠,即不靠山也不靠海,地下尚未發現可採礦藏,水資源缺乏,雖然有些制約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但是也有鼓舞人心的有利條件:土地資源比較豐富,人均耕地二畝;黃河水已開始引入肖張,長江水南水北調近期完成,勞動力資源充裕,人們商品意識日漸濃厚;
交通便利,東靠京九鐵路,肅臨公路南北貫通,並有廣大高速公路及邯黃鐵路穿村而過,交通四通八達。有這樣的便利條件,肖張村又是老革命區,長篇小說《平原槍聲》已改編成電視劇,名揚天下。為懷念先烈,不忘國恥,教育後人,奮發圖強,強國富民,肖張村計畫開展紅色旅遊區,修復耶穌教堂,日本炮樓,肖張的古時八景,建農家小院,興農家小吃,綠色果園游,自采自用等帶動經濟發展。
肖張村,自古是“仁義之鄉”,功高德厚,民風淳厚。如今,迎四方客,納八方賢,居集落巢,共建鄉里,村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以高效農業為基礎,以個體企業為主導,以大流通為動力,廉潔奉公,忘我勞動,經過努力,肖張必將以現代化新農村的嶄新面貌呈現在冀中南大地上,成為一顆耀眼的明珠。
地圖信息
地址:衡水市棗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