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亞光,山西大學畢業,1991年進入山西電視台,現為中國黃河電視台民生頻道總監。 2004年榮獲“范長江新聞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肖亞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西省左權縣
- 出生日期:1960年
- 職業:中國黃河電視台民生頻道總監
- 畢業院校:山西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新聞獎
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
中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獎
范長江新聞獎 - 代表作品:《百姓書記梁雨潤》《用生命撞響的警鐘》
人物簡介,獲得榮譽,生平經歷,工作經歷,
人物簡介
肖亞光,男,1960年出生,山西省左權縣人,1978年考入山西大學中文系,1991年進入山西電視台,先後擔任秘書、記者、製片人,現為中國黃河電視台民生頻道總監。
獲得榮譽
從事新聞工作十六年來,採制電視新聞2000餘條(期),獲省級以上新聞獎逾百條(次)。2003年,他參與主創的電視新聞專題《百姓書記梁雨潤》,囊括“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中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獎”等七項一等獎,創造了全國電視新聞界單條新聞獲一等獎數量最多的記錄,被中宣部和全國新聞界領導、專家評價為新時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貼近”精神進行正面人物報導的典範作品。2004年,他組織策劃並參與主創的電視新聞評論《用生命撞響的警鐘》,再次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同年,他摘取了“范長江新聞獎”這一中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桂冠。
生平經歷
肖亞光,熟悉他名字的人可能不很多,但看過他采寫的報導的人就多了。《百姓書記梁雨潤》讓多少人流下了動情的淚水;《用生命撞響的警鐘》驚醒了多少漠視孩子沉迷網咖的成年人。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他用自己手中的筆和攝像機幫高建棟、馬海旺……這些熱心助人而自己遇難無助的人解決了困難問題。為此,2004年肖亞光摘取了中國新聞界最高榮譽"范長江新聞獎",但他面對記者的採訪時,卻一再拒絕談他個人的成績,反覆對上級和同事表達感恩之情,同時強調成績是集體的功勞。
可以說,當記者是我兒時的夢想。為了圓夢,1978年我考大學時特意報考了山西大學中文系。可是,畢業時我卻被分配當了大學教師。並在工作三年後便以教學業績的突出被破格晉升中級職稱,成為當時全省兩個最年輕的大學講師之一,但我依然在默默地尋找著心中的夢:1991年,當我聽說山西電視台招聘采編人員時,雖然我當時已具備了評副教授的資格,但依然選擇了報考電視台,並在近500名報考者中,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然而,命運似乎總要和我的願望開點玩笑,我被挑選到廳辦當了秘書,這在不少人看來是受到了重用,但對我卻沒有吸引力。經過再三請求,我回到電視台,來到《黃河新聞》開始了自己的電視記者生涯。
工作經歷
我既然喜歡這一行,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乾記者這一行,我認為除了具備文字功力、溝通能力、能吃苦、有新聞敏感之外,還要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記得1995年夏天的一個深夜,已經十一點半了,我正在辦公室寫稿子,突然接到熱線電話:太原市白龍廟街居民雨夜露宿街頭。我趕快叫上記者尹學華,冒雨打車來到白龍廟街,走到居民區一看,這哪還有路呢?由於下水道不通,整個是汪洋一片。跌跌撞撞中,我倆差點掉進坍塌後已經被雨水淹沒的菜窖裡面。再看居民住房,不少已經坍塌,有的裂著大縫漏著雨,無奈的百十來號居民把桌子、椅子、床搬到院子裡或大街上坐在上面打著雨傘、撐著雨布過夜。居民們看到我們就像看到了救星,紛紛圍過來。一了解,這些房子都屬於太原市房地局的公管房,大都建於建國前後,由於年久失修,已經成為危房。看著眼前這一幕幕場景,聽著居民們的牢騷和強烈不滿,當時我們也是難抑憤怒之情。結束採訪回到台里,已經是凌晨四點。本來我們在採訪過程中是想批評太原市某些政府部門不關心民眾安危的,但冷靜下來一想,這樣做既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也不代表事情的主流。一大早我們趕到太原市房地局向局長反映了這一情況,局長立即帶領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會同我們趕到白龍廟居民區。查看了房子後,他當下表態,將剛剛蓋好的一批新樓房交給這裡的居民暫住,兩天內搬遷完畢,這裡的危房全部推倒重建。一連三天,我們除了拍攝危房居民搬遷的過程,也跟隨房地局同志走訪了全市各城區的危房戶,夜裡回到台里,顧不上白天奔波的勞累,扎在機房,趕製出三集系列報導《風雨無情人有情》,既促進了問題的解決。又在黨和政府與受災民眾之間架起相互理解、配合協作、排憂解難的橋樑。
苦幹加巧幹吧。1995年盛夏的一天,省司法廳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臨汾市律師事務所主任馬海旺,在承擔一起離婚訴訟案女方的代理律師過程中,因阻止男方當事人闖到律師事務所暴打妻子,被男方當事人及其親屬將雙眼摳瞎,造成終身殘疾。而案發一月有餘,兇手仍逍遙法外。這起事件在全國律師界激起軒然大波,聯名上書,來電來函不斷。司法廳新聞發布會結束後,十多家媒體的記者一同趕赴臨汾。黃昏時分,大家到達臨汾,不少媒體的記者開始找住處和飯店,而我和記者段俊梅則直奔事件發生地。我們馬不停蹄地採訪了現場目擊者、附近的民眾、司法、公安、市政法委等部門負責人以及男方當事人。兇手遲遲得不到處理的原委也越來越清晰,此人是當地一霸,有著複雜的社會關係,老百姓不敢惹,公安部門又不願惹。採訪結束後已是深夜2點,我們在路邊攤上簡單吃了點速食麵,便連夜返回太原,到機房寫稿子編片子。第二天上午,當我們把片子編完後,又馬上聯繫赴北京治療的受害律師馬海旺,得知馬海旺將乘坐當天的火車從北京返回臨汾。如何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採訪到馬海旺並播出這一新聞呢?時效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我們了解到馬海旺乘坐的火車將途徑太原再返回榆次抵達臨汾。往返榆次間有50分鐘時差。於是我們迅速趕到榆次上車,利用這寶貴的50分鐘採訪了馬海旺,並在當天的《黃河新聞》和中央電視台新聞中播出了這一報導。就在當天夜裡,臨汾市公安局、檢察院迅速立案批准,將遲遲一個多月未作處理的兇手執行逮捕。而此時一同到臨汾的媒體記者不少還在臨汾靜候馬海旺。
準確地說,是我和同事採制的。那天下午4點,我在辦公室接到一個熱線電話:反映一名解放軍重慶後勤工程學院學員高建棟,因搶救在洪水中遇險的民眾患重病住了醫院,我立即騎車子趕到這位軍人住院地點--山醫大一院急診室。走進病房,只見躺在病床上的高建棟臉色蒼白,雙唇發紫,護送他到醫院的民眾和姐姐向我講述了他的事跡:高建棟本來是從重慶返家看望病重的父親的,遇上山洪暴發,幾輛中巴車淹在水裡,車上的乘客焦急萬分又無可奈何,站在較高地段的高建棟看到了這一情況,立即找來一條繩子綁在大樹上,第一個跳入水中救人,與公安幹警前後救出70多名被困民眾,自己卻因在水中浸泡了7個多小時,加上勞累過度終於倒下,被送進了醫院,而此時家人正為了3000元住院押金髮愁。
第二天一早,我和另兩名記者段俊梅、楊潔會同山西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的工作人員,直奔西山高建棟救人現場。一路上,由於洪水剛剛退去不久,到處是淤泥,行車非常困難,我們便脫下鞋,光腳在沒膝的泥沙中前進。正當我們找到了目擊者和被救民眾開始採訪時,雨又下了起來。我便一手打著傘,一手護著攝像機冒雨採訪。眾多的被救民眾和知情者流著淚告訴我們:"高建棟為了救遇險的民眾,泡在洪水中搏鬥了7個多小時。就在他救人的同時,他家的房子和財物全部被洪水沖走,老父親在情急之中病故,至死也沒和高建棟見上一面。"
回到台里,我們帶著難以平靜的心情,連夜趕製新聞。隨著六集系列報導《洪水作證》的播出,許多被救的居民和素不相識的民眾來到醫院看望高建棟這位英雄,省見義勇為基金會帶來了救濟金和精神鼓勵,山西省委、省軍區和解放軍總後勤部為此專門在山西電視台大演播廳舉行了現場直播的"搶險愛民模範高建棟表彰大會"。我還將我們製作的節目送到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新聞聯播》進行了播出。高建棟的事跡在全國廣為傳頌。
我體會到,世界上很少有做不成的事,只有盡不到的心。你說的那件事是2001年7月6、7日,我帶著兩名年輕記者到北京採訪台灣骨髓慈濟中心為山西大學教授李文德等三人捐贈骨髓一事。當時正趕上"尤特"颱風席捲了台灣海峽,台灣到香港的飛機被迫停飛,已經將自己身體內的骨髓抽取掉的三名患者,如果在24小時內注入不了新骨髓,生命就有極大危險。台灣骨髓慈濟中心的義工們克服重重困難,輾轉澳門、上海,終於在15小時內將骨髓送到北京,三個生命得救了。可以說這是一次在生與死選擇中體現兩岸同胞骨肉親情的新聞,但作為電視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尤特"颱風的畫面、台灣篩選取骨髓的畫面,我們卻無法拍到。按說,採用一般性的泛泛鏡頭,也不會有任何非議,但這一關在我自己這裡就過不了。我想:如果沒有這些畫面,這條新聞的視覺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我開始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四處打聽,我通過在北京工作的台灣骨髓慈濟中心的義工,聯繫到了台灣大愛電視台,請他們幫助拍攝抽取骨髓的畫面,又請專程送錄像帶的義工在飛機上拍了有著獨特標誌的台灣飛澳門的飛機的機翼,通過中央電視台將他們在台灣的駐站記者拍到的"尤特"颱風的鏡頭回傳到中央電視台後全部復錄下來。應該說,是多方努力完成了這次跨越台灣海峽的時間賽跑接力。大家是一顆顆閃光的珍珠,我僅僅是一條貫穿著的普通的白線。
肖亞光:那是電視新聞專題《百姓書記梁雨潤》。其實從1998年開始,我們台就對梁雨潤的事跡進行過報導。2002年初,記者薛愛林再次和我聊起梁雨潤的事跡,結合當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的推進,我立即意識到從梁雨潤身上體現出來的那種與老百姓的濃厚感情折射出的巨大新聞價值。於是我策劃、組織參與了對梁雨潤事跡的深入採訪報導。我們的記者薜愛林、許凌雲等人深入梁雨潤生活工作過的運城、夏縣、河津等地,走訪了大量的"鮮活"的音像資料。在後期製作中,我們先後找到了多位獲過國內大獎的記者,徵求他們的意見,創作人員也進行反覆研討,幾易其稿,幾番修改成片,才打造出這一精品。
肖亞光:首先得益於團隊的凝聚力和整體作戰能力,因為電視製作是一個整體創作的行業,任何一個人是不可能獨立完成前期、後期的所有工作的,需要每個環節都得非常到位,所以任何一個好的新聞作品凝結了同行們的大量心血;第二是吃苦精神,電視記者是一個腦體力結合的工作。思想不到位不行,採訪和鏡頭不到位也不行;當然,新聞敏感非常重要,但我以為前贍意識更加重要,特別是對事關國家興亡、民生疾苦的問題,要具備穿透事物本質的第二視力。舉個例子,比方說我們採制的電視新聞評論《用生命撞響的警鐘》。那是我和同事們從近年來網咖內中小學生頻頻出事的現象中,覺察到網咖管理的嚴重混亂和社會各方面對未成年人教育的薄弱。我曾經多次利用晚上下班後的空餘時間和雙休日,獨自到太原市的一些網咖內,了解上網人員的構成,網上的內容,發現國家明令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咖,但網咖內多數是少年兒童,網上兇殺、暴力、色情的內容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對未成年人身心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在2006年太原市發生迷戀網咖的少年郝鸞親手殺害爺爺奶奶等五位親人的惡性案件後,於是我組織精兵強將、策劃並直接參與了對這一案件的深入採訪。我們走訪了犯罪當事人以及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網咖管理者和經營者、心理學家、少管所、工讀學校的工作人員,搞了一千份問卷調查,立體化透視了網咖中暴力、兇殺、色情等不健康內容對未成年人心靈的毒害,向全社會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
客觀地說,我是一個幸運者,我由衷地感激上級領導,刻骨銘心地記住那些扶我上馬的前輩,包括與我並肩採制新聞的同事,包括我們這個兄弟姐妹般團結的團隊。古人說,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我認定,努力,必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