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孜尼沙汗·肉孜

肉孜尼沙汗·肉孜,女,維吾爾族,1960年7月出生,國中學歷,中共黨員,新疆和田市吐沙拉鄉加拉勒巴格村地毯編織大戶、農民。榮獲2010年全國勞動模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肉孜尼沙汗·肉孜
  • 民族:維吾爾族
  • 出生日期:1960年7月
  • 出生地:新疆和田市
全國勞動模範,彩帛鋪就致富路,致富不忘眾鄉親,

全國勞動模範

沿著鄉村濃密的林蔭道,記者日前來到和田市吐沙拉鄉加拉勒巴格村。一個莊戶人家的大鐵門上懸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新疆和田市吐沙拉鄉加拉勒巴格村肉孜尼沙汗地毯廠。輕扣門環,一位年近50歲的維吾爾族婦女出來相迎。她就是剛剛從北京載譽歸來的全國勞動模範肉孜尼沙汗·肉孜。
記者眼前的肉孜尼沙汗質樸無華。如果沒有桌上那一摞記錄她事跡的報紙和照片,說明著她的不平凡和多彩的經歷,記者很難把她與全國勞動模範聯繫起來。
跟著肉孜尼沙汗來到正在抽綠的葡萄廊下的織毯車間,還沒進門,就有種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感覺。車間裡傳出悠揚的樂曲聲和工人們愉悅的談笑聲。30來個正在編織地毯的工人都是村裡的剩餘勞動力、貧困戶子女及孤兒。在肉孜尼沙汗的地毯廠里織地毯,他們每人每月都可以收入750元。在家門口就能輕鬆就業,對於他們來說,是件幸福的事情,肉孜尼沙汗的地毯廠新招工人150人,其中貧困戶子女占60%以上。肉孜尼沙汗新投資31萬餘元的地毯擴建項目已經上馬,可解決近300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

彩帛鋪就致富路

說起當初走上地毯編織這條路的原因,肉孜尼沙汗說只有一個字——窮。1991年,肉孜尼沙汗一家5口靠著幾畝薄地,人均年收入僅400元,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為了改善生活,時年28歲的肉孜尼沙汗有了想法:自己的家鄉是全國乃至世界聞名的地毯之鄉,難道就不能近水樓台先得月,在編織地毯上做些文章?說乾就乾,肉孜尼沙汗將想法很快付諸行動,她拿出家裡僅有的1000元積蓄,把兩間土屋改造成織毯加工房。從此,在一個簡易的織毯架上,肉孜尼沙汗開始編織她美麗的夢想……
看花容易繡花難。起初,由於技術不熟練,肉孜尼沙汗花費時間和精力辛苦編織出來的地毯,別說商家看不上,就連家裡人也嫌醜。她並沒為此泄氣,輾轉十里八鄉,不辭辛苦拜師求藝,那塊母親留給自己的帶有雄獅圖案的地毯則成為自己編織臨摹的範本。功夫不負有心人,沒多久,臨摹的雄獅圖以2600元的價格售出,肉孜尼沙汗在編織路上掘得第一捅金。1992年,肉孜尼沙汗和丈夫終於織出了300平方米的合格地毯,純收入達到4000元。僅此一項,就占全家人均收入的75.5%。2001年底,肉孜尼沙汗擁有地毯架子50個,由一個家庭作坊逐步擴建成了一家初具規模的織毯廠,並且吸收貧困子女150多人就業。

致富不忘眾鄉親

日子火了,肉孜尼沙汗當初的老房子、破院子已經變成了如今寬敞的新宅院。在村里,編織地毯走致富路,肉孜尼沙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實踐證明這條路子是走對了。看著鄉親們仍未脫貧,富裕起來的她決心讓鄉親們過上和自己一樣富足的日子。於是,肉孜尼沙汗以自己的家庭織毯廠為中心,輻射帶動村里近百個織毯戶共同致富。為打好村里地毯的“品牌仗”,她還給村民們提供了優質原料和技術的援助。在肉孜尼沙汗的帶動下,加拉勒巴格村村民利用農閒時間,織出了大批優質地毯,在全疆市場上供不應求,一些產品還打入了國內和國際市場。十幾年間,在肉孜尼沙汗的帶動下,加拉勒巴格村已有42個貧困戶脫了貧,19戶走上了富裕之路。
濃濃民族團結情
在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同時,善良的肉孜尼沙汗還將濃濃愛意融入卡其村一家漢族貧困戶。漢族貧困戶王兵(化名)是剛來和田不久的菜農,經濟的拮据,三個孩子的吃飯穿衣成為問題,能讓三個孩子上學念書更是難事。肉孜尼沙汗得知實情後,主動找到王兵家,為三個孩子交納了學費。每每提起肉孜尼沙汗,王兵一家都會讚不絕口,稱她是自己的親人。肉孜尼沙汗則說:“我並沒有做什麼,各民族本來就是一家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