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思想意旨及其歷史演變》是一本致力於《肇論》及其歷代註疏,通過系統梳理和細緻分析,考察其思想意旨及其歷史演變的全過程,展示“佛教中國化”問題的深邃歷史性及複雜性。
基本介紹
- 書名:肇論思想意旨及其歷史演變
- 作者:曹樹明
- ISBN:9787500479796
- 類別:思想
- 頁數:309頁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9月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文摘,
內容簡介
《<肇論>思想意旨及其歷史演變》主要致力於《肇論》及其歷代註疏,主要包括惠達《肇論疏》、元康《肇論疏》、遵式《注肇論疏》、淨源《肇論中吳集解》和《肇論集解令模鈔》、文才《肇論新疏》和《肇論新疏游忍》以及德清《肇論略注》等的系統梳理和細緻分析,在佛教中國化及三教合一的歷史進程和寬闊視域下,考察《肇論》思想意旨及其歷史演變的全過程,據此從一個側面展示出“佛教中國化”問題的深邃歷史性及複雜性。
作者簡介
曹樹明,1977年生,男,河北徐水人。2002年畢業於河北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陝西師範大學哲學博士後流動站研究人員,廣東海洋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曾在《中國哲學史》、《周易研究》等雜誌發表論文近20篇。
目錄
緒論
一 《肇論》研究的回顧
二 本書基本意旨與主體內容
第一章 《肇論》產生的背景
第一節 《肇論》產生的社會背景
第二節 《肇論》產生的思想背景
一 魏晉玄學的展開
二 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發展
第二章 《肇論》思想意旨——“空”
第一節 僧肇的般若思維方法
一 中道思想
二 無分別觀念
三 二諦理論
四 遮詮法
五 空的觀念
第二節 “智空”——《般若無知論》要旨
一 《般若無知論》研究現狀
二 《般若無知論》要旨——“智空”
第三節 “法空”之“真諦法空——《不真空論》要旨
一 《不真空論》研究現狀
二 《不真空論》要旨——“真諦法空”
第四節 “法空”之“俗諦法空”——《物不遷論》要旨
一 《物不迂論》研究現狀
二 《物不遷論》要旨——“俗諦法空”
第五節 “智法俱同一空”——《涅槃無名論》要旨
一 《涅槃無名論》的研究現狀
二 《涅槃無名論》要旨——“智法俱同一空”(“果空”)
第六節 《肇論》思想的地位
第三章 南北朝時期的《肇論》思想註疏
第一節 南北朝《肇論》思想註疏背景
第二節 《肇論疏》的作者問題
第三節 《肇論疏》的版本問題
第四節 《肇論疏》的基本內容——以“佛性妙有”論“空
一 “大頓悟”與“小頓悟”
二 “本有”與“始有”
三 “正因”、“正果”與“緣因”、“緣果”
四 “正感”與“傍感”
五 “妙有妙無”與“非有非無”
第五節 《肇論疏》的體用觀
第六節 《肇論疏》對般若實相學的融合
一 “二諦”
二 中道
三 畢竟空
四 無所得
五 般若論辯
第四章 隋唐時期的《肇論》思想註疏
第一節 隋唐《肇論》思想註疏背景
第二節 元康其人其學
第三節 元康《肇論疏》在日本的流傳
第四節 文本詮釋和哲學詮釋相結合的元康《肇論疏》
一 文本詮釋——探究僧肇原本心理意向
二 哲學詮釋——以“教、理、境、智”論“空”
第五章 宋明時期的《肇論》思想註疏
第一節 宋明《肇論》思想註疏背景
一 宋明佛教的諸宗融合
二 宋明佛教的“三教合一”
第二節 宋·遵式的《肇論》思想註疏——以“一法印之心”論“空”
一 遵式其人其學
二 遵式的《肇論》思想註疏——以“一法印之心”論“空”
三 遵式對《肇論》的整體理解
四 遵式《肇論》詮釋中對華嚴宗、唯識宗的融會
第三節 宋·淨源的《肇論》思想註疏——以“真心”論“空
一 淨源其人其學
二 淨源的《肇論》思想註疏——以“真心”論“空”
三 淨源《肇論》詮釋的特徵
第四節 元·文才《肇論》思想註疏——以“一真法界”論“空”
一 文才其人其學
二 文才的《肇論》思想註疏——以“一真法界”論“空”
三 文才《肇論》詮釋中對禪宗、天台宗和唯識宗的融會
第五節 明·德清的《肇論》思想註疏——以三“心”論“空”
一 德清其人其學
二 德清對《肇論》的總體把握
三 德清的《肇論》思想註疏——以三“心”論“空”
結語:從《肇論》註疏的發展演進看佛教
中國化的複雜性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佛教對中國而言本是來自印度的外來文化,為了在中國本土傳播、生根乃至發展,又不得不適應中國人的文化品位,從而進行中國化的轉換。也就是說,佛教傳入中國後,必然會有一個中國化的過程。然而,佛教中國化的轉換過程是極其複雜的,這是因為佛教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系統,包括義理、戒律、佛像、音樂和信徒等多個構成要素。佛教中國化也就相應地有了多個維度。具體地說,包括佛教圖像的中國化、佛教修持方式的中國化、佛教制度的中國化、僧伽生活的中國化、佛教音樂的中國化和佛教哲學的中國化。其中,佛教哲學中國化的問題被中國哲學界廣泛關注。而談到佛教哲學的中國化,東晉時僧肇的《肇論》就必將進人我們的研究視野,因為它以對大乘般若中觀學較為精確的闡述而為真正意義的佛教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在某種程度上說,《肇論》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著作。學界對它的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但對其思想背景的分析和對其思想價值的認識還不能說已經達到了完備的程度,而對歷代《肇論》註疏的系統研究則幾乎還是一個空白。
曹樹明博士結合《肇論》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思想背景,分析僧肇的般若思維方法,包括中道思想、無分別觀念、二諦理論、遮詮法和空的觀念五個方面,進而對《肇論》的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
後記
該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提起博士論文,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指引自己走向學術之路的恩師劉文英先生。2002年,蒙劉先生不棄,我得以在其門下研讀中國哲學。剛入學,劉先生就要求我儘快選題。經過反覆探討,為我選定《隋唐道教哲學研究》的題目。我畏難情緒很重,因為道教哲學對我來說幾乎就是空白。先生見我面有難色,晚上十點左右又打電話鼓勵我作這個題目,我只好答應試試。不過後來還是放棄了,原因是李大華、李剛先生《隋唐道家與道教》一書的出版,大大加大了此題目的難度。故而,與劉先生商定後,我又選擇了《肇論》及其歷代註疏作為研究對象。現在該書要出版了,恩師卻不能為之作序,因為他在我即將畢業之際離開了人世。在此,我謹向恩師的在天之靈表達無盡的哀思和誠摯的謝意!協助劉先生指導我最後完成博士論文的是李翔海先生。李先生淵博的學識、嚴謹的學風和耿直的人格都深深地感染了我。畢業後,李先生還時時關心和幫助我。這些恩惠是我終生難忘的,也時時激勵我嚴格要求自己,恪守方克立先生提出的“七分為人、三分為學”的南開師訓。
論文寫作過程中,頗多師友為我提供了無私幫助。我的碩導段景蓮女士將其至愛的書籍借給我使用,並時時關注我的生活和學習。商聚德先生數次不厭其煩地為我解答疑難。
文摘
3.宋·遵式《注肇論疏》。該疏中,遵式借鑑清涼澄觀解釋《華嚴經》的方法對《肇論》進行闡釋,多處引用《華嚴經》以及法藏、澄觀的《華嚴經》疏。經比較可知,《注肇論疏》是現存所有註疏本中注釋最為詳細的,幾乎遍及每個詞語。從內容上看,遵式是以天台宗思想詮釋《肇論》,即以真常唯心繫理論解釋性空唯名系理論。《卐續藏經》和《卐新纂續藏經》收有《注肇論疏科文》,是依據《注肇論疏》編排的。在《注肇論疏科文》前還有《肇論疏序科文》,題為曉月治定。另外,該疏卷首附有慧達述、曉月注的《夾科肇論序注》,其中大量引用元康《肇論序》疏,但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4.宋·淨源《肇論中吳集解》和《肇論集解令模鈔》。《肇論中吳集解》雖然名為集解,但是注釋卻非常精練。它是淨源根據中吳秘思法師的遺稿整理加工而成的。淨源是華嚴宗的中興教主,以弘揚華嚴宗為己任,因而,他是站在華嚴宗的立場上疏釋《肇論》的。他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一心”,所以整部《肇論》顯示的也是本原之“一心”,即所謂“宗一心之源,莫深乎四論”。
《肇論集解令模鈔》是對《肇論中吳集解》的進一步解釋,在中國早已遺失。1980年,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室和科研處在滕穎先生的協助下,從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取得手抄本的複製本。遺憾的是,它仍然是一個殘本。現在只有日本名古屋真福寺寶生院存有完整的本子。在《肇論集解令模鈔》里,淨源仍立基於華嚴宗,其中基本思想不出《肇論中吳集解》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