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思托里安教

聶思托里安教,忽必烈對佛教的偏愛絲毫不妨礙他對聶思托里安教表示同情。在基督教的重大慶祝會上,像他的前輩們一樣,他讓隸屬於他的斡耳朵的聶思托里安教牧師把福音書放在他面前,他敬香供奉,並虔誠地吻之。“1289年,他甚至建立專門機構,即崇福司,管領全國的基督教事務”。他的諭旨,像窩闊台和蒙哥的一樣,使基督教牧師如同佛教徒、道教道士和伊斯蘭教教士們一樣,享受免稅權和獲得其他種種特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聶思托里安教
  • 時間:中世紀
  • 起源:基督教
  • 盛行:蒙古人和蒙古化的各族中
在此可以回顧一下,蒙古人沿用敘利亞語,稱基督教徒為“迭屑”(tarsa)和arkagun或arka’un(複數arkagud或arka’ud,漢譯名是也里可溫),而教士和僧侶被稱為列班-也里可溫(rabb-arkagun),主教被稱為馬兒·哈昔(marha-sia)。 在蒙古人和蒙古化的各族中,聶思托里安教徒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特別是在克烈部和汪古都突厥人中。汪古部突厥人占據著長城以北、今山西邊境一帶原沙陀突厥人之地,他們使用的命名法揭示了他們是聶思托里安教徒,儘管這些名字的漢譯名已掩蓋了該名的實質。聶思托里安教徒常用的名字有:西蒙,闊里吉思(即喬治),保魯斯(保羅),約南(約翰),雅各(詹姆斯),腆合,伊索(耶穌),魯合(路加)。
汪古部人中的大多數居住在今天稱為綏遠省的地區,即今托克托或歸化城境內,該地區在蒙古統治時期稱為東勝。伯希和認為該名來自“科尚城”一名,在馬·雅巴拉哈三世和列班·掃馬傳記中,就是以科尚城來稱呼這一地區。馬可·波羅給同一地區的稱呼是Tanduc,根據伯希和的看法,Tanduc起源於唐代通用的古名天德(古音為Thian-tak)。這是汪古部王朝的實際所在地,王室家族是一些極傾向聶思托里安教、同時又與成吉思汗家族有密切聯繫的突厥王公們。成吉思汗家族顯然從未忘記過對這些聶思托里安教王公們的欠債之情。汪古部首領阿刺忽失的斤曾經在關鍵時刻,即在被邀加入由乃蠻人形成的反蒙聯盟時,他反其道而行,堅定地站在成吉思汗一邊。他以生命表達了他的忠誠;因為當他在與乃蠻人打完仗之後返回家園時,他的部落中一些贊成與乃蠻人聯合的部民暗殺了他和他的長子布顏昔班。他的妻子攜帶次子波姚河逃到鄆城。當成吉思汗以金朝征服者的身份進入鄆城時,他的至誠願望是恢復這個忠臣家族對汪古部地區的統治地位。年輕的波姚河隨他出征花刺子模,戰後回歸,成吉思汗把女兒阿刺該別吉嫁給了他。波姚河死後,阿刺該別吉作為成吉思汗親生女,對汪古部進行了強有力的統治。她沒有親生兒女,便把她丈夫與另一個妾生的三個兒子——孔不花、愛不花和綽里吉不花視為親生兒子。孔不花和愛不花先後娶成吉思汗家族的公主們為妻:孔不花娶貴由大汗之女葉兒迷失;愛不花娶忽必烈之女玉刺克。愛不花之子闊里吉思(即喬治)先與忽必烈之子真金的女兒忽塔德迷失公主結婚,後又與鐵穆耳大汗的女兒阿牙迷失公主結婚。前面已經提到過,他在鐵穆耳手下供職時於1298年被殺的情況。
這個聶思托里安教王室家族如何緊密地與蒙古王朝聯姻便一目了然。在蒙古人宗教寬容的限度內,該家族成功地利用它受到優待的地位去保護基督教。馬·雅巴拉哈三世和列班·掃馬的傳記表明,在他們動身前往耶路撒冷時,孔不花和愛不花向他們表示祝願和送給他們禮物。“喬治”王子確實是在暮年時,由方濟各會傳教士約翰·孟德科維諾施洗禮 ,皈依了天主教。
馬·雅巴拉哈三世和列班·掃馬傳記清楚地表明,元朝中國北方邊境的聶思托里安教並不限於汪古部境,因為在他們前往西方時,他們在唐兀惕境內(即甘肅)受到基督教徒最激動人心的歡迎,特別是在“唐兀惕城”(即寧夏)。聶思托里安教會確實遍布其境,寧夏,西寧、甘州、肅州和敦煌都有。馬可·波羅提到,僅寧夏就有三座聶思托里安教教堂。
無疑地,這些聶思托里安教徒自唐朝以來就默默地居住在原中國邊境以外的這些地區,但是,他們並非一直局限在這些地區內。由於成吉思汗後裔的征服,現在中國內地也向他們敞開了。人們甚至可以說,在唐朝滅亡後已經被逐出境的聶思托里安教,隨著蒙古人又進入了中國。1275年報達〔巴格達〕的聶思托里安教主教在北京創建主教區。尾隨蒙古人,聶思托里安教甚至滲入長江下游地區。1278年,忽必烈委託一個名叫馬薛里吉思(漢譯名,原名Mar Sargis)的人管理在今江蘇省內的鎮江。按其名推斷,馬薛里吉思是一個聶思托里安教徒,不久,他很快在鎮江建起一座教堂(1281年)。在揚州和漢口又建了幾個聶思托里安教教堂。
在敘利亞文的馬·雅巴拉哈三世和列班·掃馬傳記中,有一段著名的記載可以證實蒙古的聶思托里安教信仰。列班·掃馬(死於1294年)和他的朋友、未來的主教馬·雅巴拉哈·麻古思(1245-1317年),兩人都是聶思托里安教徒,至少後者是汪古部人。麻古思的父親是汪古部科尚城的副主教,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伯希和把科尚城看成是中世紀的東勝,今綏遠和山西邊境上的托克托。列班·掃馬是汗八里(或北京)聶思托里安教教堂中一位巡察使的兒子。他是第一個信奉修道生活的人,曾在北京大主教馬·基瓦古斯的主持下接受了削髮儀式,後來他隱退到離城只有一天路程的山中修道院,在此結識了麻古思。在麻古思建議下,兩人決定去耶路撒冷朝聖。在托克託附近,他們拜訪了汪古部王孔不花和愛不花(他們也是聶思托里安教徒),並告知他們朝聖的計畫,汪古部的這兩個王子最熱烈地接待了他們,並盡力勸阻他們說:“我們正在費力地從西方招來主教和教士,你們為何要去那些地方呢?”但是,見兩人主意已定,汪古部王子們為他們提供了馬匹、錢財和過中亞的旅途所需的一切物品。
朝聖者們先經唐兀惕境,即今甘肅北部、寧夏附近,這兒的聶思托里安教教會星羅棋布。“男人,婦女和兒童都上街歡迎他們。因為唐兒惕地區居民的信仰非常強烈”。他們沿羅布泊和塔里木南緣小道而行,抵達了于闐和察合台汗的領地。當時察合台汗是都哇,因為據伯希和的估計此事是發生在1275-1276年間。當時,成吉思汗宗王之間的戰爭正在中亞進行,阻止了列班·掃馬和麻古思直接從喀什噶爾到波斯的旅行。他們發現於闐正遭受饑荒,喀什因戰爭而人煙稀少,從喀什往西的路已不通暢。因此,他們轉向北去怛邏斯(奧李阿塔,或今天的江布爾),窩闊台系海都汗在此紮營。他親切地接見了兩位聶思托里安教徒,並發給他們安全特許證,持此證,使他們得以通過作戰軍隊的前哨,最後抵達波斯的蒙古汗國,當時波斯的統治者是阿八哈汗(1265-1282年在位)。
從敘利亞來的一位可能是說阿拉伯語的基督教徒,漢譯名叫愛薛(即伊薩或耶穌,1227-1308年),在忽必烈統治時期,他身居重要位置。他懂多種語言,精通醫藥和天文,曾在貴由汗庭中供職。1263年,忽必烈任命他掌管星曆司,他似乎是1279年法令的鼓動者之一,通過該法令,忽必烈企圖制止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宣傳。1284-1285年,蒙古高級官員孛羅丞相作為使臣前往波斯汗阿魯渾處時,愛薛陪同前往。愛薛在返回中國後,於1291年被任命為掌管基督教的總監,1297年任政府大臣。其子也里牙、腆合、黑廝、闊里吉思和魯合都像他一樣是聶思托里安教徒,在北京宮廷中也起著重要作用。最後,忽必烈及其繼承者們在北京的他們的親衛軍中有3萬名信仰希臘正教的基督教阿速人,他們是在蒙哥時期從高加索來的。我們已經看到,1275年6月,阿速軍在圍攻長江下游北岸的鎮巢時,遭到宋軍狡詐的屠殺。後來,忽必烈把從鎮巢得到的稅收分給了遇害的阿速軍的家屬們。1336年7月11日,這些阿速軍的後裔送一封表示歸順的信給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1338年帶信給在阿維農的教皇的使團中,除了納昔奧的安德魯和威廉外,還有阿速人托蓋。
此外,伯希和還提到了古代摩尼教在福建又活躍起來這一事實,在宋朝統治時期福建已有摩尼教復興的兆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