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喑

聲喝一般指本詞條

喉喑,中醫病名。是指以聲音嘶啞為主要特徵的喉部疾病。西醫學中喉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喉肌無力、聲帶麻痹等可參考本病進行辯證施治。本病初期多為實證,臨床辨證多屬風寒、風熱或肺熱壅盛,肺氣不宣;病久則多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臨床辨證多屬肺腎陰虛、肺脾氣虛或血瘀痰凝,喉竅失養。治療上,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應注意配合利咽開音法的運用。

基本介紹

  • 別名:喑啞、聲嘶、聲喝、暴言難等
  • 中醫學名:喉喑
  • 常見發病部位:咽喉
  • 相關西醫疾病:喉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等
  • 常見病因:外感、痰熱犯肺;臟腑虛損
  • 多發群體:所有人
  • 疾病分類:耳鼻喉科-咽喉科疾病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喉喑是指以聲音嘶啞為主要特徵的喉部疾病。

歷史沿革

早在先秦甲骨卜辭中,已有“音有疾”、“疾言”的記載。《內經》中始用“喑”作病名,並有“暴喑”、“卒喑”等病名記載。明代《醫學綱目·卷之二十七》提出“喉喑”這一病名,並將喉喑與舌喑分開:“喑者,邪入陰部也……然有二症:一曰舌喑……一曰喉喑,乃癆嗽失音之類是也……喉喑但喉中聲嘶,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景岳全書·卷二十八》對“聲喑”的病因病機、證候特點及辨證論治有了較全面的論述,確立了“金實不鳴”、“金破不鳴”的理論基礎,對後世研究本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中喉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喉肌無力、聲帶麻痹等可參考本病進行辯證施治。

病因

喉喑有虛實之分,實證者多由風寒、風熱、痰熱犯肺,肺氣不宣,邪滯喉竅,聲門開合不利而致,即所謂“金實不鳴”、“竅閉而喑”。虛證者多由臟腑虛損,喉竅失養,聲戶開合不利而致,即所謂“金破不鳴”。

病機

1、風寒襲肺
風寒外襲,壅遏肺氣,肺氣失宣,氣機不利,風寒之邪凝聚於喉,阻滯脈絡,致聲門開合不利,發為喉喑。
2、風熱犯肺
風熱外襲,肺失清肅,氣機不利,則邪熱上蒸,壅結於喉,致聲門開合不利,發為喉喑。
3、肺熱壅盛
肺胃積熱,復感風熱,內外邪熱互結,灼津為痰,痰熱壅肺,肺失清肅,致聲門開合不利,發為喉喑。小兒臟腑嬌弱,喉腔較窄,患有本病時,易導致氣道阻閉,發展成急喉風。
4、肺腎陰虛
素體虛弱,燥熱傷肺,過勞傷腎,或久病失養,以致肺腎陰虧,肺津無以上布,腎陰無以上承;又因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蒸灼於喉,致聲門失健,開合不利,發為喉喑。
5、肺脾氣虛
素體虛弱,過度用嗓,氣耗太甚,加之久病失調,或勞倦太過,致肺脾氣虛,無力鼓動聲門,發為喉喑。
6、血瘀痰凝
患病日久,余邪未清,結聚於喉,阻滯脈絡;或用嗓太過,耗氣傷陰,喉部脈絡受損,經氣鬱滯不暢,氣滯則血瘀痰凝,致聲帶腫脹或形成小結及息肉,妨礙聲門開合,則久喑難愈。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多有受涼感冒或過度用聲史,或聲音嘶啞反覆發作史。
2、臨床症狀:以聲音嘶啞為主要症狀,輕者,僅聲音發毛、變粗或聲音不揚;程度較重者,可有明顯的聲嘶,甚至完全失音。可伴有咽喉不適。

病證鑑別

喉癬:可見咽喉乾燥疼痛,如有芒刺,吞咽尤甚,甚則吞咽困難,或有聲音嘶啞,全身可有咳嗽、潮熱、盜汗、咯痰不爽、流涎口臭等症狀。咽部或喉部肌膜上可見灰白色或紅色斑點狀潰瘍,邊緣不整齊,或有粟粒狀小結節。肺部X線檢查可見粟粒型或浸潤型肺結核特徵性影像。結核菌素試驗、細菌學檢查、病理檢查等有助於明確診斷。

相關檢查

喉黏膜及聲帶鮮紅腫脹;或聲帶淡紅、肥厚,邊緣有小結或息肉,聲門閉合不全;或喉黏膜及聲帶乾燥、變薄;或聲帶活動受限、固定;或聲帶鬆弛無力。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初期多為實證,臨床辨證多屬風寒、風熱或肺熱壅盛,肺氣不宣;病久則多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臨床辨證多屬肺腎陰虛、肺脾氣虛或血瘀痰凝,喉竅失養。

治療原則

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應注意配合利咽開音法的運用。

證治分類

內治
(一) 風寒襲肺
症狀:猝然聲音不揚,甚則嘶啞,喉微痛微癢,咳嗽聲重,發熱,惡寒,頭身痛,無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檢查見後黏膜微紅腫,聲門閉合不全。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開音。
方藥:三拗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杏仁、甘草、半夏、僵蠶、生薑、石菖蒲。
(二) 風熱犯肺
症狀:聲音不揚,甚則嘶啞,喉痛不適,乾癢而咳,發熱,微惡寒,頭痛,舌邊微紅,苔薄黃,脈浮數。檢查見喉黏膜及聲帶紅腫,聲門閉合不全。
治法:疏風清熱,利喉開音。
方藥:疏風清熱湯加減。
常用藥:荊芥、防風、牛蒡子、甘草、銀花、連翹、桑白皮、赤芍、桔梗、黃芩、天花粉、玄參、浙貝母、蟬蛻、木蝴蝶、胖大海。
(三) 肺熱壅盛
症狀:聲音嘶啞,甚則失音,咽喉痛甚,咳嗽痰黃,口渴,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檢查見喉黏膜及室帶、聲帶深紅腫脹,聲帶上有黃白色分泌物附著,閉合不全。
治法:清熱瀉肺,利喉開音。
方藥:瀉白散加減。
常用藥:黃芩、杏仁、瓜蔞仁、貝母、天竺黃、竹茹、蟬蛻、木蝴蝶。
(四) 肺腎陰虛
症狀:聲音嘶啞日久,咽喉乾澀疼痛,喉癢乾咳,痰少而黏,時時清嗓,症狀以下午明顯。可兼有顴紅唇赤、頭暈耳鳴、虛煩少寐、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等症,舌紅少津,脈細數。檢查見喉黏膜及室帶、聲帶微紅腫,聲帶邊緣肥厚,或喉黏膜及聲帶乾燥、變薄,聲門閉合不全。
治法:滋陰降火,潤喉開音。
方藥:百合固金湯加減。
常用藥:百合、生地、熟地、麥冬、玄參、當歸、白芍、桔梗、甘草、貝母、木蝴蝶、蟬蛻。
(五) 肺脾氣虛
症狀:聲嘶日久,語音低沉,高音費力,不能持久,勞則加重,上午症狀明顯。可兼有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納呆便溏、面色萎黃等症,舌體胖有齒痕,苔白,脈細弱。檢查見喉黏膜色淡不紅,聲帶腫脹或不腫脹,鬆弛無力,聲門閉合不全。
治法:補益肺脾,益氣開音。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白朮、陳皮、升麻、柴胡、人參、甘草、當歸、生訶子、石菖蒲。
(六) 血瘀痰凝
症狀:聲嘶日久,講話費力,喉內異物感或有痰黏著感,常需清嗓,胸悶不舒。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苔薄白或薄黃,脈細澀。檢查見喉黏膜及室帶、聲帶暗紅肥厚,或聲帶邊緣有小結及息肉狀組織突起,常有黏液附其上。
治法:行氣活血,化痰開音。
方藥:會厭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當歸、赤芍、紅花、桃仁、生地、枳殼、柴胡、桔梗、甘草、玄參。
外治
1、含服:選用具有清利咽喉的中藥製劑含服,有助於消腫止痛開音。
2、蒸汽或超聲霧化吸入:根據不同證型選用不同的中藥水煎,取過濾藥液20ml做蒸汽吸入或超聲霧化吸入,每次15分鐘,每次2次。
3、離子導入療法:用紅花、橘絡、烏梅、綠茶、甘草、薄荷,水煎取汁,做喉局部直流電離子導入治療,每次20分鐘,每日1次,有利喉消腫開音的作用,適用於各證型喉喑。
4、手術治療:聲帶小結或息肉長期不愈者,可手術摘除。

其他療法

1、體針:局部取穴:人迎、水突、廉泉、扶突,每次取2-3穴。遠端取穴:可取合谷、少商、商陽、尺澤,每次選取1-2穴。
2、刺血法:用三棱針刺兩手少商、商陽等穴,每穴放血1-2滴,每日1次,有瀉熱開竅、利喉開音的作用,適用於喉喑實熱證。
3、耳針:取咽喉、聲帶、肺、大腸、神門、內分泌、皮質下、平喘等穴,每次3-4穴,針刺20分鐘。也可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貼壓,每次選3-4穴,貼壓3-5日。
4、穴位注射:取喉周穴如人迎、水突、廉泉,每次選2-3穴做穴位注射,藥物可選用複方丹參注射液、當歸注射液等,每次注射0.5-1ml藥液,隔日1次。
5、穴位磁療:取喉周穴位,如人迎、水突、廉泉,每次選2-3穴,貼放磁片,或加用電流,每次20分鐘,每日1次。
6、氦-氖雷射穴位照射:取喉周穴位,如人迎、水突、廉泉等,每次選2-3穴,局部直接照射,每次每穴照射5分鐘,每日1次。

轉歸預後

起病急驟者,經及時適當治療,一般可恢復,小兒患者治療不及時,可並發急喉風危及生命。反覆發作者,則病程遷延,纏綿難愈。

預防調護

1、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積極防治感冒及鼻腔、鼻竇、鼻咽、口腔疾病。
2、注意聲帶休息,避免用聲過度。
3、避免粉塵及有害化學氣體的刺激。
4、節制菸酒,少食辛辣炙煿之品及冷飲。

文獻摘要

1、《靈樞·憂恚無言》:“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2、《張氏醫通·卷四》:“若咽破聲嘶而痛,是火邪遏閉傷肺,昔人所謂金實不鳴,金破亦不鳴也,古法用清咽寧肺湯,今改用生脈散合六味丸作湯,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3、《羅氏會約醫鏡·卷之七》:“腎陰一足,則水能制火,而肺以安,庶金清而聲亮矣。譬如鐘焉,實則不鳴,破亦不鳴,肺被或爍,是邪實其中,即形破於外,聲何由而出乎,是知宜補水以降火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