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戰爭(軍事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聯盟戰爭,軍事術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聯盟戰爭
  • 類型:軍事術語
聯盟戰爭有久遠的歷史。早在中國原始社會部落之間的戰爭中,人們已經意識到部落聯合對敵的重要性,出現了部落聯盟戰爭。古代傳說中的涿鹿之戰,就是一場發生於兩大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戰爭開始,蚩尤部落藉助與巨人夸父部落的聯盟,重創炎帝部落,奪取其地域;後來,炎帝向黃帝部落求援,結成對抗蚩尤的聯盟,從而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面,取得最後勝利。進入奴隸社會以後的中國歷史,每遇朝代更迭、戰亂或多股勢力對峙時期,戰爭也會以聯盟的面貌出現。有統一的國家內諸侯國之間的聯盟戰爭,有分裂時期的不同政權之間的聯盟戰爭,還有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聯盟戰爭等。如商滅夏的鳴條之戰和周滅商的牧野之戰,春秋戰國時期的城濮之戰、合縱攻秦之戰,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等。參與聯盟的有的是列國諸侯,有的是地方政治軍事集團。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聯盟戰爭也是一種常見的戰爭類型。如公元前492~前449年的希波戰爭、歐洲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18世紀的七年戰爭、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參與結盟的國家最多、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聯盟戰爭。戰後,聯盟戰爭繼續在戰爭舞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如韓戰、越南戰爭、中東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聯盟戰爭準備和實施的一個基本條件是聯盟的基礎是否牢固。聯盟一旦破裂,聯盟戰爭便難以進行並取勝。聯盟基礎的牢固程度,通常取決於結盟各方共同利益的大小,而結盟組織中的盟主或主導性一方,對於維繫聯盟關係起著較大的作用。結盟時,一般要通過協商,締結共同遵循的誓約或條約,明確各方在聯盟戰爭中的權力和責任等。加入結盟的各方,根據商定的共同方針和原則,以各種手段努力確保既定目標的實現。直接參加結盟的各方通常要建立統一的作戰指揮或協調機構,建立聯盟軍事集團或多方聯合部隊。結盟的各方因其政治目的、軍事經濟實力、地緣關係、歷史原因等方面的差異,會以多種方式參戰。有的全力以赴參戰,有的為盟方作戰提供使用本國領陸、領海、領空或軍事基地和設施的便利,有的為盟方提供財政、物資等方面的援助,有的參與對敵方實行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封鎖,有的僅限於同敵方斷絕或暫時中止外交關係,有的只在形式上宣戰等。參戰方式的不同,決定著結盟者在聯盟戰爭中的不同作用和貢獻。其中,聯合武裝鬥爭是聯盟戰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式。隨著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信息化局部戰爭的高投入、高消耗和高風險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在以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時,交戰的聯盟雙方出於政治、道義、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考慮,都會尋求國際的支持,聯合更多的力量,未來許多戰爭將會繼續以聯盟的形式出現。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