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成立背景
南北戰爭之後,隨著耕地的大規模擴張和農業科技革命的興起,糧食剩餘開始在美國出現並日趨嚴重。
韓戰結束之後,美國失去了處理餘糧的一大渠道,美國農產品開始了不可避免的堆積並在20世紀60年代初達到了駭人的規模。
馬歇爾計畫的成功向美國展示了對外糧食援助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為了消化國內的糧食庫存,美國國內的領導者以及人道主義積極分子們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糧食對外援助聯盟。1954年,美國通過了對外援助的核心法令《農產品貿易開發與援助法》(又稱《480公法》),開始大規模地進行對外糧食援助。
然而《480公法》遠不足以處理美國的剩餘糧食,以
休伯特·漢弗萊和麥戈文為代表的眾多議員積極修正發案,提出建立一個多年的綜合糧援項目,向參議院提交了《國際以糧食換和平法》的議案。迫於漢弗萊的挑戰壓力,1959年1月,
艾森豪總統在關於農業的特別演講中宣布了“以糧食換和平”的口號,成立了糧食換和平辦公室,但並未真正實行。到了60年代初,美國開始了推動創建多邊糧食援助機制的歷史性進程。
創立投運
美國總統
甘迺迪在1960年總統競選時,提出效仿羅斯福總統召開一次國際糧食與農業會議,由聯合國主辦和支持。他還提議建立一個世界糧食機構為糧食捐助國建立一個長期的糧食援助協定,這成為了世界糧食計畫署的早期胚胎。
1961年,美國提出的建立世界糧食計畫署的提議經第16屆聯大和第11屆糧農組織大會表決決定成立,起先是作為1項3年期實驗方案,原定於1963年開始運作,但因1962年9月伊朗發生地震、10月泰國遭受颶風、剛剛獨立的阿爾及利亞面臨500萬難民重新安置問題,各地均亟需糧食,世界糧食計畫署便提前投入運作。1965年之後,WFP結束試驗性運作階段,成為正式的多邊機制。
發展提高
成立初期,美國承擔著WFP幾乎全部的認捐份額。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中國、蘇聯成為糧食進口國和美國糧食歉收,甘迺迪開始尋求其他國家在WFP中的認捐份額的增加。經過談判,1967年,《糧食援助公約》簽訂,世界糧食計畫署成為了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多邊糧食援助機構,更加公平的國際糧援分擔機製得以建立。
60年代後期開始,現行的多邊糧食援助機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世界的需要,而國際社會的改革努力都被美國的糧食霸權所扼殺。1972年,世界性的糧食危機爆發。1973年聯合國通過決議,在1974年11月在羅馬召開部長級的世界糧食大會。1974年的世界糧食會議也是國際糧食援助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1974年世界糧食會議之後,美國的糧食霸權開始衰落,開發中國家卻成功地利用這次會議推動了糧食援助機制的創新,使WFP更具有發展導向性並能更有效地應對世界性的糧食災難。同時,在這次會議上,跨政府的組織“糧食援助政策與項目委員會”與“國際緊急糧食儲備”被建立。1976年,糧食儲備被正式批准投入運行;1978年,“國際緊急糧食儲備”進一步擴大。WFP獲得了對糧食災難快速反應的能力。
21世紀初以來,國際非政府組織在WFP的援助份額提高,甚至開始高於美國的雙邊援助份額;糧食援助和飢餓的性質發生變化,世界糧食計畫署發生了從糧食援助機構到糧食援助協助機構的歷史性轉變,開始擁有更為精細和更為健全的一系列工具用以應對緊急的飢餓需求。
宗旨目標
世界糧食計畫署的宗旨:
以糧食為主要手段幫助受援國改善糧食自給制度,消滅飢餓和貧困。
世界糧食計畫署的目標:
1.拯救生命,在緊急情況下保障生計
2.防止嚴重饑荒的發生,為災前預防和減災進行投資
3.在戰爭或災難發生後重建家園和恢復生計
4.減少長期飢餓和營養不良
5.加強各國控制飢餓的能力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前執行總幹事
喬塞特·希蘭(Josette Sheeran)指出﹐世界糧食計畫署正在從一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的機構轉變成一個參與農業發展的機構﹐目的是穩定糧食供應體制並降低對糧食援助的依賴程度。
組織體系
機構設定
1.執行局:世界糧食計畫署領導機構,原稱糧食援助政策與計畫委員會 ── 糧援會,1996年1月起改稱現名,由36個聯合國和糧農組織成員組成,其中一半由聯合國糧農組織理事會選出,另一半由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選出,成員任期為3年,每年改選1/3。執行局負責審批執行幹事提出的援助項目,審查已批准的項目的執行情況。
2.秘書處:世界糧食計畫署日常辦事機構,主持日常工作的執行幹事由
聯合國秘書長和糧農組織總幹事同糧食援助政策和計畫委員會協商後任命。任期五年,可連任。現任執行總幹事是大衛·比斯利(David Beasley,美國籍),2017年就任,任期至2022年。歷任執行總幹事的有:詹姆斯.T.莫里斯(第十任,任期2002.4-),
喬塞特·希蘭、埃瑟琳·庫桑(任期2012.4-2017.3)等人。
資金來源
依靠各國政府的自願捐款和私營企業與個人的捐贈。
主要活動
主要活動
世界糧食計畫署是聯合國系統中負責多邊糧食援助活動的協調機制。全球多邊渠道開展的糧食援助活動,有99%是通過世界糧食計畫署實施的。援助包括救濟、快速開發項目和正常開發項目三種。到目前為止,世界糧食計畫署向開發中國家提供的援助累計受益人口逾6億。
工作內容
作為聯合國抗擊飢餓的一線機構,世界糧食計畫署始終積極應對緊急情況的發生。世界糧食計畫署通過向飢餓人口和脆弱人群快速提供食品,拯救生命。在某些情況下,最好的解決方案也許不是直接提供食品,而是發放現金或食品抵用券。例如,市場上食品豐富而貧困人口無力購買。在這種情況下,受益者可以拿現金或食品抵用券去當地市場購買商品,同時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此外,世界糧食計畫署還幫助飢餓人口解決未來的
糧食安全問題。通過提供食品,世界糧食計畫署幫助民眾積累資產、傳播知識,建設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區。通過“食品換資產”項目,世界糧食計畫署向飢餓人口提供食品,鼓勵受益者為發展項目工作,為他們建設美好的明天打下基礎。 例如,當人們不再擔心下一頓飯沒有著落的時候,他們才會有時間和精力去建造灌溉系統以達到增產的目的。“食品換培訓”項目使貧窮的人們能投入時間學習生存技能,例如
養蜂、縫紉以及認字讀書。這些培訓使他們能夠維持生計。
為了尋求飢餓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世界糧食計畫署在多個領域發展專業技能,包括:
糧食安全分析、營養、食品採購和物流。
主要行動
2011年6月,
非洲之角各國(索馬里,衣索比亞,吉布地,肯亞, 烏干達)因旱災、高糧價和政治動亂發生糧食危機,近1150萬人的糧食安全受到威脅。WFP採取了直接糧食援助、整頓農產品市場等手段幫助減緩了災難。本次行動中,截至2011年7月底,世界糧食計畫署共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國及聯合國中央應急反應基金(UN Central Emergency Fund (CERF)的超過2.5億美元的捐款承諾。
2011年9月,巴基斯坦地區發生洪災。WFP提供了直接糧食援助,幫助糧食市場恢復,為所有人道主義團體提供了後勤援助,並且先後開闢了8個可供使用的倉庫。從2010開始,世界糧食計畫署已通過其之前的災區重建行動,在巴基斯坦救濟了將近440萬受洪災影響的人口。
2011年12月,南蘇丹陷入糧食危機,糧食價格飆升。當季糧食歉收和不安全局勢更加劇了危機。WFP從直接援助糧食和增強民眾恢復力兩個方面著手,徹底解決飢餓導致的死亡問題和飢餓、暴力犯罪的惡性循環。具體包括:為小農和當地市場建立連線;開展抗擊飢餓社會安全網項目(如學校營養餐計畫);為兒童和母親提供特殊營養援助。
2013年11月,颱風“海燕”重創菲律賓。WFP向受災民眾提供了直接糧援,同時與當地政府通力合作,加強物流和應急通訊能力。
2014年3月29日,伊波拉疫情在幾內亞爆發,糧食署的工作人員迅速趕赴疫情前線,開始糧食發放,並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了物流和工程支持,協助建設伊波拉治療中心,將容納總計400個床位。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7.8級地震,尼泊爾政府請求國際人道主義援助。28日,世界糧食計畫署的緊急回響小組已經抵達尼泊爾提供物流、信息技術和糧食支持。WFP還啟動了緊急條約來支持這場災害應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執行總幹事埃瑟琳·庫桑進行了對尼泊爾受災地區的探訪,並呼籲籌集救災資金。
國際合作
政府合作
中國
中國於1979年正式參加該署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聯合國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合辦的世界糧食計畫署關於世界糧食計畫署提供援助的基本協定》於1980年10月04日簽字並生效。同年,該署在北京正式設立駐華代表處。中國曾多次以觀察員身份出席該署會議。1987年中國當選為糧食援助政策和計畫委員會成員。1995年中國成為首屆執行局成員。
從1979年到2005年,中國先後獲得了聯合國糧食計畫署約價值10億美元的援助。自從2006年以來,聯合國糧食計畫署攜手中國政府開始致力於幫助其他
開發中國家,中國已經完成了從國際受援國到世界主要援助國角色與地位的轉換。2018年11月,世界糧食計畫署執行幹事比斯利訪華,就加強世界糧食計畫署同中國合作交流意見,並與有關中國企業洽談合作事宜。
WFP在其中文網站撰文高度讚揚中國在解決
糧食安全問題為世界提供了可借鑑的寶貴經驗,樹立了可推廣的典範,多次稱讚中國在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上的貢獻,感謝中國的長期支持和中國在國際
糧食安全工作中所發揮的領導作用。
喬塞特·希蘭指出,中國已成為聯合國糧食計畫署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長期戰略合作夥伴。據聯合國糧食計畫署統計數據顯示,自1979年以來,世界糧食計畫署已先後收到來自中國逾4300萬美元捐款;其中僅在2010年度,中國就向世界糧食受援國家提供了400萬美元的幫助。
2007年4月,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邀請WFP駐華辦公室主任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
國際減輕旱災風險中心揭牌儀式暨減輕
旱災風險研討會”;
2009年10月15日,
李立國副部長會見了來華訪問的世界糧食計畫署副執行幹事西蘇盧女士一行,就拓寬民政部與世界糧食計畫署合作領域交換了意見,雙方表示,將繼續開展富有成效的合作。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2011年8月21日在京宣布,中國政府向該機構提供迄今單筆最大額度捐款1600萬美元,支持其在
索馬里的饑荒救援行動。
國際
在2008年高糧價危機期間,
沙烏地阿拉伯曾為世界糧食計畫署提供5000萬美元,是世界糧食計畫署截至2011年8月收到的最大一筆一次性捐款,而對沙特王國來說,這也是他們向聯合國各機構歷次捐款中最大的一筆。
2011年5月16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與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法國共同主持了在
義大利羅馬召開的高層會議。會議討論了有關於抗擊全球飢餓的相關議題,包括建立緊急糧食儲備以確保在重大危機時的糧食供給。
2011年6月15日,
加拿大國際合作部部長小田(Beverley Oda)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舉辦的全球營養研討會上發言,強調在預防兒童疾病、保護兒童健康方面,食品營養與疫苗一樣重要。
2015年4-5月,世界糧食計畫署在援助
尼泊爾地震災民時收到了英國國際發展部在建立救濟點時的幫助,以及澳大利亞和其它捐助者在減災方面的援助。
商界合作
世界糧食計畫署與私營部門夥伴關係的核心是雷射束項目(Project Laser Beam)。項目耗資5000萬美元,始於
印度尼西亞和
孟加拉,致力於消除兒童營養不良。雷射束項目針對當地情況,對糧食、健康、衛生等進行全面的設計和運用,這種跨部門的合作模式是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的。
2011年6月12日至13日,商界領袖齊聚印度尼西亞首都
雅加達,出席東亞世界經濟論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鞏固現有的合作夥伴,並尋求建立新的合作機遇,抗擊全球飢餓。
社會合作
2012年5月15日,亞洲頂尖技術會議CHINICT全球高科技創新者峰會攜手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UNWFP)開創新的途徑,利用中國科技企業家的創新能力解決飢餓問題。大賽旨在開發應用程式和電子遊戲,從而引起社會對飢餓這一世界上最大的可解決問題的重視,同時為網路拓展和籌集資金開發創新型工具,開發新型應用程式用於世界糧食計畫署的全球線上拓展工作。
2013年7月13日,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攜手百勝餐飲集團旗下肯德基、必勝客等品牌共同發起的“捐一元,獻愛心,送營養”全國勸募活動在西安啟動。所募得款項全部用於改善貧困山區兒童的營養現狀。
組織領導
世界糧食計畫署執行幹事大衛·比斯利(David Beasley,美國籍),2017年就任,任期至2022年。
糧食計畫署駐中國辦公室現任主任:屈四喜(中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