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劉抗曹(政治主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聯劉抗曹是孫吳由魯肅提出的政治主張,曹操南下,孫吳決定聯劉抗曹。赤壁之戰之後,曹操方面的勢力仍然很大,故魯肅主張借荊州給劉備,多樹曹操之敵。終其魯肅在世之時,他一直努力維持孫劉兩家聯合抗曹。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占領益州後孫權奪取荊州三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孫權突襲荊州,放棄聯劉抗曹的主張。

基本介紹

背景,形成,發展,

背景

聯劉抗曹,東漢末年孫吳的政治主張。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其勢如破竹;劉備敗走當陽,求救於江東。江東集團面臨著兩個選擇:其一,幫助劉備,共擊曹操,但幫助劉備就等於是養虎為患;其二,不幫劉備,卻又面臨著曹操進而進攻江東,唇亡齒寒的風險。最終,孫吳選擇聯劉抗曹,與劉備結成孫劉聯盟。在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之後,曹操方面的勢力仍然很大,故魯肅主張借荊州給劉備,多樹曹操之敵。終其魯肅在世之時,他一直努力維持孫劉兩家聯合抗曹,聯劉抗曹是當時東吳的治國方針。這實際上確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態勢。

形成

魯肅說服劉備與孫權聯合,但孫權“擁兵在柴桑,觀望成敗”持觀望態度,於是諸葛亮向劉備請命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聯盟抗曹。
諸葛亮見到孫權後,孫權的態度猶豫,問:“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豫州,劉豫州,也就是劉備,此句翻譯為:劉備剛剛戰敗,能抗擊得住這次災難嗎?【能抗擊得住曹操嗎?】)諸葛亮便又向孫權陳述了曹劉雙方的情況以及戰勝曹操、曹操失敗的必然因素:曹軍為北方士兵,不習水戰;劉琮降曹士兵非心悅誠服。無論是曹操帶來的北方士兵,還是隨劉琮迫降的荊州軍隊,戰鬥力都必然不強,況且劉備還並非全軍覆沒(尚有剩餘部隊加上關羽的水軍共一萬,劉琦也還率有一萬士兵),戰勝曹操也有很大的可能。
聽了諸葛亮的這一番話,孫權十分高興,與臣下共同商議這件事情。但長史張昭等人卻都主張降曹。魯肅私下裡表示了不同的意見,建議孫權調回了在外地同為主戰派的周瑜。有了周瑜和魯肅二人的支持,孫權終於最終下定決心聯盟劉備與曹操作戰。

發展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認為劉備已經占據益州,想要要回荊州,劉備回應說:“等得了涼州,就把荊州給你。”孫權忿怒,於是派遣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於是率兵五萬下公安,讓關羽入益陽。同年,曹操定漢中,張魯逃往巴西,劉備聽說後孫權議和,平分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大將關羽向曹操樊城發動進攻。孫權與大將呂蒙商定,放棄聯劉抗曹的方針,在關羽攻取樊城時,乘機襲其根據地荊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