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評說,
簡介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裡,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後人有詩云: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評說
他的母親活著時,性極膽小,畏懼打雷。其母死後,葬於山林中,每次遇到風雨,聽到雷聲,王裒就即刻奔向母親的墓地,跪拜哭泣,並訴說: 我王裒在此,母親不要畏懼! 其詩描寫得很生動: 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冰魂 ,形容梅花、蓮花等清白純淨的品質。這裡另有意思,指因夜宿墳墓,有侵骨之冷。 夜台 ,指墳墓、墓穴。 阿香 ,是神話傳說中的推雷車的女神;又有 阿香車 之說,指雷神之車,或雷聲;說見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五所載。不過,讀到這裡我們也會馬上想起,在《後漢書·蔡順傳》一則里也有記載: 母平生畏雷,自亡後,每有雷震,順輒圜冢泣,曰: 順在此。 這也見到古人在表述孝子之孝行時,有雷同的模式。
他終生不面向西而坐,表示絕不做晉朝之臣。《詩經·小雅·蓼莪》有云: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這是說,又長又大的莪啊,那不是莪而是蒿;哀傷哀苦啊我的父母,生養我啊真勞苦。文中的 蓼 ,是長、大的意思。 莪 ,美菜。 蒿 ,賤草。莪蒿,也叫蘿蒿、抱娘蒿。詩句的意思很有喻義,莪蒿常常抱宿根而生長,就像子依靠著母一樣,比喻子長大了,全靠父母生養我。然而蒿不可食,又比喻子不能終養父母之遺憾。據說,每次王裒讀到這裡,就常常流淚,後來他的門人甚至避開《蓼莪》之篇而不誦讀了。
今人有關的文字材料,也值得作一引述推介。筆者看到,網上就有許多介紹材料。
據《昌樂縣續志·古蹟志》載:魏孝子王裒墓,在縣治東南五十五里之馬宋集以東八里,即今天的昌樂縣營丘鎮王裒院村。該村原名桃花村,因臨近王裒墓院,王裒墓每年農曆三月三和九月十七日兩次香火會,蔚為壯觀,香火旺盛,聞名百里。日久,桃花村名漸隱,王裒院之名益顯,遂改名為王裒院。王裒院村位於昌樂縣城東南30公里,省道膠王路北,西距鎮住地馬宋5公里。王裒墓在村西,巍然兀立,墓前至今立著明成化二年 魏孝子王裒之墓 碑,碑高2.2米,寬1.1米。墓院兩側另有碑記6方,周圍有柏樹、國槐、白楊樹等,院貌樸素、寬闊、寧穆,望之令人肅然起敬。
據該村老人講,王裒墓有 仙方活人 的靈氣,誰家的人得了重病,前去求拜,輒賜神藥,食之即愈,十分靈驗。還有 雹子不打孝廉地 的說法,傳說王裒的孝心感動了玉皇大帝,特賜 免雹照牌 一面,所以王裒院附近很少發生雹災。
相傳王裒墓原有一個大院子,四面是磚砌圍牆,南北近百米,東西寬60米,占地近10畝。墓前建有涼亭三楹,八根八棱石柱挺拔矗立,雕樑畫棟,斗拱飛檐,十分壯觀。當時墓高20多米,院內有六十多棵兩抱粗的大松樹。1947年,濰縣解放前夕,墓院內的大松樹被國民黨陳金城的部隊全部伐去修了碉堡。上世紀60年代 文革 期間,又遭嚴重破壞,院牆、碑碣基本毀盡。今天的王裒墓院狀況,是改革開放之後由鄉民捐資重修,並蒐集了部分古碑,重刻了多方碑記,在周圍種植了一些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