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詩歌賞析,古詩翻譯,
作者簡介
以忤嚴嵩,貶為福建布政參議。剿倭寇有功,遷提學副使,卒於官。宗臣為“後七子”之一,其詩頗為李攀龍稱許,謂當時能詩者首推王世貞,次則屬宗臣;王世貞也讚揚他“天才奇秀,雄放橫厲”(《藝苑卮言》)。所作初學李白,不乏俊逸跌宕之致,唯氣格卻似嫌輕淺;後再受攀龍、世貞影響,求尚格調高朗,布置規整,然意境終不夠深邃。所以陳子龍說:“子相意取秀逸,不尚深思,從此入者,易流淺俗”(《皇明詩選》)。他的佳作卻是婉秀其外,氣貫於中,柔而能健,言簡味永。宗臣又嘗從謝榛學鍊句之法,故多精言雋語。亦善散文,論者謂較其詩為優。有《宗子相集》十五卷。
詳情: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學家。字子相,號方城山人。興化(今屬江蘇泰州興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將宗澤後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由刑部主事調吏部,以病歸,築室百花洲上,讀書其中,後歷吏部稽勛員外郎,楊繼盛死,臣賻以金,為嚴嵩所惡,出為福建參議,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學副使,卒官。詩文主張復古,與李攀龍等齊名,為“嘉靖七子”(後七子)之一,散文《報劉一丈書》,對當時官場醜態有所揭露。
宗臣為“後七子”之一,王先謙有云:“先生志行,未嘗欲以文人名,而後之人頗多稱其詩,蓋方其年少,才高氣銳,落筆輒拔出一時,一二有氣力者相與張之,以為吾徒,結社要盟,主持夸異。”《明史》所謂“視當世無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他的創作,散文較出色。如《報劉一丈書》,有力地抨擊了封建官場的腐敗。其文重點描摹了奔走權門的無恥之徒的種種醜態。對他們夤緣鑽營、甘言媚詞、逢迎拍馬的細節,作者刻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先生在其《明代文學》一書中,認為此文“淋漓噴薄,無復摹秦仿漢之習;而感慨中出詼詭,乃極似太史公《遊俠列傳》、楊惲《報孫會宗書》。”《西門記》、《西征記》則描寫抗倭鬥爭,生動真切,指陳時弊,也頗淋漓,都是較好作品。 他的詩歌,開始學習李白,頗以歌行跌宕自喜。表面上也追求超忽飛動,但缺乏李白詩那特有的豪邁氣勢和充沛感情,故作品給人以拉雜叫囂之感,並無多少佳作。他的律詩,常有雋句而無完篇。諸如“魚龍殘夜笛,風雨急秋砧”(《聞雁》)、“秋衣下風露,夕草亂芙蓉”(《秋夜顧二丈來集》)、“愁邊鴻雁中原去,眼底龍蛇畏路多”(《除前錢惟重夜至》)等,尚善於描繪眼前景色,但也有重複雷同的毛病,有人譏議其詩是“薜荔芙蓉、蘼蕪楊柳,百篇一律”(朱彝尊《靜老居詩話》)。他的絕句較有神韻,如“黃菊故人杯,青山遊子路。匹馬向垂楊,回首燕雲暮”(《送吳山人》)。宗臣詩歌無論歌行今體,內容都較單薄,故創作成就不太高。 宗臣除詩文而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文字有待輯佚。如民國時期印行的《五百名家注史記》一書就有宗臣的眉批。
撰有《宗子相集》15卷,乃係嘉靖三十九年(1560),值其瘵疾危重之時,由其門人黃中等編次刊行。有明就正齋本,清《四庫全書》本及其後裔手抄本,其詩格調清新,娟秀優美。
作品原文
聞雁憶子培弟
秋雨乾峰散,
寒雲萬里開。
不知天際雁,
幾日故園來?
詩歌賞析
剛剛下過秋雨,山間秋意更濃。天上的雲層逐漸散開,偶爾一聲雁鳴,打濕了作者的心扉。群山橫亘在眼前,懷想山外的友人,卻相見無期。一聲歸雁,似乎給思念帶來了期望。詩人不知道大雁是什麼時間從天邊的故園飛來,當然也不知道何時才能與子培弟見面。詩人沒有直接抒寫思念之情,而是通過痴痴的發問,來委婉儲蓄地表達,情思更加深沉。
詩人寫秋雨群山,意在營造傷秋氣氛。傷秋自宋玉以來,就是文人最喜歡錶現的主題。詩人將傷秋作為感情基調,作為詩歌創作的背景。同時,借“千峰”一詞來暗示自己與子培弟相隔遙遠,路途艱難,相見的機會少。
天上的寒雲飄散,本來是一件快慰的事情。詩人寫到這裡,情緒似乎要轉向輕快。然後,一聲秋雁的鳴叫,使詩歌的感情又轉成低沉。也可以說是以樂景寫哀情吧。詩人無意仰望蔚藍深遠的雨後晴空,所有的心思,在一瞬間被雁鳴聲牽引到了山外子培弟的身邊。
鴻雁傳說也是古代通信方式之一。後來成為人人習知的常用典故。詩人聽見雁鳴,立即聯繫到自己最思念的人。可是,山高路長,相見無期。詩人不直言見面之難,轉說連見到這個大雁都非常困難,其惆悵遺恨可以感受了。
詩人運用常見意象和典故,卻能獨辟路徑,將思念之情表達得委婉含蓄,抑揚頓挫,讀來令人盪氣迴腸。
古詩翻譯
秋雨在千山萬嶺間飄過,天上的寒雲也已經散開。
天邊突然有大雁的鳴叫,不知道何時從故鄉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