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龍灣(廣州市商業地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聚龍灣項目地處珠江後航道西岸,總占地1.6平方公里。這裡曾以“花鄉”“水鄉”聞名於世,區域內現存的聚龍村、招村、大衝口涌,仍顯示出典型的嶺南聚落特徵。自1843年廣州開埠以來,場地優良的航運條件,與靠近“十三行”的地理位置,使其吸引了大量的外國船隻在此停泊。1900年後,沿岸港口和倉庫逐步在此區域興建。1911年,協同和機器廠建立,之後廣州柴油機廠、廣州鋼鐵廠和廣州造船廠逐漸進駐,開啟重工業基地歷史。

項目改造前,地塊南段原為珠江貨運碼頭,地上仍保留著龍門吊軌道的遺蹟,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衝口倉一直使用至今。場地周邊現存多處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建築,如亞細亞倉、日清倉、渣甸倉,以及協同和機器廠的舊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聚龍灣
  • 總占地:1.6平方公里
項目改造,所獲榮譽,

項目改造

項目改造前,地塊南段原為珠江貨運碼頭,地上仍保留著龍門吊軌道的遺蹟,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衝口倉一直使用至今。場地周邊現存多處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建築,如亞細亞倉、日清倉、渣甸倉,以及協同和機器廠的舊址。
  市住建局介紹,項目運用“城市體檢”理念推進城市更新,通過功能提升、活化利用等方式,對片區舊廠、舊城、舊村實施連片整體改造。圍繞“內渠外江”體系,將低密度的嶺南風格街區與中高密度都市街區網路融合,打造嶺南特色濱水區。
聚龍灣項目首開區緊鄰珠江,北起信義路,南至衝口涌,包括600米長的碧道以及改造為白鵝潭展示中心的衝口倉區域。項目堅持“原址保留”,將原有建築、材料與改造後的場地空間形成時空互動。倉前廣場鋪裝的紅磚,全部來自改造衝口倉時拆除的建築外牆。現狀建築的木樑被拆除後,加工成為濱江平台的木座椅。
  項目以“繡花”功夫修繕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傳承大衝口涌及周邊古樹等歷史環境要素,再現“橋街水市,船埠碼頭”的勝景,將躍龍門、生菜會傳統民俗活動與產業更新和功能策劃相結合,活化區域文化傳統。同時,統籌整合4座廢舊倉庫,使其變身為集展陳、辦公、會議、休閒於一體的複合型城市展廳,增添歷史遺存活化改造樣本。
 設計團隊實地調研發現,無論是在河涌邊、珠江畔、廠房間還是村口前,隨處可見高大優美的榕樹,榕樹成為這個區域印象拼圖中最關鍵的元素。
  片區整體設計概念以榕樹為切入點,從區域特有的古樹、倉庫和珠江元素中提煉出“榕”“倉”“水”的抽象圖案,串聯生態、歷史和文化。在倉前廣場南端,設計師嵌入與環境巧妙融合的小型服務建築——榕亭,依偎著原地保留的大榕樹。與江邊防汛牆結合設計的戶外吧檯,還成了榕亭功能的重要延伸。
  倉前廣場面向江面的位置,是早年加固珠江駁岸時種植的綠化,已形成一片雜木林。設計師保留了這片樹林,並在不影響現狀樹生長的前提下,在林下架設望江平台,成為江邊一處難得的林蔭觀景場所。項目沿河涌用建築廢料建造了生態石籠牆,在石籠塊料間隙中生長的植物群落為兩棲動物和鳥類提供了庇護所。

所獲榮譽

2024年6月,廣州聚龍灣項目榮獲2024世界景觀建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