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爾什阿爾茲埃爾拉卜的聖谷和神的香柏樹林”這一世界遺產位於黎巴嫩北部省,聖谷指的是黎巴嫩中北部地區群山夾峙、峰巒疊嶂之下的谷底,神的香柏樹林指的是這一地區山坡上和山巔上的雪松。“Qadisha”這一詞源於閃族語系,它的詞義是“神聖的”,因而“Ouadi Qadisha”的意思就是“聖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谷和神的香柏樹林
- 外文名:Ouadi Qadisha (the Holy Valley) and theForest of the Cedars of God
- 地理位置:黎巴嫩北部省
基本資料,遺產描述,世遺會評價,遺產簡介,主要景點,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胡爾什阿爾茲埃爾拉卜的聖谷和神的香柏樹林
Ouadi Qadisha (the Holy Valley) and theForest of the Cedars of God (Horsh Arz el-Rab)
入選時間:1998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v)
地理位置:N34 14 36 E36 02 56
遺產編號:850
遺產描述
夸底·夸底沙(聖谷)和神杉林位於黎巴嫩北部省,聖谷是巴黎嫩最幽深、最美麗的山谷之一。在“聖谷和神杉林”這個著名的遺產中,聖谷指的是黎巴嫩中北部地區群山夾峙、峰巒疊嶂之下的谷底,神杉林指的是這一地區山坡上和山巔上的雪松。1998,夸底·夸底沙(聖谷)和神杉林,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ii):自從基督教開始,聖谷就為修道院社區提供了住所。雪松林的樹是神聖森林的倖存者,也是古代最珍貴的建築材料之一。
遴選依據標準(iv):長期以來,崎嶇的山谷一直是一個冥想和避難的地方。 它包括一個特殊數量的科諾比人和埃雷米特修道院基金會,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基督教擴張的一個非常古老的時期。夸底沙山谷的修道院是基督教信仰力量最重要的倖存例子之一。
世遺會評價
遺產簡介
聖谷是黎巴嫩最幽深、最美麗的山谷之一,峽谷的底部流淌著發源於聖松山腳的卡迪沙河,在峽谷著名的雪松林之上聳立著黎巴嫩境內海拔最高的山峰。聖谷的修道院是殘存下來的最重要的反映基督教根本教義的典範。
黎巴嫩有“雪松之國”的美稱,有人說雪松和美女,是黎巴嫩的兩大特產,他們共同托起了黎巴嫩的美。黎巴嫩雪松樹齡很長,有很強的抗腐性,同時還能散發清幽的香氣。此外,雪松木質堅硬,不易變形,加之紋路細密,材質上乘,屬於難得的樹中極品。雪松又叫黎巴嫩杉,是黎巴嫩的國樹。它樹形碩大,枝葉茂密酷似一座墨綠色的金字塔,挺拔蒼勁,聖潔美麗。由於防腐、防蛀、經久耐用,在遠古時代就是木材中的極品,《聖經》稱其為松樹之王,古埃及人用黎巴嫩雪松建造宮殿、做棺材,於是黎巴嫩人大量出口和加工雪松木料。以至於後來一提起黎巴嫩,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雪松,就像當年歐洲人一提中國就聯想到瓷器一樣。黎巴嫩山林里的樹木是聖林的殘存者,同時也是古代非常珍貴的建築材料。如今,雪松還有新的醫用價值,有人用黎巴嫩雪松治療支氣管炎、肺結核及皮膚病。同時,黎巴嫩雪松還能提取某種物質做成化妝品、香水等。不過,對黎巴嫩人來說,雪松已經成了黎巴嫩的民族象徵和國家名片。雪松直聳雲天、從不彎腰的形象,一直都是黎巴嫩人心目中堅強和不屈的象徵。如今的國旗、國徽、貨幣上都有雪松的圖案。在黎巴嫩山林里的樹木是聖林的殘存者,同時也是古代非常珍貴地建築材料。 聖谷的雪松有的已有千年歷史,而且至今依然青翠茁壯,巍然屹立,直刺雲天。這裡的雪松平均樹齡達1500年,最古老的據稱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今天的阿拉伯語中,這片雪松仍然被稱作“神的香柏樹”。
主要景點
聖谷中的修道院
聖谷中有一些天然山洞以及由人搭建起的石屋,這些建築自公元前3世紀至古羅馬時代一直有人居住。另外聖谷中還散布著一些用石頭建成的小禮拜堂、寺院以及一些偏僻的修道院。聖谷從基督教早期就一直是修道士的聚集地,成為隱士、苦行修道者的收容所。這些虔誠的教徒屬於不同的教派,這些教派大多是因為對基督本質的認識不同而形成的,他們中有基督教教派、基督一性論者以及基督一志論派等。那時聖谷中居住著很多信徒,其中甚至還包括伊斯蘭教教徒。這裡的居民講著各種語言,有希臘語、阿拉伯語以及衣索比亞語等。聖谷的修道院是殘存下來的最重要的反映基督教根本教義的典範。
目前保存下來的主要修道院包括:
1、砍納賓修道院(The Qannubin Monastery):位於聖谷東北側,是現存最古老的馬龍派修道院。始建於公元375年,修道院的大部分建築,如修道室、教堂、迴廊和接待訪客的宿舍均實在懸崖邊的岩石上開鑿而成。
2、庫扎亞的聖安東尼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St Anthony of Qozhaya):位於聖谷中砍納賓修道院(The Qannubin Monastery)的斜對面。傳說為紀念埃及的聖安東尼大帝,始建於公元4世紀。最早的文獻記錄可追溯到公元1000年,16世紀被毀,但很快進行了重建。
3、豪卡聖母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Our Lady of Hawqa):位於砍納賓修道院(The Qannubin Monastery)和庫扎亞的聖安東尼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St Anthony of Qozhaya)之間的懸崖上,海拔1150米,位於一個巨大洞穴的底部。 始建於13世紀晚期。上層是一個長約47米的洞穴,只能通過梯子進入,考古發現表明,這個洞穴在舊石器時代,羅馬時期和中世紀時期都有使用。
4、聖薩爾基斯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Mar Sarkis):因其位於海拔1500米的高處,可俯瞰山谷和周圍的村鎮,而被稱為“聖谷守望之眼”。修道院和其第一座教堂始建於公元8世紀中期,第二座供奉聖母的教堂建於公元1198年。
5、聖以利沙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Mar Lishaa or St Elisha):基督教馬龍派的聖以利沙修道院在岩石上開鑿而成,充滿著莊嚴而神聖的氣氛。聖以利沙是聖經中的人物,慈悲為懷的先知。首次被記載可追溯至公元14世紀。修道院包括了三四個面積很小的修道室,教堂由四個在岩石上開鑿的小教堂組成。
聖谷的其它修道院:聖吉爾吉斯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Mar Girgis),包括聖沙麗塔小教堂(the Chapel of Mar Challita);聖羽漢娜修道院 (the Monastery of Mar Yuhanna);聖阿班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Mar Abun),包括聖薩爾基斯修道住宿處(the Hermitage of Mar Sarkis)以及位於艾登村的聖毛拉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Mart Moura, Ehden)。
黎巴嫩雪松與紀伯倫相伴
“我就站在你的身邊,像你一樣地活著。把眼睛閉上,目視你的內心,然後轉過臉,我的身體與你同在。”這是有著“藝術天才”之稱的黎巴嫩詩人、作家、畫家紀伯倫的墓志銘,而文中的“你”,不少人都會不自覺地將其與墓碑旁的雪松聯繫在一起,因為紀伯倫對雪松———黎巴嫩的“國樹”有著非同一般的感情。紀伯倫的家鄉就位於這一帶雪松的掩映之中——一個名叫貝什里的村莊,那裡的雪松有的已有數千年歷史,至今依然青翠茁壯,巍然屹立,直刺雲天。在今天的阿拉伯語中,貝什里的這片雪松被稱作“神的香柏樹”。在紀伯倫的心目中,祖國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紀伯倫從小生活在貝什里,後來去了美國和法國等地,1931年在美國去世。他生前曾在《貪心的紫羅蘭》中說,“我死後,請把我埋在祖國黎巴嫩的雪松身邊”。他去世後,人們把他的遺體運回故鄉,安葬在雪松旁。在貝什里村一處靠近山體崖壁的地方,建有紀伯倫博物館,博物館的下面,便是紀伯倫的墓地。墓地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其中擺放著紀伯倫使用過的生活用品。牆中央有一個約兩米長的洞穴,裡面放著紀伯倫的棺木,洞口用潔白的雪松根堵住。洞穴上方,有一塊雪松木牌,上面刻著紀伯倫生前自己寫下的那段經典的墓志銘。每位來拜謁的遊客都會站在這裡,看著周圍蒼勁挺拔的雪松回味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