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獅鳳舞

聖獅鳳舞

聖獅鳳舞,流行於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聖獅村的傳統舞蹈,中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聖獅風舞是隆都百姓根據本地區的自然產物所想像創作出來的一種圖騰舞蹈,寄託了百姓對“龍風呈祥”“鸞風和鳴”和諧生活的嚮往。聖獅鳳舞從明末清初誕生以來,堅持在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和歡慶節日裡舞蹈,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聖獅鳳舞出巡有鑼鼓鈸伴奏,具有強烈的舞蹈效果和濃厚的民間藝術特色。

2022年5月18日,聖獅鳳舞被列入中山市第九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獅鳳舞
  • 批准時間:2022年5月18日
  • 非遺級別:市級
  • 非遺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中山市沙溪鎮
  • 申報單位:中山市沙溪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前期準備,金鳳製作,舞蹈特點,道具器具,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鳳是中國民間備受尊崇的一種圖騰,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有著崇高地位。沙溪鳳舞,是中山古時候隆都地區的百姓根據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所創作的─種圖騰舞蹈。
古時候,隆都地區的聖獅村三面臨海,村邊經常有大批雀鳥栖息覓食。清朝同治年間,在大地主圍館做長工的聖獅村民彭述工余時間經常去到海邊觀察鳥類飛翔、覓食、棲息等生活形態,根據傳說中鳳的形狀,用篾子扎作出鳳的模型,然後,分別在頸部和翅膀處安上可以轉動和起飛的“機關”,買來色彩艷麗的雉雞毛裝飾在鳳的身上,成為顏色艷麗的金鳳,並根據傳說中鳳的飛翔等形態創造出獨具一幟的鳳舞。
明末清初,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聖獅村和象角村都要舉行盛大的民間藝術大巡遊活動。
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香山縣誌》第三捲風俗篇中,就已有過有關沙溪四月初八習俗的記載:“四月八日僧家浴佛,里社祭神於廟,曰轉龍頭,是日裡,人奉祠,鑼鼓旗幟歌唱過城市,曰迎神,家以錢米施之,或裝為神龍,歌舞數日而罷……”
自從聖獅村民創作了鳳舞之後,與村裡的金龍、銀龍一起,在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一起盛妝出巡,龍鳳星祥的場面大受村民歡迎。之後,隨著鳳舞的聲名遠播,每有喜慶,聖獅村的鳳舞都會應邀表演,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經到過廣州和港澳等地表演,由於寓意吉祥,技藝精湛,大受百姓歡迎。
文革期間,收藏龍鳳的村民被劃分為“保龍派”和“保鳳派”。
直到文革結束,聖獅的龍和鳳等民間藝術才得以重見天日。
1999年,為了慶祝澳門回歸,沙溪的龍獅鳳鶴作盛大慶祝表演。

舞蹈特色

前期準備

聖獅、象角村每年四月八都舉行盛大的民間藝術出巡活動,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份,就開始由阮、彭、陳、林四大姓氏的氏族長老牽頭作準備,在籌措資金、組織巡遊人員等方面進行籌劃,並開始鳳和扎作。鳳舞等民間藝術在沙溪當地每年都出巡。

金鳳製作

聖獅人扎作鳳舞道具,首先是到海邊觀察鳥類的生活形態,並根據傳說中的鳳的形狀,用篾子扎作出鳳的模型,然後,分別在頸部和翅膀處安上可以轉動和起飛的“機關”,買來色彩艷麗的雉雞毛裝飾在鳳的身上,成為顏色艷麗的金鳳。
扎作一隻鳳,起碼要十多二十天。鳳扎作好之後,先是到村中的大王廟,由村中兒孫滿堂的長者插花燈、點蠟燭,燒四盤大炮仗進行點睛儀式,然後才正式隨金龍出巡。
一隻扎作好的鳳長約2.5米、1米多高,足足有60多斤重,舞動的時候,需要有大力氣者才能舞動。以前,在村中出巡時,每到一個街口舞蹈一輪後,就要替換一個舞者,不斷替換,才能完成整個出巡的演出。因此,平日村中要開展鳳舞的培訓練習時,要挑那些力氣大的村民才能勝任。

舞蹈特點

鳳舞較之其他鳥類的動物舞蹈,更具栩栩如生的形態:覓食、舔羽、展翅、開屏等動作,令人目不暇給。鳳的眼睛是能夠眨動的,頭和頸可以360度轉動,翅膀可以張開飛翔,五條色彩斑斕的尾毛還可以分別上下左右地轉動,另外,舞蹈時,鳳還會發出“吱”叫聲,十分生動。加上舞蹈時配上兩隻扎作的“鸞”,跟隨伴奏的八音鑼鼓伴奏,一幅“鸞鳳和鳴”的和諧景象就會呈現在眼前。

道具器具

1.金鳳道具一隻:按長約2.5米,1米多高的尺寸,先用竹篾紮成傳說中的鳳凰樣子,用扎紙裱好後,用色彩艷麗的雉雞毛裝飾在鳳的身上,成為顏色艷麗的金鳳。一隻鳳大概有60多斤重。
2.伴奏道具
(1)鑼:用黃銅做成(雙面),直徑約15厘米;
(2)鼓:用橡木做成,直徑約50厘米、高30公分;
(3)鈸:用黃銅做成,直徑40厘米。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1.其有探討珠江三角洲地區民俗學的研究價值
鳳舞是當地百姓根據自己生活和勞動環境而創作的一種祈求身體健康、風調雨順的圖騰舞蹈,具有珠江三角洲地區濃厚的民俗特色。
2.具有重要的民間藝術價值
每年舉行的“沙溪四月八"民俗活動,聖獅風舞都與鼓樂隊,鮮花隊、腰鼓隊、蝦兵蟹將、飄色、金龍、銀龍、醒獅、武術隊等多種民間藝術一起出巡,其有重要的民間藝術價值。
3.具有較高的傳承價值
聖獅風舞自明末清初誕生以來,歷經百年流傳至今,從不間斷,生命力頑強,具有較高的傳承價值。
4.具有促進社會和諧的實用價值
隆都百姓出於對“龍風呈祥”“鸞鳳和鳴"的嚮往而創作出來的風舞,寄託了百姓對和諧生活的追求,具有促進社會和諧的實用價值。
5.其有凝聚鄉情的紐帶作用。
隆都百姓每年扎作風舞道具和舉行鳳舞出巡,均由當地百姓自覺捐獻資金,並由百姓自己組織出巡活動,每當鳳舞出巡,都有海內外鄉親回鄉觀看聖獅鳳舞在民間藝術會演中的醒目亮相,對凝聚鄉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傳承狀況

由於掌握鳳舞道具扎作和鳳舞鳳蹈動作的都是村中上了年紀的老藝人,年輕一代對鳳舞的了解知之甚少,鳳舞的傳承處於瀕危狀態。

傳承人物

彭述:19世紀初出生。在聖獅村的大地主圍館做長工,工余時間經常去到海邊觀察鳥類的生活形態,然後,根據傳說中的鳳的形狀,用篾子扎作出鳳的模型,然後,分別在頸部和翅膀處安上可以轉動和起飛的“機關”,買來色彩艷麗的雉雞毛裝飾在鳳的身上,成為顏色艷麗的金鳳。
阮抗:20世紀30年代在澳門鳳凰台上作過“金鳳展翅”精彩表演而被村民傳頌至今。
彭章響:1940年出生。他的父親彭官連(聖獅人稱之為“連仔”)早年從沙溪到了香港開紗綢行,抗戰時香港淪陷後就回到家鄉聖獅耕田做廚師。暇余之時,還經常出來幫忙籌辦村中每年的“四月初八”等喜慶事宜,並從13歲左右就開始舞龍舞獅了。受到父親的影響,彭章響也對家鄉的龍獅藝術十分感興趣,雖然中專畢業後他做的是水利技術工作,但是很注意收集整理有關鳳舞的資料,到了每年農曆三月,就開始指導練習鳳舞。近年,他退休之後還回村里召集一些喜歡鳳舞的小孩子,義務教授學習鳳舞的基本動作,全力推動鳳舞的傳承。
阮仕均:1948年出生。一位對聖獅鳳舞歷史發展了如指掌的民間藝人。阮士均承傳了叔父阮抗的鳳舞技巧,每年四月八在村中組織籌備鳳舞參加巡遊的相關事宜。
在阮抗之後,還有彭林芳、陳觀燦、彭有、彭洪桂、彭洪安、彭乃仁、彭威廉、阮面生、胡北林、阮志良、阮燦洪、彭根彭、阮威洪等,都是鳳舞的傳承人,這些民間藝人,在不同的時期為傳承鳳舞作出了很多貢獻。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8年12月4日,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在中山舉行《彩舞南天》閉幕式文藝晚會,聖獅鳳舞參演。
2011年,聖獅村提出“以文立村”治村方略,村里從社區營造和民俗傳承發揚兩方面如火如荼地開展各項活動,開展了“薪火相傳”活動,與青年一起學習鳳舞、打鳳鼓,參加廣東省非遺項目展演,五一期間在中山非遺文化旅遊節上亮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