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寺

聖濟寺

聖濟寺——為中國佛教蒙山超度祖庭。其 坐落於今江西省上高縣蒙山(古袁州治轄)的西北麓,距江西上高縣城23公里,是中國佛教史上唯一由皇孫開山的大道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濟寺
  • 坐落於:江西省上高縣蒙山
  • 相關人物:道明祖師
  • 類型:宗教場所
聖濟寺簡介,道明祖師,皇親嫡系,同時代高僧,

聖濟寺簡介

大唐以降,此地佛教臻於極盛,蒙山隨處峰巒之間,梵宮林立,禪院櫛比,僧侶甚眾,遂為江西佛教大山,也是江南重要佛教道場,為歷代所崇仰。宋治平元年英宗皇帝曾欽賜“聖濟禪寺”匾額;清嘉慶皇帝又親筆題匾“唐朝佛國”加以褒揚,使得聖濟寺更顯高貴。
江西上高蒙山,海拔一千多公尺。登上主峰白雲峰頂,晝能觀百里田園美景夜能賞三州燈火霓虹。“蒙頂晴雲”變化萬千,“蒙嶺積雪”漫天皆白,是上高八景之一,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六祖惠能的高徒道明禪師,在此建起的聖濟寺,歷經宋元明清,多次遭毀而又重新修復。明清之際,台階、屋柱、壇座皆用大理石加以修葺,前後三進,雄偉壯觀。寺里懸掛一副特別引人注目的對聯,說是乾隆皇帝親筆寫的,上聯是:“佛自西域來如大冶洪爐是鐵皆堪鑄。”下聯是:“僧往東蒙趨似孤鴻野鶴何天不可飛。”氣勢非常之大。其中位於蒙山南面的道明禪師的石質墓塔,即是不可多得的佛門靈跡,是值得珍視的文物旅遊資源。

道明祖師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586年-672),鄱陽人(今江西波陽縣),父王陳叔儼(約生於太建四年572年),字子思,陳宣帝十五子,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27日被皇兄陳後主陳叔寶(553—604)冊封為潯陽王(今江西九江)。
陳禎明三年(589年)正月,隋軍入建康(今江蘇南京),皇伯父陳叔寶被俘,國亡。隋仁壽四年(604年),陳後主病死於洛陽城,終年52歲。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歲,於永昌寺出家,法號:道明。
隋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封道明禪師皇姐陳婤(陳後主第六女)為貴人。因為寵幸陳婤的緣故,隋煬帝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敘用。於是陳氏子弟並為守宰,遍於天下。於是,年方二十,正青春年少的道明,也奉詔脫了僧籍,入伍從軍。多曾征戰,屢建奇功,事隋做到過三品將軍。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四月,隋亡。歷兩朝興衰,閱人間滄桑,看透世道無常,是年冬,乃皈依佛門,重入永昌寺出家為僧。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聞聽四祖於黃梅破額山(又稱雙峰山)正覺寺傳經講法後。多次前往叩謁,乞沾甘露。是年夏,發生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道明六十二,唐太宗死,高宗即位。道明懷道頗切扣雙峰之法,得四祖指授,往依忍禪師法席,取法號:慧明。
自在黃梅門下達十三年之久,極意研尋,初無解悟,及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聽說五祖已經把衣法秘密地交付給盧行者(惠能),於是便率領數十人,一起向南追趕惠能大師。他們順著六祖的行蹤,一直追到大庾嶺。因為慧明禪師是個武夫,雖年已七十有五,乃步履矯健,疾馳風生,所以最先追上六祖。六祖見慧明禪師追上來了,就把衣缽放在磐石上,說道:“此衣表信,可力爭邪!任君將去(衣缽是用來表信的,豈可以力相爭!如果你要,就拿去吧)。”說完,便隱入叢林中。
慧明禪師心想,忍大師既授衣缽於他,必有緣故,我且聽他說法,於是,對著叢林大聲喊道:“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六祖於是從叢林裡走出來,於磐石上結跏趺而坐。慧明禪師連忙上前作禮,說道:“請行者為我開示法要!”
六祖道:“你既為法而來,那就請你現在屏息諸緣,勿生一念,聽我為你說法”。
慧明禪師靜心良久。六祖問道:“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慧明禪師當下大悟,遍體流汗,悲喜交至,涕泣滂沱,頂禮數拜。但是,他心裡還有疑問,於是問道:“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別有意旨否?”
六祖道:“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卻在汝邊(給你講的,並不是真正的密意,你如果迴光返照,密意就在你身邊)。”
慧明禪師這一下心裡徹底踏實了,說道:“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六祖道:“汝若如是,則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慧明禪師又問:“某甲向後宜往何所?”
六祖道:“逢袁則止,遇蒙即居。”
慧明禪師於是再一次禮謝六祖,然後匆勿忙忙地回到嶺下,告訴隨後追來的眾人說:“向陟崔嵬,遠望杳無蹤跡,當別道尋之。”眾人信以為然,紛紛去別的地方搜尋。慧明禪師自己卻獨自前往廬山布水台。
過了三年後,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明師年已七十八歲高齡,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為避六祖上字,乃用少於永昌寺出家時法名:道明。在此地,師曾遇到了一個孤魂野鬼,該鬼生前是個秀才,所以死後仍然不停地作詩。他對明禪師唱一首詩說:
寂寂荒郊夢亦長,古今成敗懶尺量;野草鮮花捻多少,苦雨酸風幾斷腸;
夜余瑩光同出入,五更雞唱影形藏;悔不當初修心地,至此青山淚兩行。
明師聽後就為他說法,讓他超度脫生去了。師自駐錫蒙山以來,創建了著名的聖濟寺,開始以度困濟厄為立寺之本,以超度亡靈為持寺之擅,並以此形成“聖濟派”,佛教超度亡靈之重要儀軌“化蒙山”由此誕生,並被尊為規臬,在佛教界風靡一時,成為千百年來佛門必備的儀軌。由此,道明禪師成為聖濟派的開山祖師,即亡靈超度法脈之蒙山道場開山祖師。
道明法嗣,典籍有載者三人:一曰洪州崇寂禪師;一曰江西環禪師;一曰撫州神正禪師。道明因年高,弟子等盡遣過嶺南,參禮六祖。
道明禪師在蒙山聖濟寺圓寂後,宜春太守秦琢為他奏請諡號焉。(釋賢覺/文)

皇親嫡系

道明禪師嫡系表——
皇爺爺——陳頊,陳宣帝,始興昭烈王(陳道譚)第二子也。
大陳孝宣帝陳頊(530年—582年),南北朝時期陳朝第四位皇帝(569年—582年在位),在位14年,年號太建。他是高祖武皇帝陳霸先的侄子,世祖文皇帝陳蒨(始興昭烈王長子)的弟弟。他本來是陳廢帝陳伯宗的輔佐大臣,後廢掉了陳伯宗,自立為帝。
皇伯父——陳叔寶,陳宣帝長子
陳後主(553—604),名陳叔寶,字元秀,南北朝時代南朝陳國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游宴,製作艷詞。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禎明三年(589年),隋軍入建康,陳叔寶被俘。後在洛陽城病死,終年52歲,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謚曰煬。
三伯父——陳叔英,陳宣帝三子
豫章王陳叔英(559—614),字子烈。高宗宣帝第三子也。少寬厚仁愛。天嘉元年(560年),封建安侯。太建元年(569年),封豫章王,仍為宣惠將軍、都督東揚州諸軍事、東揚州刺史。五年,進號平北將軍、南豫州刺史。十一年,為鎮前將軍、江州刺史。後主即位,進號征南將軍,尋加開府儀同三司、中衛大將軍,餘並如故。四年,進號驃騎大將軍。禎明元年(587年),給鼓吹一部,班劍十人。其年,遷司空。三年,隋師濟江,叔英知石頭軍戍事。尋令入屯朝堂。及六軍敗績,降於隋將韓擒虎。其年入關。隋大業中(609年)為涪陵太守。堂兄弘(578-638),至德元年(586年),拜豫章國世子。
父王——陳叔儼,陳宣帝十五子
潯陽王陳叔儼,字子思,陳宣帝十五子,十七歲封王,即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27日被皇兄陳後主陳叔寶(553—604)冊封為潯陽王(今江西九江)。道明為潯陽王陳叔儼第六子。
皇六姐——陳婤,陳後主第六女
隋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封陳婤為貴人。因為寵幸陳婤的緣故,隋煬帝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敘用。於是陳氏子弟並為守宰,遍於天下。

同時代高僧

與道明禪師有因緣的隋唐高僧——
四祖道信(580-651),俗姓司馬,生於永寧縣。父司馬申,公元579年北周占齊昌地,將廣濟境地從齊昌縣劃出,立為永寧縣,司馬申為首任縣令,第二年三月初三日己丑,司馬道信出生。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向禪宗三祖僧燦求法,後在吉州符寺受戒,26歲時被三祖授以衣缽。於唐高宗永徽二年坐化。後被唐代宗謚為“大醫禪師”。元泰定年時加號“妙智正覺禪師”。長道明禪師二十四歲。
五祖弘忍(公元601-674年)東山法門開創者,被尊為禪宗五祖。祖籍潯陽(今江西九江),後遷居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生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俗家姓周。《祖堂集》卷二稱他“幼而聰敏,事不再問”。他七歲時,被尊為禪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見。
神秀禪師(606—706)神秀禪師,是中國禪宗北派的開創者。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早年博覽經史,唐武德八年(625)在洛陽天宮寺受具足戒。唐顯慶元年(656年),年已五十,至蘄州黃梅縣雙峰東山寺(在湖北黃梅縣東北三十里)參謁弘忍,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如此六年,深為弘忍所器重。
惠能大師(638年2月27日[二月初八]-713年),俗姓盧氏,河北燕山人(現今的涿州),生於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惠能父親早亡,家境貧窮以賣柴為生。一次,惠能賣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便萌生學習佛法之念。他去黃梅山拜謁五祖弘忍,由此開始了學佛生涯,於五祖弘忍門下僅八個月。年方二十四時,即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