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泉村(莆田市仙遊縣鯉南鎮下行政村聖泉村)

聖泉村(莆田市仙遊縣鯉南鎮下行政村聖泉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聖泉村為唐建古村,交通十分方便,唐朝古驛道南北貫通村間。北經仙城,直上永泰,永春、德化縣;南經郊尾鎮,直上莆田市、福州省城;經楓亭惠安縣,可下泉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聖泉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地理位置:莆田市仙遊縣鯉南鎮下行政村
  • 面積:10平方公里
  • 人口:2468人
簡介,陸路交通,村風村貌,歷史人文,建築景觀,物產經濟,

簡介

聖泉村現屬莆田市仙遊縣鯉南鎮下行政村,位仙遊城南八里多的聖泉盆地,全村面積10平方里。下轄鄭宅、王宅、中央三個自然村,分12個村民組。全村560戶,人口2468人。

陸路交通

新有村道基本實現水泥化,以村部為中心,交通四通八達。三郊公路(三明至郊尾)貫村而過。

村風村貌

1、市級文明村。村兩委在重視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切實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全鎮率先利用古宮廟,改為文化宮,設有圖書覽室、文娛體育活動室、十音八樂隊等,業餘開展各種活動,豐富村民生活,人人遵紀守法,文明成風。1984年被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
2、縣級沼氣池建設示範村。向前世紀80年代始,全村實行戶廁改革,建設“三合一”沼氣池。達到了養豬發展經濟,改廁改變衛生環境,沼氣節約能源的效果,一舉三得。建成沼氣池165口,被縣列為沼氣池建設示範村。

歷史人文

據縣誌載,聖泉村始建於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的鞏橋村。自唐常州別駕鄭淑公入居鞏橋村之後,子孫遞傳,其曾孫良士公傳有十一子。長子元弼(弼)公子孫世居鞏橋,其餘十子分居縣內外各地,子孫繁衍,成為鞏橋鄭宅村落。唐王審之入閩,王氏部屬隨軍入閩,其中一支入居鞏橋,發展成王宅自然村,另部分雜姓農民入居鞏橋,發展成為中央自然村。鄉里和睦相處,自然形成鞏橋一大村落,名為聖泉村。明清屬於孝仁里嘉禾鄉,民國時改為聖泉保,解放後恢復為聖泉村。
聖泉村歷史上人才輩出,當時不滿千人的小村,出過進士13名,任過五品以上州府太宗官17名,七品官員和舉人14名。其名臣有唐左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鄭良士公,後梁禮部尚書兼太保元弼,無愧文獻名邦子孫。

建築景觀

1、唐常州別駕鄭淑公神祠堂和古墓。鄭淑民眾觀點明經進士出身,官至常州別駕,奏準辭退,在莆田創辦郡學十六年,卜居仙遊鞏橋之後,又繼續弦歌二十多年,利國利民、浩封為候,唐穆宗長慶元年卒,公妣合葬於鞏橋舊居之右習鳳山之麓。碑云:唐常州別駕鄭公墓,為仙遊現有較早古墓。
2、唐良士公古墓。鄭良士、淑公曾孫、出身國子四門博士,官任朝議郎,累官至左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卒於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葬於鞏橋鄭墓山,碑云:唐左散騎常侍鄭公神道。現經批為縣級文物保護。此外,聖泉村較完整的古墓,都是極寶貴的古建築。
3、縣級文物----聖泉宮。據宋縣載云:許仙姑於唐昭宗年間入居鞏橋,為報答鄭氏祖媽恩情,協助鄭家興修水利。“鐵鞭托地、甘泉瀑涌,久旱不竭,誠為聖泉”許仙姑卒後,鞏橋四代祖良士公暨長子元弼,為紀念許仙姑法創水功功績,於後唐明宗長興元年舍地出資興建宮殿,號曰聖泉宮,奉祀許仙妃----法主仙姬。據市宮廟普查材料表明,由聖泉祖殿分靈法主仙姬的有150多宮,可見其影響之廣。

物產經濟

聖泉村素有“水果之鄉”美稱,主要以龍眼為主。村民引進玉米良種,廣泛種植,銷路很廣,效益顯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