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果寺(唐代處默詩作)

聖果寺(唐代處默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聖果寺》是唐末詩僧處默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首聯寫聖果寺的位置,從位置中見廟宇的高峻崎嶇。第二聯寫望中山水,到江而吳地已盡,過江而去則為古越國地界。第三聯承前寫越山則古木隱現於青靄之間,遠水則與長天一色。末聯從反面襯托首聯,因俯瞰山腳而西湖笙舞與廟內的鐘磬夾雜傳來。全詩境界開闊,描摹細膩,聲色參雜,情景俱佳。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聖果寺
路自中峰上,盤迴出薜蘿
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
古木叢青靄,遙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鐘磬雜笙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聖果寺:佛寺名。位於杭州城南鳳凰山苕帚灣內山塢,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因唐代番僧文喜於此靜坐得道而名為“勝果”,又名“聖果”。
⑵中峰:山的主峰。唐沈佺期辛丑歲十月上幸長安時扈從出西嶽作》詩:“諸嶺皆峻秀,中峰特美好。”
⑶盤迴:盤旋迴繞。《漢武帝內傳》:“宮中嬪御望閣上有丹霞蓊蔚而起,霞滅,見赤龍盤迴棟間。”薜(bì)蘿(luó):薜荔及女蘿,兩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緣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王逸註:“女蘿,兔絲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見於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絲為帶也。”
⑷江:指錢塘江。吳地:春秋時吳國所轄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漢書·東方朔傳》:“今先生率然高舉,遠集吳地,將以輔治寡人。”
⑸青靄(ǎi):指雲氣。因其色紫,故稱。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左右青靄,表里紫霄。”
⑹遙天:猶長空。三國魏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之三十二:“遙天耀四海,倏忽潛濛汜。”白波:白色波浪。唐杜甫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
⑺城郭:城牆。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逸周書·糴匡》:“宮室城廓脩為備,供有嘉菜,於是日滿。”
⑻鐘磬(qìng):鐘和磬,古代禮樂器。《周禮·春官·小胥》:“凡縣鐘磬,半為堵,全為肆。”鄭玄註:“鐘磬者,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鐘一堵,磬一堵,謂之肆。”笙歌:合笙之歌。亦謂吹笙唱歌。《禮記·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

白話譯文

鳳凰山的中峰,有通寺院的小路山坡,盤旋彎曲的石徑上,布滿了薜荔女蘿。
山下的錢塘江,是吳與越分界的地方,江的彼岸,便是越國一望無際的山河。
滿山古老的林叢,被朦朧的青靄籠罩,滔滔的白浪,在遠天與雲空吞吐吻合。
在山寺憑軒俯望,可見附近歷歷城郭,聽,陣陣鐘磬聲,溶入了城內的笙歌。

創作背景

此詩中的聖果寺在浙江杭州西湖鳳凰山上,僧人處默登山到此,極目四望,有感而發,遂有此詩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從登山寫起,首聯寫聖果寺的位置,從位置中見廟宇的高峻崎嶇。遠遠望去,到江而吳地已盡,過江而去則為古越國地界。前兩句雖是寫實而終屬平常,但後邊對山下的風光的描寫就不同了。錢塘江是杭州城外的一大名勝,舉世聞名的錢塘潮就出在這裡,所以詩中首先抓住這一條江水,提綱挈領地展開描寫。第三聯分承第二聯的山水。越山則古木隱現於青靄之間。遠水則與長天一色。在僅有八句的一首五言律詩中,錢塘江及其有關景物就有四句,占了一半的篇幅。末聯二句回到近處,但又將山下與山上(寺廟)聯繫著寫出,在繪景的同時又兼傳聲之妙,這不僅與前三聯相應相成,而且留下了藝術的餘響。這一聯從反面就襯首聯,俯瞰山下,城鎮市街如在腳下,因此西湖笙舞與廟內的鐘磬夾雜傳來。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神仙境界亦不必遠離人間。
這首詩境界開闊,描摹細膩,聲色參雜,情景俱佳。詩題為“聖果寺”,詩中除了“鐘磬”二字與寺院直接有關外,其餘者無一語道及。作者筆下的圖景是立足寺外而眼觀遠近四方,要表現一種空曠遼闊,宏大壯觀的境界,而對自然景物的重點選擇和突出描寫則成功地造就了這樣的效果。此詩的次聯”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寫得非常生動活潑自然。作者的詩友羅隱曾說:”此吾句也,乃為師所得耶!“表示了極大的稱讚。

名家點評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寺在錢塘,故有“吳地”、“越山”之聯。或以田莊牙人譏之,似不害寫物之妙。後山縮為一句“吳越到江分”,高矣。譬之“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山谷縮為一句,曰“話勝十年書”是也。因書諸此,以見詩法之無窮。
明代李攀龍《唐詩選》:玉遮曰:即境殊切,而語行出人意表。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唐人探物之作,惟右丞最深,他皆影響,獨此出比丘之口,無一語及禪,落句又俗,人所不屑道。然則右丞固詞壇之佛祖,處默為祇園之俗僧歟?
明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唐云:尚存盛唐風骨。
明代胡應麟詩藪》:自宋有田莊牙人之說,詩流往往惑之;此大不解事者。盛唐“窗中三楚盡,林外九江平”,中唐“東屯滄海闊,南瀼洞庭寬”,晚唐“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皆一時警句。杜如“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尤不勝數,何用為嫌?惟近時作者粘帶皮骨太甚,乃反覺打味斯言耳。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三四可作地誌。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汝詢曰:三四尚有盛唐風骨。五六“叢”、“浸”二字有力。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只寫寺景,不入粗禪語,一結純淨生色。僧詩第一首,足與李季蘭《寄兄》作為格外雙清。
清代何焯《唐三體詩評》:先著“出薛蘿”三字,從幽蔚中忽現出一片奇曠也,頓挫得妙。……中四句層次迴環,第七恰落到城郭作結。
清代顧安唐律消夏錄》:“青靄”、“白波”,即是“吳地”、“越山”中間之江景,抽出另寫,不但平實,連三四兩句味亦淺薄矣。若二句轉寫中峰,便有變換,且與結句緊湊。
清代屈復《唐詩成法》:一二聖果寺。中四皆所見景。結塵市暄鬧,是言寺之所嫌在此,而語氣渾然不露。較“吳越到江分”各有好處,又無一語及禪。結句俗人亦不肯道。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名貴語,不必盡合圖經(“到江”二句下)。
清代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唐人之詩,有清和純粹可誦而可法者,如……僧處默之“路自中峰上,盤迴出薜蘿……”

作者簡介

釋處默,唐末詩僧,曾居住廬山,經常與貫休羅隱等人交往。《全唐詩》存其詩八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