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300年間,位於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中埃爾比斯卡伊諾保護區的聖弗蘭西斯科,是一個現今已經消失了的民族家園,這裡留下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岩畫之一。這些岩畫能完整的保存,完全歸功於當地乾燥的氣候以及幾乎與世相隔絕的自然地理環境。畫面上有人和許多種動物,包括哺乳動物、魚類、爬行動物以及鳥類,這些畫運用了非常複雜的顏色和技術。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聖弗朗西斯科山岩畫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弗蘭西斯科山脈岩畫
- 外文名:Rock Paintings of the Sierra de San Francisc
- 所屬國家:墨西哥
- 所屬洲:北美洲
- 年代: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300年
- 地點:加利福尼亞半島中埃爾比斯卡伊諾
基本資料,地理位置,岩畫特點,發現歷史,未解之謎,遺產保護,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聖弗蘭西斯科山脈岩畫
英文名稱:Rock Paintings of the Sierra de San Francisc
o 國家:墨西哥
所屬洲:北美洲
批准時間:1993
年代: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300年。
地點:義大利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中埃爾比斯卡伊諾保護區的聖弗蘭西斯科。
特色:代表性的肖像畫,從比例上說是世界上最大岩畫藝術在這裡被發現,肖像畫儲藏在岩石隱蔽處,主要用紅色、黑色、黑色和白色描述人們和動物的形象。
批准標準:1993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7屆會議報告。
地理位置
一般稱“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岸海港、工商業大城市。位於太平洋與聖弗朗西斯科灣之間的半島北端。市區面積116平方公里。人口71.3萬(1984),大市區(包括奧克蘭、伯克利等)325.3萬(1980)。西班牙人建於1776年,1821年歸墨西哥,1848年屬美國。十九世紀中葉在採金熱中迅速發展,華僑稱為“金山”,後為區別於澳大利亞的
墨爾本,改稱“舊金山”。 1906年遭大地震,嚴重被毀,後重建。港灣面積1,126平方公里,經寬僅1,200米的金門海峽通太平洋,為重要海軍基地和著名的貿易港。是通往太平洋區域和遠東的門戶。美國西部最大的金融中心。工業發達,主要有飛機、火箭部件、金屬加工、造船、儀表、電子設備、食品、石油加工、化學、印刷等部門。華人和華僑較多,市區東北角的“中國城”為美國華人最大集中地。氣候溫和,景色優美,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有金門橋、海灣橋等宏偉建築和聖弗朗西斯科大學(1855年建)等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多所。
舊金山市與縣(CityandCountyofSanFrancisco),簡稱舊金山(SanFrancisco),粵語音譯為舊金山,直譯為聖弗朗西斯科,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合併市縣,也是在人口上加州的第四大城市。位於加州北部海邊,舊金山半島的北角,東臨舊金山灣,西臨太平洋。在行政區劃分上也包含在舊金山灣里的惡魔島(Alcatraz)和金銀島。城南邊是矽谷,兩者加上奧克蘭(Oakland)以及北邊的馬林縣(MarineCounty)合稱舊金山灣區。
大約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300年間,曾有一個民族居住位於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埃爾比斯開諾保護區內的聖弗蘭西斯科山中,儘管這個民族現在已經消亡了,但是他們卻給我們留下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岩畫之一。由於當地氣候乾燥,而且地理位置幾乎與世隔絕,所以這些岩畫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些岩畫上描繪著人類和許多種動物,展示了人類與環境的關係,這些作品顯示出當時這個民族已經擁有了高度發達的文化。這些岩畫的內容、大小、準確的輪廓和豐富的色彩,特別是岩畫的數量,都使得該遺址成為了這個獨一無二傳統的最好見證。
岩畫特點
下加利福尼亞的乾旱半島在考古學上是北美洲至今還知之甚少的地區之一
,該半島在歷史上處於邊遠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惡劣的氣候和地形,並且考古學家更偏愛於對西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研究,因而導致對該地區研究的落後,然而這是極為不幸的事情,因為半島的長期孤立狀態導致史前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頗具有研究價值。 在這些文化中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文化存在於半島腹地的聖弗蘭西科山脈地區。南部的瓜德羅普島的山脊地區,在史前獵人聚居區中似乎有畫紀念畫的習慣,這與該地區向南或向北的傳統是大不一樣的。代表性的肖像畫,在比例上說是世界上最大岩畫藝術在這裡被發現,這些肖像畫儲藏在峽谷里的岩石隱蔽處,主要用紅色、黑色、黑色和白色描述人們和動物的形象。這筆巨大的人類文化遺產已經被人們重視起來,1993年12月聖弗蘭西科山脈岩畫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
在哈里·克羅斯比的描述中,這些岩畫通常比實際的尺寸要大得多,其中的動物畫面往往處於一種栩栩如生的運動狀態,而人物則往往處於呆板的靜止狀態。在這裡的數以百計的岩畫遺址在半島的中部得以保存,這裡是極為乾旱,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儘管這裡是荒涼的地
區,但在岩畫中卻記錄了非常之多的動物種類,其中有駝鹿、大角羊、叉角羚、美洲獅和野兔等。還有鳥類和海洋動物,諸如魚、海龜和黃貂魚等。顏料來自於當地的礦物資源,主要色彩有紅、黑、白、黃(極少)。圖案通常由白色畫框線,其內或者填滿色彩或是畫上彩色的條紋,許多人或動物的身上都帶著箭或者矛。這裡發現的岩畫都是史前在這個島上居住的人們的作品,人們對該地區的考古了解得益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992-1994年間所做出的工作 。系統的調查和精心選擇的挖掘岩動力或露天的岩畫使人們逐漸對這些畫和他們的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放射性測年研究表明這些遺址主要繁榮於1500-500年以前。並且這些畫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在兩個方面給遊行親眼看見他們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方面是濃烈的色彩完好的保存下來,另一方面是這些畫都放在現在遊人不能觸及的地方。有人推測這些高於地面9米處的岩畫是利用腳手架完成的。
發現歷史
不少人拿著哈里·克羅斯比的畫冊前往巴哈,按圖索驥,去尋訪隱秘的遠古大作。畫裡的人和動物形象比現實的要大得多,很多由紅、黑兩種色彩繪成,往往一半紅一半黑;也有一些
白色或黃色的。人物多是舉起兩臂的靜態模樣,而動物則或跑或跳,或展翅飛翔,就像要躍出岩壁一般。哈里·克羅斯比不是第一個對這些大作感興趣的外人。早在1962年的春天,美國探險作家厄爾·加德納就出錢組織了一次考察活動,邀請人類學家克萊門特·米漢參加。他們一行探訪了4個岩畫地點,又乘坐直升機拍攝了另外5個。次年,加德納在《生活》雜誌上發表了巴哈岩畫的彩色照片。 1966年,米漢發表了學術文章,介紹那些岩畫。再往前推,18世紀的西班牙傳教士也注意到了巴哈岩畫。他們的記載說畫中人類和動物形象描繪粗糙,但是獨特生動,使用的顏料顯然是取自當地火山土壤所含的礦物質。他們問過當地土著人,傳說是以前一個來自北方的巨人族留下了這些畫。19世紀末期,一個為礦業公司工作的法國化學家再次“發現”了這些岩畫,還寫了一篇文章。
這些遠古作品真正引起世界的矚目,還是哈里·克羅斯比的忽忽悠悠騾背之旅以後。他的《巴哈加利福尼亞的洞穴繪畫》把為人所知的岩畫地點從30個一下子擴展到200多個。那以後,另外一些岩畫地點也陸續披露了出來,分布地區也擴大了,遊客越來越多,岩畫的保護也成了一個研究
課題。學者們公認巴哈中部是世界上幾個最重要的遠古岩畫寶庫之一。岩畫裡動物和人的形象尺寸之大在美洲首屈一指。那么作者是誰?出於什麼目的?他們是如何利用地形做畫的?又是怎么來到此地的?專家們已經探討了幾十年。1962年的那次考察行動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人類學家克萊門特·米漢對一處岩畫遺址的一段木栓進行了放射性碳測定,得到的結果是大約距今550年。米漢結合考察中的其他線索,給出了一個他想像中的故事輪廓:大概600年前,這地區居住著一群以狩獵和採集為生的人們,一度人丁興旺。後來,也許是氣候原因,也許是過度狩獵使得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也許是瘟疫爆發流行,總之人們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被迫遷走了,文化發展斷裂了。那是在17世紀末期西班牙人到達之前的200年。西班牙人來到時看到的是人口比較少、經濟活動不發達、文化貧弱的人群。
未解之謎
岩畫中的好多動物都被一支白色的箭射中,這一點特別引起人們的興趣。米漢解釋說,這表達了狩獵中的祈願和喜悅,他還認為當初畫裡的所有動物都是帶箭的,只是白色顏料不耐風吹雨打,已經消褪了。岩畫裡也有一些人被箭射中甚至貫穿,有的人竟然身帶十幾支箭!這可能是表現戰爭,但更可能是巫術的祈求或詛咒。米漢還指出,這些形象往往描繪在一般很難觸及的地方,比如岩洞頂部,甚至是凌空伸出的、下臨幾百米深谷的懸崖,這也許意味著繪畫行為成了一種象徵性的儀式,比作品本身更重要。
米漢勾勒的故事時間表已經被近幾年的新發現動搖了。學者們對新採集的岩畫樣本做了年代測定,發現其中一些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還有一些則可追溯到7500年以前。這說明繪製岩畫的行為持續了前後幾千年的時間,也就是說,相應的文化也延續了那么長時間。岩畫居然有這么古老,這個發現使學者們大感驚訝,因為這些畫看起來是那么鮮艷,保存得那么完好。哈里·克羅斯比說,他當年拍照片時就不相信這些岩畫如米漢說的那么年輕。他發現,許多岩畫有若干層的重疊,一個圖形畫在另一個的上邊,有些地方竟達到五層之多。較新的畫層相當鮮艷,清晰可見;較老的畫層則退色嚴重,以至於幾乎看不到。克羅斯比認為,這表明第一次和最後一次繪畫之間必定流過了許多光陰。
學者們還沒有作出關於巴哈大岩畫年代的定論。他們繼續搜尋,希望能發掘出其它資料以進一步證實年代。專家們都知道,必須通過一些年代明確的物品來證實這些岩畫的年齡,然後才知道畫手們屬於歷史上的哪個部落,再接著才能探究他們生活的細節,解說畫面的含意。哈里·克羅斯比認為,岩畫裡的動物和人的形象表現了某種意義上的“我們與它們”,也許是人對動物的欣賞和依賴。但是他承認,在還沒有搞清楚畫手究竟是誰的情況下,是很難了解畫手的真正想法的,這些說法都是猜測罷了。
遺產保護
目前對岩洞的觀察表明其中的繪畫正表現出令人擔憂的跡象,這些岩洞是由原來水或者峰的侵蝕作用形成的淺的沖溝發展起來的,有時大塊的火山角礫岩在下部侵蝕地層不能支撐,他們可能會垮落下來,換言之,形成這些岩洞的過程同時也是毀滅這些岩洞的過程。現代的保護者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測定岩洞惡化的速度並採取辦法減緩這一過程。
聖弗朗西斯科山岩畫,位於墨西哥的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聖弗朗西斯科山岩畫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聖弗朗西斯科山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中部,這裡大部分是險峻的岩石山地和荒涼的沙漠地帶,常年乾燥高溫,塵土飛揚。正因為有這樣的自然環境,這裡留下了古老的岩畫群,數量多,規模大,而且保存完好。
岩畫被繪製在大山洞窟的岩壁或洞頂上,這裡地勢險峻,人跡罕至。作品形成於公元前1100年-公元1300年。岩畫畫面大部分描繪的是人與動物,有些畫大小與實物相等。在岩畫中經常可以看見攜帶武器的人,據推測,描繪的可能是戰鬥或狩獵場景。動物中有美洲獅、大山貓、鹿、龜、魚等,有好幾種動物早就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銷聲匿跡。這些有岩畫的洞窟不僅是居所,也是祭祀場所,有的還是捕獲動物的陷阱。岩畫的創作者都擁有令人驚嘆的高超技術,背景的塗底、輪廓線和陰影的添加都產生了非凡的效果。岩畫上的顏料是用碎火山岩製成的。
以前岩畫所在處任由人們攀爬。現在墨西哥當局已經採取了一些管理和限制措施,減少遊客對這些岩畫的損害。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聖弗朗西斯科山區的岩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現在人們知道,瓜達盧佩山區也有很多岩畫。學者們呼籲把聖弗朗西斯科山區世界遺產的邊界向南擴展,將瓜達盧佩山區也包括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