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容寺故址

聖容寺故址

聖容寺位於甘肅省永昌縣城北10公里處的御山峽西端,永昌縣城關鎮金川西村一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容寺故址
  • 地址:甘肅省永昌縣城北10公里處
  • 東西走向:3公里
  • 初名:瑞像寺
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寺塔詳情,

地理位置

聖容寺位於甘肅省永昌縣城北10公里處的御山峽西端,永昌縣城關鎮金川西村一社。御山峽系龍首山脈,東西走向長約3公里。聖容寺初建於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初名瑞像寺,隋煬帝駕臨該寺改名“感通寺”,吐蕃統治河西時,改名聖容寺至今。聖容寺於1953年被拆除。聖容寺址附近文物遺存豐富,有國家級文保單位聖容寺唐塔、省級文保單位漢、明長城及沿線烽燧、縣級文保單位西夏六體文石刻,聖容寺瑞像石佛(身)、元高昌王墓、元花大門石刻。漢明長城貫穿御山峽谷,向西綿延至永昌縣——山丹縣交界處繡花廟
聖容寺故址

歷史背景

公元609年,即隋大業五年,年方四十的隋煬帝楊廣親巡河西走廊,來到了涼州番和縣,即今甘肅金昌市永昌縣城西二十里水么關一帶。誰也沒想到,隋煬帝只是衝著一座佛教寺廟而來。他親自拜謁了番和瑞像寺,並在該寺石佛瑞像前虔誠地上了一柱清香。他施捨了大量財物,下旨擴建寺院,還頗有興致御筆親書,將寺名更改為感通寺,並令全天下模寫該寺的石佛瑞像。這就是佛教歷史上最為傳奇的“涼州番和瑞像”。故事還得從“涼州瑞像”的主角,高僧劉薩訶說起。大約在東晉穆帝永和元年,即公元345年,劉薩訶出生於定陽(今陝西宜川西北),這比王羲之書寫《蘭亭集序》還要早八個年頭。他少不識字,為人凶蠻,勇健多力,喜歡打獵,保留了諸多胡人的生活習氣。就是這樣一個人,在31歲的時候,經歷了人生中的一次詭異轉折。
據說他因為殺鹿被勾入冥界,在地獄中接受了觀音的訓導,皈依佛法後僥倖得以還陽。在鬼門關走了一遭,這種經歷誰都沒有也不會想有,劉薩訶充分意識到,自己過去罪孽深重,於是當即出家為僧,並遵照觀音的訓導,開始了雲遊他鄉,禮拜聖跡。在公元390-397年這段時間裡,他先後在南京丹陽會稽等地巡禮。不想,詭異的事情再一次降臨,他在禮拜阿育王塔時,塔基不僅光明遍徹,還真實感覺到有佛舍利、牙齒、頭髮等聖物湧出。這一神奇際遇轟動江南,劉薩訶也在因緣巧合中成為得道高僧,在世俗信眾中具有極大影響。按道理說,此時的劉薩訶已完全可以衣食無憂,安享尊榮,可以他並沒有選擇頤養天年,反倒不可思議地開始了漫漫西行。中原佛法本經河西走廊傳來,得道江南的劉薩訶將追尋的目光投向西北,似乎有意要追尋高僧法顯的道路。
北魏太延元年,即公元435年,劉薩訶西行至涼州番和縣。他向東北的御谷山瞭望,“此山有奇靈祥光,將來會有寶像出現。寶像出現時,如殘缺,預示著天下離亂,黎民饑饉;如寶像肢手俱全,預示著天下太平,民生安樂。”他隨後繼續西行,到肅州(今酒泉)城西七里澗的時候,無疾而終,骨骼立時化為小碎塊,就像葵花籽般大小。當地僧眾一致認為,這是劉薩訶顯聖成佛的象徵,於是在那裡修建了骨塔和寺院,以示紀念。實話而言,劉薩訶皈依佛法純屬意外,得道經歷也十分傳奇,就連塵世的終結也如此與眾不同。這似乎表明,他在番和預言絕不會是胡說八道。八十六年之後,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即公元520年,番和御谷山一帶突然狂風驟起,烏雲密布,雷電交加,山谷崩裂,絕崖石壁上竟顯現出一尊石佛瑞像,除了沒有頭之外,其他部位皆完好無損。果不其然,在此後約四十年時間裡,東西魏分列,天災人禍不斷,米珠薪桂,民不聊生,神僧劉薩訶的預言果然應驗了!三十七年後的公元557年,即北周明帝宇文毓元年,在距離此山兩百里的涼州(今武威)城東,突然夜現祥光。好奇的人們前去圍觀,赫然竟是一尊石佛頭像。這頓時讓惶恐的百姓聯想起御谷山的無頭石佛,劉薩訶的預言再次縈繞。人們將石佛頭像送至御谷山,舉行隆重的祈禱儀式。當僧侶敬捧佛首,放置於肩的時候,竟然嚴絲合縫。地方官民欣喜萬分,紛紛禮佛慶賀,他們由此相信,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人民必將安居樂業。北周皇帝宇文邕得知這一情況後,曾派人親自查驗,並於公元561年下旨,調集武威、酒泉和張掖三州的勞工三千人,在那裡耗時三年建造寺廟,並敕賜寺名“瑞像寺”。從此,這裡僧侶眾多,香火極旺。可是,劉薩訶的預言似乎沒有終止,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更是匪夷所思。公元572年的一天晚上,石佛瑞像的佛首突然自行落地,地方政府和僧侶對此惶恐萬分,當即向朝廷匯報了這一情況。皇帝派遣齊王和大冢宰親臨檢驗,齋戒沐浴,試圖重新安放,卻最終宣告失敗,石佛首白天看似安好,到夜晚又自行脫落,前後反覆十餘次,厄運似乎又要來臨。果不其然,兩年之後宇文邕下令焚寺滅法,天下寺院皆被焚毀,無數僧眾遭受打擊,瑞像寺也難逃此劫。在普通民眾看來,神僧劉薩訶的預言,即便一百多年後依舊靈驗,他雖然早已作古,卻贏得了更多人的頂禮膜拜。隋朝建立後,從小被僧人養大的隋文帝楊堅復興佛法,佛教再度昌盛,番禾瑞像寺得以重修,瑞像也再次身首合一。正因如此,巡幸河西的隋煬帝不惜親自來到這裡,頂禮石佛瑞像,並下令全國模寫供奉。楊廣將寺名更改為“感通寺”,也並非一時興起,因為在他看來,“涼州瑞像”能夠感天通地,關乎國家命運。在當時的政治邏輯和世俗觀念看來,這絕對不是小事,也值得皇帝這么興師動眾折騰一趟。
涼州瑞像涼州瑞像

寺塔詳情

聖容寺塔僅高16.2米,只因坐落於山顛而顯得有些氣勢。在甘肅地區,是唯一保存下來的唐代佛塔建築,才顯出其珍貴。這是一座典型的唐代磚塔,四方形,七層密檐,從下至上略有拋物線收分,外表較為美觀樸素。本來敦厚低調,只是奇特的山景襯托出它的綽約風姿。“大塔”—有史料記載被稱為“舍利塔”,唐重修。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也就是唐朝建立後的第27個年頭的春天,著名高僧唐玄奘從天竺取經歸來,越過了終年冰雪的蔥嶺,踏上了大唐國土。玄奘在經過敦煌、肅州、甘州時,都受到了地方官員和僧眾的熱烈歡迎,作了短暫的停留後,就徑直取道往番和郡感通寺而來,番和郡感通寺也就是永昌聖容寺,以了卻他去天竺求法之前發下的回到大唐後要在感通寺講經說法的宏願。講經一月,回到長安後,仿聖容寺塔建西安小雁塔。聖容寺塔塔基每邊長10.8米,為七級方形、空心磚結構,基層較高,向南置門,可供出入。塔身第一層西南辟門。塔內原有木梯可通塔頂,今已廢。第一層北牆設一佛龕。塔檐層層迭澀挑出十三層,從下往上第四層和第八層磚挑出菱角牙子。塔身無雕刻,但塔內粉壁牆上現殘存壁畫及“番僧一千五百人”、“聖容寺”、“乾元二年”題記。剝離的殘存壁畫和敦煌壁畫中所繪的東晉十六國至北魏時期的稽胡高僧劉薩訶如出一轍。小塔—小塔坐北朝南,為七層塔身、七層出檐的空心磚塔。小塔每邊長2.2米,塔基每邊長5.26米,經實測塔身頂部至塔基為4.27米,南面一層有劵砌拱門,方形塔檐用磚橫斜敷砌,層層疊澀挑出3—5層。小塔內空間很小,只能容1人站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