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儒家精神世界中最高道德和理想人格的體現者)

聖人(儒家精神世界中最高道德和理想人格的體現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儒家精神世界中最高道德和理想人格的體現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人
  • 定義:儒家精神世界中最高道德和理想人格的體現者
基本釋義,孔子的聖人觀,孔子成聖經過,

基本釋義

孔子說:“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聖。”(《荀子·哀公》)荀子也說:“上為聖人,下為士君子。”(《荀子·儒效》)在儒家所建構的人間秩序中,聖人處於最高地位。

孔子的聖人觀

既肯定有聖人的崇高稱號,但又謙稱自己沒有達到標準,甚至說自己沒有見過聖人而表示遺憾,在孔子的心目中,聖人帶有虛懸一格的意味。
孔子談聖人問題,與子貢有一次對話:“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孔子對能做到博施濟眾的人評價極高,是超過作為仁人而進入聖人的境地。堯、舜作為古代的聖人,孔子認為其心猶有所不足,可見對聖人所懸的高標準。由於孔子對聖人的期望值太高,他另處又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論語·述而》)聖人難以見到,不得已求其次,能見個君子也就算了,這是孔子期望聖人不能滿足時出現的心態。
孔子對聖人提出很高的要求,因而感到自身的不足。他曾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同上)此處非只自謙,同時表達其真誠追求成聖的心情,並在做不懈的努力。孔子這種表現,他的學生公西華說:“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孔子成聖經過

孔子生前並未以聖人自居,但當時人與他的弟子卻有稱之為“聖”的。《論語》中有段記載:“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稱孔子為“聖”,大宰與子貢是一唱一和,理由是他多能。孔子對自己的多能做了解釋,但對為“聖”沒有表態。(《論語·子罕》)
漢代司馬遷寫《史記》,深慕孔子為人,聲稱:“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到魏晉時雖崇尚玄學,卻也承認孔子為聖人。如王弼講:“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世說新語·文學篇》)阮瞻見王戎,戎問曰:“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晉書·阮籍傳》)所提聖人,均指孔子。到唐、宋、明、清,孔子的聖人名號,均為封建統治者所欽賜,大成至聖先師,就為人所共知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