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井村(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牛泉鎮聖井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聖井村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牛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井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牛泉鎮
  • 地理位置:萊城西南20公里、距牛泉鎮政府6公里處
  • 人口數量:2761 人
聖井村隸屬萊城區(今更名為萊蕪區)牛泉鎮,位於萊城西南20公里、距牛泉鎮政府6公里處,旗山北麓。村南為祥溝村,北為石門村,東為新張莊村,西為江山村。現有土地2100畝,山場3000畝,全村有926戶,2761口人。村東隔河有45戶人家,名叫閆家窪,也屬聖井村。秦、亓、畢為村中三大姓。
  《秦氏譜》記載,元朝末年秦姓由山西省遷此建村。村西井碑文記載,因缺水,村民擇地打井,得旺水,溢於井口,由此得名“盛井”,後演變為“聖井”。
  聖井村從民國初期至1955年曾屬第十區,後又稱為聖井區或五區;1958年聖井村隸屬牛泉公社;1985年設鄉,聖井村隸屬聖井鄉。2001年聖井鄉撤銷後,聖井村隸屬牛泉鎮。
  聖井村坐落旗山腳下,居出入山區的交通要道,商賈雲集。為防亂世遭劫,保家護民,清朝時期村民齊心修建了圍子牆。圍子牆的修建使聖井村成為戰略要地。圍子牆,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長約800米,為不規則長方形建築,牆體全部用石頭砌成,上面有女兒牆,牆基寬約為7米,牆高約為6米;圍牆有東西南北四門,各門都建有門樓。
  1939年日寇入侵萊蕪後,在聖井安據點修碉堡。聖井村村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抗日鬥爭。村民亓善芬、梁丕英等參加了有名的徂徠山起義後,在萊蕪縣委的領導下村民成立了“民兵武裝連”。他們英勇作戰,多次與泰安獨立營配合,有力地打擊了敵人。革命戰爭年代,聖井村就有畢存德等44位青壯年為國光榮捐軀。
  聖井村人向來注重文化,崇尚禮儀,村人儒雅誠實,民風樸厚。解放前村民秦如玉曾設私塾授徒。1930年周美玉創建了聖井初級國小,當時招生10餘人,開設修身、國文、算術、練字、作文、史地等數門課程,當時他就倡導新式教學。現在村內設有幼稚園、國小、中學各一處,大大方便了孩子們的求學。鄉鎮合併後,聖井中學更名為“劉仲瑩中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300餘名。聖井村地處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客商終年不斷。村民思路開闊,很多人從事經商、食品加工致富。在滿清時候,村里就設有酒坊、藥店、醬園、染坊、油坊、糕點等商業網點。當年著名老字號商家如“富無齋”,“永勝”等。
  1994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村莊規劃。首先打通了南北大街,使之連線萊徐公路,以後又修建了整齊規範、集文化商貿為一體的新的大街,成為全村最繁華的街道。學校、郵局、信用社、供銷社、電信局、派出所、工商所、糧所等皆立於此街。沿用古制聖井村農曆一、六逢集,集場就存這條大街上。每逢集日,四村八鄉人們扶老攜幼,川流不息。
  種植和養殖業、藝術加工業是聖井村的支柱產業。20世紀90年代前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是全鎮的納糧大戶。1958年聖井村就繳納了40萬斤公糧,成為萊蕪第一納糧大戶。1957年至1983年,村南建成了50畝的蘋果園,品種有金帥、紅星、紅玉、國光等,豐產期蘋果達到千餘噸,遠銷全國各地。1982年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進行了調整。荒山變成了花果山、花椒山,成為聞名遐邇的花椒之鄉。
  殷實的家底,使聖井人在接受現代文明上占堪先機。1950年,村中有畢於信開設了聖井診所。1968年全村通電。1969年拖拉機開進了聖井村。1997年成為全鎮第一電視村。1999年全村安裝電話近千餘部,成為萊蕪西南部第一個電話村。
  聖井村特殊的歷史文化積澱,使之成為名人輩出之地。清朝時期的畢丙章被選為拔貢,他是當時縣內著名的書法家和文人,尤善草書,精於顏體。解放後村民亓善芬任上海空軍政治學院後勤部長,梁丕英任東海艦隊政委,秦桂川任蘭州飛機製造廠黨委書記,尹延鴻是海洋地質所研究員。
  聖井村地靈人傑,如今正逢盛世,聖井村人定有更大作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