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南關島天主教堂

聊城市南關島天主教堂

聊城市南關島天主教堂南北寬約20米,東西長約30米,坐西朝東,西邊是幅面遼闊的湖水,東邊是具有千年歷史的南關街,南北都有寬闊的小廣場,幾十米外是連片的明清風格仿古樓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聊城市南關島天主教堂
  • 所屬地區:聊城市
簡介
與教堂相鄰的成片仿古建築群,都是清一色的明清風格,雕樑畫棟、飛檐翹角、青磚簡瓦以及帶有紋飾的木質門窗,讓人體會到中式古典建築的端莊恢弘之美;而這座“天主教堂”卻是西式風格,紅磚灰瓦,豎長門窗,尖塔高聳,被老年遊客稱為“洋樓”,它處於的南關島的中間位置,美觀之中帶有宗教肅穆的氣氛。
“天主教堂是在原址復建的,其整體面積較之老教堂大院基本不相上下,但是原來的偏房、空地都沒有了,變成一個整體的教堂大殿。”原在教堂附近居住的南關老居民、信仰天主教的李貴亭老人說。
68歲(2013年)的李貴亭回憶,他小時候,這裡的教堂已經很陳舊,一處大院,大門朝東,內里八間西屋就是教堂大殿,它南北20多米,東西寬約10米多。院內還有有四間北屋,是神父居室,回來又增蓋了幾間。另有幾間南屋,靠西頭是賣鋪,專賣聖物;靠東頭是幾間車棚。“原有2米多高的木雕耶穌塑像,1966年破四舊時毀壞了,教堂也拆掉了。”
李貴亭說,原來的教堂是青磚灰瓦;改革開放後重蓋起來,就成了紅磚灰瓦的;按拆遷以前的顏色復建的。
歷史:百年三建教堂 保留拔貢題名
據對地方歷史文化素有研究的聊城市政協副秘書長高文廣介紹,清道光二十年(1840),天主教活動堂口設於南順城街,至同治年間,教徒已達百餘人。宋景詩起義軍圍城時,堂口遷至聊城南關。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荷蘭人馬利諾神甫主持建立了這座天主教堂。”高文廣說,馬利諾神甫當時掌管教區教務。1912年,改由義大利人葛神甫管理。“據史料記載,1930年,南關天主教堂曾經開辦讀經班,吸收信奉天主教的孩子讀聖經,也兼學初級文化知識,教師為兩個張姓修女,學生約有20人。”
李貴亭回憶,解放後,聊城宗教界驅趕走外國傳教士。1957年,恢復宗教活動,南關教堂、房產才歸還教會。文革期間,天主教堂及部分房屋被拆。改革開放後,天主教堂復建,信徒曾一度達到270多人。2010年9月15日,在南關島建設中,百年教堂被拆。
採訪到最後,李貴亭回憶起原教堂大門上鑲嵌的石匾,“上面中間刻著‘天主堂’三個鍍金大字,右側豎刻‘天主降生一千九百零六年’,左側豎刻‘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立’。”
據高文廣介紹,原教堂大門門額“天主堂”三字是清末拔貢、書法家朱正履的手跡,“朱正履是鹹豐進士、御史朱學篤次子,民國五年被聘為聊城縣醫院的首任院長。他熱心地方公益,在各界民眾中負有威望。”
李貴亭說,改革開放後復建時,“天主堂”三字採用的還是老教堂字跡。據了解,新建的天主教堂仍將沿用這個傳統的字型。
“教堂北側是鐘樓,將安裝大鐘,以後每日鐘聲不絕,遊客能遠遠地聽到悠揚的鐘聲。”李貴亭老人微笑著說,天主教堂是集宗教、旅遊為一體的新景點,將成為聊城市唯一對外開放的教堂,對弘揚宗教文化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