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剪紙藝術

聊城剪紙藝術

聊城剪紙是一種山東聊城民間的地方傳統工藝品。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上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故事,貼在窗戶上(叫“窗花”)、門楣上(叫“門簽”)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繡花樣之用的。剪紙在民間流傳極廣,歷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餘年的剪紙作品(對馬團花、對猴團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聊城剪紙藝術
  • 地點山東聊城
  • 性質:地方傳統工藝品
  • 特點:民間流傳極廣,歷史也很悠久
剪紙的工具,剪紙起源,品種風格,剪紙種類,

剪紙的工具

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職業藝人則用一種特製的刻刀刻制,稱為“刻紙”。就剪紙藝術而言,它就地取材,質料便宜,不需精雕細琢自有其淳厚古拙或纖巧天成之風趣,令人百觀不厭,永為人民喜愛。它的工具和原料極其簡單而易得,無論是民間剪紙藝人或廣大農村婦女,他們隨時隨地拿出剪刀和幾張紙片,即時就能發揮他們內心蘊藏著的藝術創作才能,其技藝之精,堪稱巧奪天工。剪紙的傳承多數靠口傳心授,小姑娘小的時候就在大人的薰陶下學習模仿,剪出心中的願望。

剪紙起源

很難考證其源流。但是目前聊城的居民大多數明代初期從外地遷入。元末明初的戰爭,聊城作為主要戰場,居民流離,成了一片廢墟。“當時居民十亡八九”。後來明王朝統一天下,推行“移民墾荒”政策,聊城來了大批移民。多數是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其餘的一部分是從山東東三府(登、菜、青)遷來,一少部分是從河南、河北、江南遷來。大規模移民建村,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聊城的社會史、文化史和經濟發展史的重要內容。這一內容極其豐富地鑄就了聊城剪紙藝術的斑斕多姿,既具有本土悠久歷史的積澱,又具有來自東西南北不同特色的融會。
針對廣大民眾的愛好和習慣,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聊城的民眾文化工作者開始重視民間剪紙的挖掘工作,大力復興民間剪紙藝術。1979年春,茌平縣文化館首先通過各文化站進行摸底並重點查訪,發現了200多名技藝嫻熟的老藝人,蒐集到各種形式的剪紙作品千餘件。通過整理,從中挑選出了80多件優秀作品,於1980年“七·一”舉辦了“茌平縣首屆民間剪紙藝術展覽”,展出後,產生了很大轟動。此次活動引起了廣大人民對剪紙藝術的興趣,並激發起了一部分青年人學習剪紙的熱情,新人不斷出現,作品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在省和國家乃至國際上展覽比賽中獲得大獎。

品種風格

眼有所見,耳有所聞,心有所思都可以通過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於它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寄託著人們深厚的思想感情,因此作用於民俗活動的各個方面,如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生兒育女、禮儀生辰、裝飾環境、裝點衣物等等,人們(特別是勞動婦女)總是用神奇的雙手剪出自己最心愛的剪紙圖案來。

剪紙種類

聊城剪紙以花卉為多,除了一大批刺繡花樣以外,團花(包括抱角類)也叫窗花,民間俗稱“剪月亮”,達上百種之多。過去民間嫁娶,沒有哪一家不貼大紅“月亮”的,白底紅花,給人一種清新和喜悅的感覺。除花卉之外,蟲魚禽獸、風景人物之類的作品也很多,具有寓意性和喻意性特徵,例如寓意男女之間相愛與結合的“魚戲蓮”、“喜鵲登梅”、“鳳凰戲牡丹”、“扣碗”、“鴛鴦戲水”、“雙雞”、“雙魚”等。過去人們崇尚多子多福,剪紙中,喻意這方面內容的紋樣也很多,如“鯉魚蓮花”、“老鼠偷葡萄”等。用以表現富貴平安、吉祥如意及福與壽的紋樣更是不勝枚舉。聊城剪紙的藝術風格,有粗獷與精細之分。都很注意物象的外輪廓,多是不打草稿,動剪成形,頗似剪影。在造型方法上,不論是古拙之作,還是精細之品,都是“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既隨心所欲,又不粗製濫造,具有一定的規範性,給人一種自由的完整的美感。
一把剪刀一張紙,剪出了生活的美好,也剪出了理想和追求。目前,聊城成立了各級剪紙協會,通過協會,聯絡會員,切磋技藝,提高水平,剪紙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