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森崑曲論集》,顧聆森著。台灣國家出版社2004年版。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永義教授主編的《國家戲曲叢書》之第82種。
基本介紹
- 書名:聆森崑曲論集
- 作者:顧聆森
- ISBN:9789573614166
- 類別:國家戲曲研究叢書
- 頁數:512
- 定價:台幣800
- 出版社:台灣國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 開本:32開
作者簡介,主要內容,自序,目錄,
作者簡介
顧聆森1943年生,江蘇蘇州人。研究員,曾任蘇州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蘇州中國崑劇博物館副館長,江蘇省崑劇研究會副秘書長,江蘇省崑劇院藝術顧問,《中國崑劇大辭典》副主編,《崑劇藝譚》執行主編,《中國崑劇志》“音樂部類”編審及撰稿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先後發表崑劇論文300餘萬字。著有《聆森戲劇論評選》、《沈璟與崑曲吳江派》、《李玉與崑曲蘇州派》、《中國崑曲與人文蘇州》、《天下第一團》、《夜奔向黎明—柯軍評傳》、《劇壇大將-吳石堅傳》以及長篇小說《孤島落魂》、《三劍情仇》、《情獄欽案》等,另有若干崑劇、蘇劇劇作等為省屬劇團所公演。2009年受國家文化部表彰,授予“優秀崑劇理論研究人員”稱號。
主要內容
《聆森崑曲論集》是顧聆森研究員自選的一部崑曲論文集。論文大多選自內地的專業期刊,其中不少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刊物上。包括了“曲論”、“史論”、“維護與創新”三個部分。“曲論”選擇的是崑曲曲牌、聲韻以及度曲理論方面的內容,是作者的讀曲心得。其中《中州音說》考證了崑曲舞台語音並非“中州音”,也不是蘇州語音,而是中州音和蘇州語音的雜交產物,已把它命名為“蘇州-中州音”,從而結束了學術界對於崑曲舞台語音的種種疑惑;“史論”選擇的文章,含有崑曲從問世走向鼎盛的歷史階段中的某些重要議題。須要重點一提的是《何來崑曲600年——央視電視片〈崑曲600年〉的歷史臆造》一文,作者考證了崑曲的歷史並非600年,而至今不過470年,從而反正了央視的誤導。曾在崑曲學界引起了較大反響;“維護與創新”關乎崑曲的理論批評,集中於批評崑曲排斥創新的形上學的繼承論調。
自序
我於上世紀70年開始服務於江蘇省蘇崑劇團(現為蘇州崑劇院),80年代初一度在江蘇省戲劇學校崑劇科任教,開講曲學。稍後至蘇州市戲曲藝術研究所(現為中國崑劇博物館)擔任研究員。退休後應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之聘出任藝術顧問,就在這近40年中,於全國各專業期刊上發表崑劇文論數百篇。今蒙台灣著名教授、劇作家曾永義先生的厚愛,鼓勵和支持我出版選集,於是眼前這30萬言的文字便得以從塵封的舊雜誌中脫穎,重新與讀者見面。這也是一位崑曲學者退休後的一大幸事、樂事也。
這是一部由台灣國家出版社出版的自選集。所選文章部分是研究崑劇格律的心得體會。現今的崑曲界,無論編劇、導演還是演員,對於崑曲格律很是陌生,這可以從大多數改編、新編劇目的無律中得到證實。而格律是曲牌體戲曲的靈魂,是崑劇區別京劇和所有板腔體劇種最重要的標誌,無視格律也即是無視崑劇的文學和音樂品質,必將導致崑劇繼承和發展方向的迷失。欣喜的是曾永義先生創作的一批新編崑劇對於崑劇格律都頗費斟酌,這些劇作仿佛在灰黯的天幕上塗上了一筆亮色,不失為“新編崑劇的典範之作”(參見本集《新編崑劇的典範之作——評《梁山伯與祝英台》)。這至少還說明,這些有關格律的文字在今天還不是隔世的聲音,看到了這樣的劇作文本,我便有一種“天涯若比鄰”的知己之感。
選集還收入了部分崑劇史論,涉及一些崑劇史上有影響的人物和事件。其中如《論吳江派》、《論蘇州派》等論文後來都加以擴充,寫成了專著出版,這些論文的內容也就因此被消化成為專著的章節內容了;選集中還有一些文章是在崑劇繼承、保護是否需要創新、發展的爭論中寫就的,一些極端的保守派堅持崑劇應該拒絕創新發展,而且喋喋不休。事實上,崑劇藝術能夠傳承幾百年,正是在不斷的創新中發展過來的,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常識問題,但在今天卻不得不用大塊文章一次次予以解釋、導引。 顧聆森於姑蘇2012年10月
目錄
目錄
總序
自序
第一編 曲論
“中州音”說
論字句增損的填曲套用
崑曲腔格與字聲特徵
崑曲腔格匯釋
崑曲曲牌聲律初探
論聲韻學說對崑曲度曲理論的介入
《曲律》淺論——兼比較王驥德和沈璟的曲學理論
論《詞隱先生論曲》
崑曲聲律說(講義)
崑曲宮調說(講義)
魏良輔《南詞引正》解析
第二編 史論
何來崑曲600年?——央視電視片《崑曲600年》的歷史臆造
論崑曲問世的人文背景
論魏良輔的聲腔改革
再論魏良輔的聲腔改革——就崑曲語音、崑曲地位答戴和冰先生
論崑山腔
《浣紗記》處女作地位臆說
論梁辰魚的《浣紗記》
崑劇早期的愛情傳奇:《紅拂記》和《玉簪記》
太倉對崑曲的貢獻——論王世貞的曲學著述和傳奇創作
論崑曲吳江派
《博笑記》探驪
論崑劇的市民性
崑劇的市民話題——“湯沈之爭”新解讀
言情:中國戲曲表演理論的奠基石——為紀念湯顯祖逝世三百八十周年而作
論崑曲蘇州派
李玉論
崑劇和蘇州園林的纏綿情結
崑劇狀元形象的藝術意蘊
《桃花扇·餘韻》和《桃花扇》 結尾的幾種改編
第三編 維護與創新
論中國崑曲的理論批評
論理論批評對崑劇創作的制約與導引
論《十五貫》的非純粹繼承——紀念浙昆《十五貫》進京演出四十周年
論崑劇的戰略繼承——對崑劇形上學繼承論調的批評
崑劇編劇現狀及思考
新編崑劇的典範之作——評曾永義原創崑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且說崑劇的傳統繼承與創新發展——兼說新概念崑劇《1428》
崑曲的現代戲情結——與柯凡博士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