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隨龍

耿隨龍

耿隨龍(1551-1598)字舜言,號允庵。明北直隸大名府開州滑縣寧山衛軍籍人。萬曆七年(1579)鄉試舉人,萬曆十四年進士。任南直隸揚州府寶應縣知縣,在寶應縣推行“六事興革”,萬曆十九年(1591)考核,耿隨龍天下治行一。後升任戶科給事中、吏科右給事中、吏科左給事中、戶科都給事中。萬曆二十三年因“乙未兵察”罷職歸家,萬曆二十六年(1598)病逝。明熹宗天啟改元,錄遺直,追贈光祿寺少卿。

基本介紹

  • 本名:耿隨龍
  • :舜言
  • :允庵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北直隸大名府開州滑縣寧山衛軍籍
  • 出生日期:嘉靖三十年(1551)九月初二日生
  • 逝世日期:萬曆二十六年(1598)
  • 主要作品:《六事興革碑記》
  • 主要成就:寶應清官,天下治行第一
  • 父母:父耿思愛戶部員外郎。母馬氏安人
  • :李氏孺人、王氏孺人
  • :如瑔(玉全)、如璉(雙全)
  • :生一女,適王子明
  • 學生: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祁伯裕
明朝寶應清官耿隨龍
在寶應縣舊縣衙儀門東側的土地祠前,原有一座六事興革碑亭,建於明萬曆十六(1588)年冬,大約毀於清順治初年清兵南下之時。所幸清康熙《寶應縣誌》收錄了《六事興革碑記》全文,讓今天的我們知道,在寶應的歷史上曾發生過這件大事。明萬曆十四(1586)年,來自北直(今河南)滑縣的新科進士耿隨龍,被授為寶應知縣。到任後,他了解百姓最不滿的一些人,首先是坊長、里長和廒頭。當時朝廷吏治鬆弛,地方積弊甚多,天災深重的寶應猶甚。對大官的送往迎來和接待陳設,皆由坊長作主,任意而為;田地納稅、錢糧收繳解運,皆由里長作主,任意而為;給朝廷漕糧繳納的完欠收兌,皆由廒頭作主,任意而為。這三個“作主”和“任意而為”,造就了一個貪圖享樂、以權謀私,成天累月揮霍百姓血汗吃喝嫖賭的特權階層,使飽經水患,生活已十分貧困的城鄉民眾雪上加霜。“爭訟者盈庭,流移者載道,饑寒者半填溝壑。里遞疲敝,城野蕭條(戶口繁盛至八萬),所存戶口不滿二萬矣。”“民垂垂殆盡,縣岌岌欲廢。”清康熙《寶應縣誌》中,用上述文字,勾勒出當時縣邑的悲涼景象。對百姓“惻然憫憐”的耿隨龍,深入村野巷陌,走訪父老鄉親。他誠懇地說:“我榮任寶應知縣,就必須為民作主,見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不能無所作為。我要使民眾不害怕里役,讓農人都回鄉種田,家家豐衣足食。”雖然大家都認為縣太爺說得好,但覺得難以實現,因而不敢應對一言。《六事興革碑記》載:“公殫思竭慮,曰求所為,去害馬,活涸鱗,解疏屬之拘,釋三州之負。蓋每飯意未嘗不在餓人,即假寐時,魂夢依稀在三十四里中。”經過周密籌劃,耿隨龍大膽提出:“需要革除的弊端,雖因襲數百年也不必懼怕,一定要更改。只要能造福民眾,雖是千百年從未有過的做法,也堅決付諸實施。”他知道,這樣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或阻撓,還可能有難以預卜的風險。然而,身正何懼影子斜,耿公把安危置之度外,以大無畏的氣概和銳不可擋的勢頭,掀起一場興利革弊的浪潮。首先,他罷免了坊長、里長和廒頭等人的職務,令各自回鄉務農,使百姓負擔減輕,民困大蘇。接著又革除里夫、耆民和官農。耿公按每里十人的標準,官募民夫三百四十人維護湖堤,取代一大批混吃草糧的里夫。他命河官負責採辦物料,阻斷耆民的財路。他召募三十二人充任前役,頂替原來接送官吏使客的七百餘名官農。每年共省銀數千兩。他還頒布政令,大力獎勵開墾荒田。耿隨龍“今日下一令,令民各歸於農。明日下一令,令民無失其業。於是勞者息肩,飢者鼓腹,郁者吐氣。釃酒而慶,安枕而臥……鞭不用,賦稅爭輸。”好一幅政通人和的圖景,呈現在運河兩岸,東盪西湖。六事興革獲得成功,好評如潮。督(省)府大人舒公擔心耿隨龍走後,繼任者可能變更做法,使民眾重受倒懸之苦,便下令“勒以貞石,以垂永范,永為遵守。”即行文至道、至署、至縣,這就是六事興革碑亭的由來。耿隨龍沒有在榮譽中陶醉,繼續運用手中的權力,為民做好事。他幫助陸科、葛山銀等人贖回妻子。對城鄉年滿三十不能婚嫁者給予資助,像王敬、朱友、曹整、陳和、季春、汪玉學、陳全、王隱等四十餘人因此而建立家庭。冬天他親自踏雪寒門,訪問貧苦老者二百餘人,每日給米一升。萬曆十六年寶應遭遇旱蝗大疫,他在縣城四門施藥,活人無數。後來又在湖西(今金湖縣境內)開陰騭河,使數千畝良田得到灌溉。耿公治寶邑五年,每日皆以除民不便為事,後奉調進京升任戶科給事中。某日朝議開周橋數十丈泄淮水,以保皇祖陵寢。為使高寶一帶不致沉入水中,他冒險上疏陳不便狀,離任幾年後還盡力護衛故地蒼生的安寧。耿隨龍就是這樣,憑著一片愛心,寫出古代寶應政壇最精彩的篇章。人民是最講情義的。耿隨龍去後,即將他的大名和政績寫入儒學內的名宦祠,春秋二仲,有司致祭。他曾為之付出許多心血與汗水的宏濟河竣工之時,又在河北閘上建了一座耿公祠。秦中石額大榜書“潼關”二字的作者,邑人鄭化中當時喜賦七絕一首。詩云:湖上新祠繞碧霞, 東歸仙尹若乘槎。 只今大事行春令, 散作河陽滿縣花。 六事興革碑亭在縣衙豎立了半個多世紀,它像一面鏡子,照見後來者的心靈,也成為這些人學習的樣板。耿公的繼任者,“治行卓犖,見稱於時”的浙江山陰(今紹興)人陳,便是突出的一例。清康熙十四(1675)年,任寶應縣令的浙江嘉善人葉燮,有“潔己愛民”的政聲,他效法耿隨龍勤政愛民,想在寶應乾一番事業,擬在原址重建興革碑亭,因暴露三阿鄉(今射陽湖鎮)四十名漁民被當作強盜殺害的冤案,得罪時任高郵知州的前任知縣孫蕙,“以不善事上官,投劾去”,致使計畫流產,至今仍令人扼腕!碑文猶在,惜乎碑亭不存。但無妨,改革是人類進步的動力,耿隨龍為百姓興利除弊之後人者,經歷史打磨,愈益光亮。六事興革碑永遠豎立在人民的心中,耿公愛民的故事也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明敕封戶科都給事中耿隨龍文林郎妻李氏孺人聖旨
天承運
皇帝敕曰有事殿中瑣闈禁近職在諍諫封駁獻納視聽重耳目之寄也矧攸關國計則民任至巨也厥屬非輕彝典恩 賚必有寵渥哉爾戶科都給事中耿隨龍乃原戸部員外郎思愛之子器資雄傑風力肅然發跡賢科宰牧疲邑治 冠淮揚遴居諫垣乃能奏章屢上直繩和衷持籌核稽防蠹興利若爾者朕法從之臣也茲以覃恩再授爾階文林 郎錫之敕命夫給事者位下而望重古多用孤忠廉能者為之爾當讜言殫謀以佐我富穰此朕將取人鏡於魏徵 也則於汝有崇隆之寄欽哉
初 任 直 隸 揚 州 府 高 郵 州 寶 應 縣 知 縣
二 任 戶 科 給 事 中
三 任 吏 科 右 給 事 中
四 任 吏 科 左 給 事 中
五 任 今 職
敕曰人臣宣力國家能一心恪恭繁重必有內賢以助之故推恩臣下不遺厥配嘉相成之益也爾戶科都給事中耿隨 龍妻封孺人李氏懿質肅雍賦性柔順佐夫勤勞正家維則掖垣著聲錫命茂彰茲仍封爾為孺人敬承綸恩益慎蘋 蘩
敕 命
萬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
之 寶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