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寺村的高蹺抬閣遠近聞名,在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之前叫抬閣,1891年以後改為高蹺抬閣。2016年,耿寺高蹺抬閣入選第四批鶴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耿寺,屬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轄區內行政村。耿寺村的高蹺抬閣遠近聞名,在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之前叫抬閣,1891年以後改為高蹺抬閣。高蹺抬閣是以木為架、以鐵為芯的造型藝術,高達7米以上,多為三層。底層(第一層)有12名人員,頭扎紅巾,身穿彩服,踏著1.5米的高蹺,4人為一組輪流抬閣,其餘人員分列兩邊護閣。二層、三層均為古典戲劇的某個造型,例如《白蛇傳》,二層由兩個演員分別扮演青蛇、白蛇,身穿彩服,飄灑自如,許仙則手持拂塵高居第三層。抬閣人隨著音樂節奏細步徐進,閣上演員隨風而舞。每架閣除閣上化妝演員3至5人和抬閣人員12人外,尚有4人拿叉,4人扶桌,開道騎馬者4人,放炮手2人,引旗8人等,表演隊伍宏大。
2016年2月20日,山城區石林鎮耿寺村熱鬧非凡,一位村民激動地說。該村的高蹺抬閣時隔15年再次復排。
“我們村的高蹺抬閣遠近聞名,在豫北都是一絕,因為花費較大,一停就是15年。”耿寺村的周大軍介紹,該村的高蹺抬閣已有近200年歷史,今年準備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介紹,以前山城區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最受人們關注的就是民間秧歌高蹺隊伍表演,敲鑼打鼓,人聲鼎沸,好不熱鬧。眾多表演隊伍中,耿寺村的高蹺抬閣引人注目。
耿寺村的高蹺抬閣規模大、難度大,表演方式複雜,花費自然也多。“一組抬閣的服裝道具需要花費1萬多元,加上人工費那就更多了。”周大軍告訴記者,這是高蹺抬閣中斷的主要原因,“今年村民們自發籌集資金排練了兩組,我們也在考慮通過其他方式爭取讓全部的8組高蹺抬閣都復出。”
對高蹺抬閣的復排,耿寺村村民普遍表示期許,希望這項表演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記得小時候,每年正月十五的前幾天,村裡的各個小組都會忙活起來準備這場表演,別提有多熱鬧了!”村民王先生說,“現在村裡的孩子大多連什麼是高蹺都不知道,這是他們第一次看見高蹺抬閣。我們像他們這么大的時候都踩著小高蹺滿大街跑了。”
“今天出來試閣的時候我看見路邊多了很多老人,他們都是笑眯眯的。我當時就想,如果再有十幾年村里還是沒有高蹺抬閣的表演,他們是不是就永遠看不到了?當我老了是不是也就只能跟小孩子們講講什麼是高蹺抬閣了?”王先生說,“我不希望我們這代人是最後見過高蹺抬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