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井

耿井的由來 現東營區辛店鎮耿井村,是從墾利縣郝家鄉耿家村分遷而來的。 據民國二十年(1931年)版《耿氏譜書》記載:耿氏原籍絳州(今山西境內),明永樂年間自棗強縣遷來;耿家村始祖耿龍由新城(今桓台)遷居博興城東辛耿莊,二世祖耿事修自辛耿莊徒居大耿莊(即今墾利縣郝家鄉耿家村);十世耿世孝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從大耿莊東遷大耿莊草場,世代繁衍,遂成一村,即今耿井村。 《耿氏譜書》關於耿世孝的記載:“耿世孝,字天經,娶妻魏氏。乾隆四十八年遷居東莊科,葬東莊塋。享年七十有三歲,乾隆壬申午月十四日(1755年7月14日)生,道光甲申未月八日(1824年8月8日)卒。”“初遷時,家綦貧,節儉勤勞,不敢少休。年未半百遽富連阡陌,生齒漸繁,望其村,儼然巨鎮。家常延名師,俾子孫學詩禮,而書香之名亦因而無替雲。”“垂老頗嗜酒,且以無疾終。”


耿世孝兄弟四人,行三,家境貧寒,成家後曾給“資財甲於一鄉”的近族耿三奇幫工。據傳說,乾隆四十八年耿世孝又添一子,三奇家的人在議論此事時,無意間說出了“又添一小夥計”的話,而這話又恰好讓世孝聽到了。正值年輕氣盛的耿世孝一氣之下,便於當夜一條扁擔挑起全部家當,舉家東遷,到當時的大耿莊草場(今耿井村一帶)落腳,搭起簡陋的茅屋住了下來。初到時,全家人采野蔬充飢。耿世孝決計力耕田疇,勤儉度日。他置買田地時,狠心的地主把鹽鹼地、撂荒地翻耕了一遍,充當良田賣給他。他也果真上當受騙,花錢買下了。但該著耿世孝時來運轉,他在這塊鹼地里種上大豆、高粱、棉花,且連續三年風調雨順,蒼天相助,喜獲豐收。據傳說,當年他種棉花的時候,棉花一發芽,“老天爺”就送來了綿綿細雨,雖是薄田,卻出得一地好苗。收穫後足足裝了六大車。在這荒野之地里居然藏著這么多好棉花,令收花人大為驚奇,一時間成為了美談。
耿世孝一家,子6人,孫15人,重孫31人,真可謂人財兩旺。耿家分家時,六個兒子每人分得了一部馬車,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耿家日子越過越紅火,幾十年後這裡競形成一個不小的村落。
當時,耿世孝家居附近(今耿井村西南角)有一口飲水井,村人就用井字取村名——“耿家井”。後人又簡稱其為“耿井”。
(文/耿汝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