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生,河南輝縣人,1989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證書班學習。曾任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館《中華書畫家》雜誌社副主編。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書畫理論部主任,國防大學書畫院副院長,海峽兩岸協會書畫分會創會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耿安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輝縣
- 出生日期:1960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個人成就,作品特色,
個人成就
1989年作品《正月里》獲大陸、台灣、香港三地舉辦的“當代水墨新人獎”佳作獎。1990年作品《暮》被中央美術學院留校收藏。1992年《幽谷溪聲》等四幅作品和徐恩存的評論文章“鄉土藝術的理想化”在香港《收藏天地》發表。1993年作品《開山築路》獲文化部“93群星大展”優秀獎。應邀在北京參與巨幅百米長卷《中華魂》的創作。1994年應北京市政府邀請,在北京協同侯德昌先生完成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巨幅國畫《幽燕金秋圖》。單獨為東大廳休息廳創作《大河長歌》。1995年在北京玉泉山為中南海創作巨幅國畫《山永壽 松長青》(合作)、《山高水長》。參加在中國畫研究舉辦的“當代山水畫名家邀請展。”參加河南省書畫院“河南山水畫家提名展”。1996年和侯德昌先生一起為北京市政府創作《長城》、《高松圖》。 1998年應中央軍委辦公廳之邀與侯德昌先生一起為“八一”大樓創作巨幅國畫《長城雄關》,被收錄《八一大樓書畫珍藏集》。河南省美術出版社出版《耿安輝畫集》。為中南海創作《太行之秋》。1999年作品《秋染太行》獲文化部“全國第八屆群星獎”。寫生、畫語錄入編《當代山水畫家畫稿》。為中央軍委大樓創作《迎客松》(合作)2000年為中南海創作《鐵壁太行》。5月在鄭州舉辦“侯德昌、竇憲敏、耿安輝畫展”。2001年為北京京豐美術館創作《太行畫卷》。在鄭州籌劃舉辦了秦嶺雲、盧光照、侯德昌“鄉情畫展”。2003年編著《侯德昌書畫》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為河南省委創作巨幅國畫《太行之秋》、《太行朝輝》。為河南省政府貴賓室創作《秋染霜林》。2005年作品《嶺上秋色》入選“首屆中國寫意畫展”。編輯《秦嶺雲寫生集》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2006年中央文史研究館主辦,廣州市文史研究館承辦的“侯德昌耿安輝師生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舉辦、展出作品80餘幅。是當前極具潛力的實力派畫家。
作品特色
中國山水畫,向有南北宗之說,無非是因地域不同產生了空間的差異,進而形成不同語境與不同心態,由此出現了完全不同的審美取向和繪畫風格。
地域不同,導致畫家面對不同的對象,引發出不同的感受,使作品呈現不盡相同的形式、語言手法,這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畫家耿安輝以山水畫著稱,其創作主題直指太行山,而且多年來矢志不渝,始終未離開過太行山主題。因為,太行山在畫家心中已經超越了物質時空的存在,成為文化符號升華在精神空間。作為文化符號的太行山,是一種精神的象徵,深深地根植在人們心中。
太行山所體現的浩然正氣令世人為之動容。我們在畫家耿安輝的山水畫中看到的正是這樣令人吃驚的太行山精神。
生長在太行山區的耿安輝,他的生命和藝術是伴隨著太行山成長起來的,他的作品及其主題也幾乎從未脫離太行山,並且,隨著思考的成熟,他筆下的山水創作及其太行山主題也日益深化,這已經成為耿安輝山水作品的突出特點。
在藝術之旅上,他曾受到過諸多名家教誨,對他藝術的發展,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早期曾就學於著名山水賈又福教授,後又跟隨侯德昌教授完成了許多山水畫創作,同時,也曾得到前輩畫家張仃先生的指教,使耿安輝的作品愈加精進,循著一條符合藝術本質和藝術規律的道路發展。
耿安輝的山水作品,給人最突出的感覺是——氣勢凜然、生動清新。這與他長期積累和執著的創作信念有關。
多年來,耿安輝始終堅持在自然中獲得創作靈感和激情,始終堅持在作品中表現現實生活氣息,因此,他的作品一方面不脫離大自然的啟迪和賜予,另一方面不脫離現實生活和現實人的情感表達。並進而形成了他新穎、清雋、樸素與平實的藝術風格,表現的是新的氣息、新的境界、新的感情、新的情懷。
從作品來看,耿安輝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一種自我理解和自我創造的特點,他已經從前輩畫家的影響中脫穎出來,把師輩們的經驗與技法化入自己的作品中而不露痕跡。在這一前提下,畫家激活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藝術經驗帶來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藝術空間被釋放出來,得到了擴張。
在藝術上,耿安輝是腳踏實地的。他經常走進太行山,去感受、體驗大自然的純真氣息,以速寫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激動和發現,這一切,都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近 期的作品中,愈發見出耿安輝山水作品的從有法到無法的變化。中國畫創作的特點是,在傳承中見變化,在有序中見創造,耿安輝正是牢牢把握住這些基本特質,進行了富有個性化的創造。
在他的新作中我們看到,一是顯出一種書寫性的功力,山石的勾勒,用筆用線,極富韻致,一波三折,節奏、韻律等都在形式意味之中;且吸收折帶皴的因素入畫,使山石成幾何形的交錯,用以產生多樣性與豐富性的變化。二是把寫生的生動感與鮮活性充實到作品的形式、內蘊之中,使作品力避了傳統程式、章法的重複與蒼白,而呈現為一種源於造化、源於生活的盎然生機,體現出“新中國畫”的審美意義和價值取向。三是以曲折、奇崛、跌宕的山崖走向去結構作品的總體走勢,再加上黑白對比、虛實變化、濃淡互滲與乾濕並用的手法,使作品體量渾然、氣勢逼人、氤氳深邃、空靈清新,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可以看到,耿安輝在構思上的苦心經營,在山石、山脈與叢林、村落的布局中都給以巧錄安排;取勢的確定,決定了畫面整體的造勢;再根據招勢的需要,選擇筆墨方式和表現技法,在作品中,耿安輝一線之骨,捕以點線的多次疊加與墨色的積累,需要之處,以水沖之,造成幻化無定的層次,使作品都能服從整體需要而表達出特定的題旨意義。
作為當代畫家,耿安輝自覺地認識到畫家當代角色與身份,出於這種自覺,耿安輝立足於當代文化語境拓展自己的藝術視野和審美意識的更新,喚醒了山水畫藝術中的歷史精神,去追求一種當代性的動態感和自然意識,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體現一種把握世界的形式和筆墨方式。以自己的作品,創造具有現代意義的美感,從民族文化和大自然中尋找精神力量,達到一種理想追求;因此,他不倦地求索,以具有生命活力的山水意象及其傳達一種對世界對自然的重新認識,完成對新山水美學境界的營造。
新的收穫,必定帶來新的藝術高度,耿安輝的藝術正展示出廣闊的前景。(作者系著名評論家、《中國美術》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