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璫是戴在耳垂上的飾物,相當於耳墜、耳釘、耳環之類。戴耳璫的習俗,國內外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在中國到了漢代,耳璫成了當時婦女常見的一種耳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耳璫
- 釋義:戴在耳垂上的飾物
- 起源地區:原始社會時期
詞語解釋,歷史,外形,材質,
詞語解釋
ěr dānɡ
- 婦女的耳飾。
- 卷耳﹑蒼耳子的別名。
耳 : 耳 ěr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耳垂。耳鬢廝磨。耳穴。耳聰目�
璫 : 璫(璫) dāng 古代婦女戴在耳垂上的裝飾品。中國漢代武職宦官帽子的裝飾品,後借指宦官。屋椽頭。
歷史
耳璫是戴在耳垂上的飾物,相當於耳墜、耳釘、耳環之類。戴耳璫的習俗,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到了漢代,載耳璫風靡全國,璫成了當時婦女常見的一種耳飾。晉傅玄《有女篇·艷歌行》就有“頭安金步搖,耳系明月璫”的記載。
隋唐時期,耳璫已逐漸被耳釘代替。只是偶爾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春雨》中也作“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現實中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外形
耳璫外形近似現代腰鼓的形狀,中心穿孔,兩端或一端較為寬大,呈喇叭口,中部有明顯的收腰。整件器物重量較輕,體積較小,一般長度在2厘米至3厘米左右,直徑約1厘米。
材質
耳璫的材質有金、玉、銀、玻璃、骨、象牙、瑪瑙、琥珀、水晶、大理石等。其中玻璃耳璫在當時最為普遍,古代人們稱玻璃為“琉璃”,《漢書·西域傳》註:“琉璃色澤光潤,逾於眾玉。”五光十色的玻璃,比玉還要光亮美觀。因此兩漢南北朝文學作品中,多次提到明月璫,就是玻璃耳璫,如《孔雀東南飛》的劉蘭芝:“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玻璃耳璫,主要有無孔璫和有孔璫兩種。無孔璫兩端大,中腰細。一端呈圓錐形,另一端呈鼓起的圓珠狀。這種玻璃耳璫戴上以後,從正面看去,只能見到露出在耳垂前面的圓珠,所以當時人們稱它為“圓璫”。有孔璫中有縱貫的穿孔,用以穿線系墜飾,墜飾多為玻璃珠、璣、小鈴之類。玻璃耳璫大多數為藍色和深藍色,其次為綠色、墨綠色、藍紫色、黑色、淺綠色和白色。多數透明,也有半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