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殼流痰,中醫病名。是指耳廓局限性腫脹,內有黃色粘液,不紅不痛,按之柔軟為主要症狀的耳廓疾病。本病和流痰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流痰指骨關節的慢性破壞性病變,相當於骨關節結核,因潰後膿液稀薄如痰,故稱流痰。本病則屬痰包一類,因消後可復長,故名耳殼流痰。相當於西醫的耳廓假性囊腫(滲出性軟骨膜炎)。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耳殼流痰
- 相關西醫疾病:耳廓假性囊腫
- 其他名稱:耳殼痰包
- 疾病分類:外科
- 發病部位:耳部
- 主要病因:痰濕
- 多發群體:男性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二、病證鑑別,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辨證論治,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是指耳廓局限性腫脹,內有黃色粘液,不紅不痛,按之柔軟為主要症狀的耳廓疾病
歷史沿革
1.古代醫籍中無耳殼流痰病名,當屬“耳腫”等範疇。
2.最早提出此病名的是《張贊臣臨床經驗選編》一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耳鼻咽喉口腔穴》根據本病的部位和局部症狀,確定了“耳殼流痰”這一病名。
3.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 卷四》云:“痰包乃痰飲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結而匏腫。綿軟不硬,有妨言語,作痛不安,用利剪刀當包剪破,流出會計資格黃痰;若蛋清稠粘難斷,捺盡以冰硼散搽之,內服二陳東加黃芩、黃連、薄荷數服,忌煎炒,火酒等件。”其所論雖為舌下痰包,但本病特徵與其基本一致,故可知其發生與痰飲凝注等因素有關。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上述耳殼流痰的臨床特點,與西醫學所說的耳廓假性囊腫基本相近。西醫學認為,本病是原因未明的耳廓腹側面局限性囊腫,因其囊壁無上皮層,故稱假性囊腫。患者以男性居多,發病年齡一般在30-40歲,多發生於一側耳廓。
病因
本病由風邪兼挾痰濕上竄耳殼而致。
病機
脾胃虛弱,痰濕內生,加之風邪外犯,夾痰濕上竄耳殼,或耳殼受壓,經絡氣血受阻,痰濁凝滯而致。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起病較急,耳郭上有腫塊,質軟而無疼痛。
2.腫處皮色不變,按之柔軟無壓痛,穿刺有淡黃色粘液,抽後腫消,但不久又復腫起。
二、病證鑑別
耳殼流痰應注意與斷耳瘡(化膿性耳廓軟骨膜炎)相鑑別。斷耳瘡局部有紅、腫、熱、痛、可穿潰,有膿液滲液,耳廓軟骨逐漸腐爛,甚至缺損。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屬痰濕內蘊或痰濁凝耳。多無明顯誘因而發現耳廓凹面隆起呈半球型,無痛,囊性感明顯。
二、治療原則
本病宜外治為主,配合內治。內治以祛痰散結、疏風通絡為法。
三、辨證論治
主證:耳殼凹面腫脹,大小不一,按之如囊,皮色不變,日久不消,無痛,微癢或麻脹,多偶然發現。全身症狀不明顯,舌淡紅,苔白或膩,脈緩滑。
治法:祛痰散結,疏風通絡
代表方:二陳湯加減
常用藥:竹如、枳實、膽星、僵蠶、地龍、絲瓜絡、當歸尾、丹參、鬱金、柴胡等
其他療法
1、穿刺抽液
2、切開引流
3、壓石膏模法:將痰包周圍皮膚嚴格消毒,以無菌注射器針頭刺入痰包內,抽盡包內濁液,無菌紗布遮蓋患部,然後用調勻的石膏糊敷布,紗布加壓包紮固定,一周左右除去,通常需反覆抽液2-4次,多可獲愈。
4、敷藥:可用玄明粉適量,浸液濕敷。
5、火針法:局部消毒麻醉後,用直徑2mm,長15cm的不鏽鋼針燒紅後在痰包底部刺兩個點,兩點相距5mm,刺穿囊壁,擠淨囊液,加壓包紮,第三天和第七天各換藥一次。
轉歸預後
本病經適當治療後,一般不再復發。但治不徹底,可反覆發作;若被邪毒侵襲,則可能轉變為斷耳瘡重證。
預防調護
1、平時注意保護耳部,避免受傷;
2、患耳癤、耳瘡等耳部病證,應及早治療,以防誘發本病;
3、局部處理應嚴格注意無菌操作,以防邪毒侵襲;
4、不可按揉患處,以免促其迅速增大。
文獻摘要
《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說“耳廓痰包是痰濕阻滯耳廓所致,以耳殼局限性腫脹,皮色不變,按之柔軟,不痛或微痛為主要表現的痰包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