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等級變化野外監測技術集成與套用示範》是由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王洪波、張中帆、張蕾娜、孔祥斌、趙燁、吳克寧、張超、楊建宇、朱德海、程鋒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耕地等級變化野外監測技術集成與套用示範
- 主要完成單位: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主要完成人:王洪波、張中帆、張蕾娜、孔祥斌、趙燁、吳克寧、張超、楊建宇、朱德海、程鋒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90038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9-2-28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一、立項背景
動態監測耕地等級變化的需要。耕地等級處在各種迅速或緩慢的變化之中,占、毀、調、退、補、整、建和自然條件、利用情況等均會對耕地質量水平和生產能力產生影響。
掌握土地利用格局快速變化對耕地等級影響的需要。耕地空間布局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建設占用耕地4500萬畝,通過土地整治新增耕地4500萬畝,通過實施重大工程新增1000萬畝,有1億畝的耕地會發生空間位移和質量變化,不監測就可能失控。
保障耕地資源產能安全的迫切需要。圍繞糧食安全,國家設定了耕地保護紅線,啟動了增產千億斤糧食戰略行動和重在增加耕地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等多種建設工程,涉及上千億資金。監測現有耕地、新增耕地的等級變化,對於保證耕地資源安全,實現國家糧食安全具有戰略意義。
二、研究目標
在繼承農用地分等技術方法和科技成果的基礎上,構建區域-套用示範-監測樣區多個尺度上的耕地等級變化野外監測網路;研究滿足野外監測需要的固定監測樣區和隨機監測樣區相結合的布控監測方法;瞄準不同區域影響耕地等級變化的共性和特性的關鍵“因素-因子-屬性”,創新耕地等級監測指標及診斷技術,創新監測信息快速識別和整合技術,研製耕地等級監測基地建設標準和裝備,集成“定位、定量、快速”的監測技術和監測方法,開發研製耕地等級監測信息管理系統;以野外監測基地耕地等級結構和布局的消長規律分析為基礎,探討耕地等級變化的驅動機制,評價耕地等級變化對耕地資源安全的影響。
三、主要創新成果
1.建立了耕地等級變化監測技術體系。研究確定了建立省域耕地質量等級漸變類型集、遴選主導分等因素、確定監測指標及驅動因子、劃分漸變類型區、確定固定監測單元等各個監測階段的技術要求。
2.形成了全國耕地等級監測網路布控技術。將全國劃分為41個監測分區,確定了200個靜態監測縣,圍繞靜態監測縣確定動態監測縣,靜態縣每年監測,動態縣每五年輪換一次。
3.建立了耕地等級監測指標診斷技術和診斷指標集。確定了各區域的主要監測指標、監測指標的監測周期,確定了採用最小因素集法遴選監測指標的方法和原則。
4.研製了實用的野外監測技術裝備。研製了耕地土壤剖面診斷掃瞄器,可以通過透明窗對土壤剖面進行掃描診斷,結構簡單、便於攜帶。項目研製出美國農部制土壤粒級比對沙盤和土壤質地類型比對沙盤。
5.研發了監測信息快速識別和整合技術。最佳化了面向對象的高分遙感影像信息農田基礎設施快速識別與提取技術,提出了農田基礎設施評價的方法體系。構建了基於遙感反演的耕地灌溉保證能力定量評價方法。引用移動GIS套用模式以及指標動態自適應的策略,研製耕地等級變化野外調查快速分析與數據實時傳輸終端。
四、套用情況
項目成果已在2013年、2014年國土資源部部署開展耕地質量等別年度監測評價試點及2015-2017年全面部署開展耕地質量等別年度監測評價工作中得到廣泛套用,為提升耕地資源安全管理水平和耕地資源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