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護監控預警關鍵技術開發及示範套用》是由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中國農業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郭旭東、段增強、孫丹峰、何挺、佘遠見、呂春艷、李玉恆、徐艷、伍文、汪西林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耕地保護監控預警關鍵技術開發及示範套用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中國農業大學
- 主要完成人:郭旭東,段增強,孫丹峰,何挺,佘遠見,呂春艷,李玉恆,徐艷,伍文,汪西林
- 等級:二等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4-2-22
- 獲獎序號:20140033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耕地保護是國土資源管理的核心之一。當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正從數量管理方式向數量管控、質量管理和生態管護綜合管理方式轉變。然而,目前我國耕地保護主要以數量信息獲取為主,缺乏對耕地質量的有效監測;對耕地變化研究多局限於地類之間的轉換,缺乏對耕地變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及生態效應的綜合分析和評價技術;強調對耕地當前狀況的保護,對耕地未來變化情景重視不夠,也缺乏相應的預警技術;耕地保護機制還有待創新。這些顯然制約了土地管理方式的有效轉變。本研究針對上述問題,以“耕地變化”為核心,開展技術攻關和集成創新,形成一套耕地保護監控預警關鍵技術和技術規範,為國家開展耕地監測評價、制訂耕地保護政策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主要技術創新成果:
1. 建立了區域多尺度耕地保護監控預警關鍵技術。將作物生產力回響理論與光譜分析、分形、多尺度遙感等技術結合,實現了耕地數量質量信息的快速提取和評價,提高監測效率20%。綜合考慮耕地“數量、質量、生態”特徵和利用效率,研發了耕地保護專項和綜合預警技術,提高耕地保護警情判定和預測的科學程度。以耕地質量為核心,建立了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強的基本農田識別和劃定技術,保證了集中連片,質量提高了25%-30%。提出了基於農戶生產決策視角和基於耕地資源價值視角的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標準測算方法,推動了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標準測算的理論化、精確化和套用的便捷化、規範化。2. 研製耕地保護預警信息系統和耕地保護監控信息服務系統2個,獲得3個軟體著作權。前者以耕地變化效應評估與預警指標體系為基礎,具備指標庫管理,資料庫管理,警情判定、警情預測、預警地圖等五個主要功能模組,後者實現了耕地與基本農田信息的及時查詢與定時發布。兩個系統實現了縣域尺度業務化運行。3. 研製《耕地變化效應評估和保護預警導則》和 《基本農田識別與劃定技術導則》2項。前者規定了耕地變化效應評估和保護預警的指標體系、程式、技術方法、成果驗收、更新及套用。後者規範了基本農田識別與劃定的技術工作方法和手段,適用於基本農田劃定和對已劃定的基本農田更新評價;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優質耕地識別與劃定技術導則》,已納入地方標準編製程序。4. 提出耕地保護創新機制,向國家提供3份諮詢報告,被“中辦”和“國辦”採用。5. 出版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32篇,其中SCI 檢索3篇,EI檢索10篇。6. 培養青年科技骨幹16人,博士6名,碩士7 名,培養地方業務骨幹多名。課題形成的重大關鍵技術、導則、資料庫、套用服務系統和相關政策已在北京、甘肅、四川、遼寧、山東等典型示範區耕地監測、土地綜合整治、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耕地保護制度創新等工作中得到套用和驗證,促進了行業科技進步,提升了地方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