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罪,讀音是nài zuì,漢語詞語,指的是古代剃去鬢須的刑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耐罪
- 讀音:nài zuì
- 釋義:古代剃去鬢須的刑罰
- 出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耐罪,讀音是nài zuì,漢語詞語,指的是古代剃去鬢須的刑罰。
耐罪,讀音是nài zuì,漢語詞語,指的是古代剃去鬢須的刑罰。...... 耐罪編輯 鎖定 耐罪,讀音是nài zuì,漢語詞語,指的是古代剃去鬢須的刑罰。...
晉時徒刑稱做“髡刑”﹐亦名“耐罪”﹐《唐六典》注﹐晉“髡刑有四﹐一曰髡鉗五歲﹐笞二百﹔二曰四歲刑﹔三曰三歲刑﹔四曰二歲刑”。...
應該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應經合義的,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贖罪二千八百,並為三千,全部刪除其餘令,與禮相應,來改變萬人的視聽,以致得到刑措不用之美譽,傳...
乃者徙泰 后土於南郊、北郊,朕親飭躬,郊祀上帝,皇天報應,神光並見,三輔長無共張繇役之勞。赦奉郊縣長安、長陵及中都官耐罪徒,減天下賦錢算四十。(《漢書...
今律令,犯罪應死刑者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贖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溢於《甫刑》者千九百八十九,其四百一十大辟,千五百七耐罪,七十九贖罪。《春秋...
戰國秦對少數民族首領的稱謂,又稱“臣邦真戎君長”。真,謂純粹少數民族血統。《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真臣邦君公有罪,致耐罪以上,令贖。” ...
罪徒是漢語辭彙,拼音是zuì tú,解釋為服刑的囚犯。...... 《漢書·成帝紀》:“ 三輔 長無共張繇役之勞,赦奉郊縣 長安 、 長陵 及中都官耐罪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