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院村坐落在即墨老縣衙南立法街與中山街交接十字路口東南角處,曾稱東南隅、城裡一村。1956年與後庵村共同成立新勝社,1958年成立考院生產大隊。1960年與後庵村分開,分別建立考院生產大隊、後庵生產大隊。1984年變更為考院村民委員會,考院村名沿用至今。現隸屬即墨經濟開發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考院村
- 地理位置:即墨老縣衙南立法街與中山街交接十字路口東南角處
- 面積:22.55公頃
- 人口:1418人
經濟發展,政區人口,社會福利,社會事業,
經濟發展
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約100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150公斤,總產6?9萬公斤。從1988年開始由於國家徵用、居民建房及村企、村路占地等原因,第一產業萎縮,現無耕地。
1964年建起全村第一個集體企業——考院窯廠,總投資600元,有職工10人,年產值0.9萬元,利稅300元。1993年建立第一個三資企業——青島寶儀日用品有限公司,投資200萬元,1995年因多種原因停產。1997年建起全村第一個私營企業——青島紅妮製衣有限公司,坐落於經濟開發區。公司自1997年8月成立至今,已擁有職工500餘人,註冊資金600萬元,固定資產1500萬元,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公司全套引進德國、日本等具有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內衣生產線設備502(台)套,是一家集設計、開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針織品專業生產廠家,開發生產的主導產品有棉毛、提花、三層保暖、遠紅外保健的睡衣、T恤休閒等六大系列,一百多個品種,年產量達160萬套。2001年9月,公司率先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2年“紅妮”商標先後被評為“青島市著名商標”、“山東省著名商標”,並被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評為“中國公認名牌”稱號。到2003年全村共有私營企業10個,職工600人,年產值6800萬元,利稅270萬元。建築業及其他行業,職工300人,年實現產值3900萬元,實現利稅180萬元。
1963年建起第一個磨坊和一些其他小手工業及服務業。1982年投入2萬元建起考院商店。2002年全村從事第三產業人數達260人,主要集中在商業、餐飲、建築、運輸等行業,總收入3000萬元。其中個體經商的村民為120戶,主要有餐飲、商業、服務等行業,每戶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
2003年全村一、二、三產業生產總值14980萬元,固定資產總投入2100萬元。
政區人口
考院村位於開發區西部,距市政府駐地3公里,東與東關村相連,北至中山街,西至立法街,南與南關村相連。村域總面積22.55公頃,其中工業用地4公頃,商業用地1公頃,居民用地7公頃,全村共有居民431戶,總人口1418人。全村姓氏有張、王、李等79個,其中李姓最多,均為漢族。
社會福利
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從1990年以來,出資100萬元,為村民繳納三提五統費。從1988年開始至今為考入大學的學生髮放獎學金每人800-1000元。自2001年開始為農業戶口村民每年發放一次福利(米、面),2002年每年增加到2次,並增加花生油1桶。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方面,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考院村民眾文化教育落後,絕大部分適齡兒童不能入學,青壯年文盲占青壯年人數的50%。1956年,投資1萬元建立考院國小,有教室24間,能容納10個教學班,學生200人,1986年合併於市實驗一小。1976年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至2001年為止,全村共有60人考入大、中專院校。村辦企業的技術、管理人員中,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15人,初級專業技術職稱的20人。
考院村有圖書室1個,藏書1000冊,訂有25種報刊雜誌。有村民活動室1個,村民自發舉行聯歡活動。2000年,投資2萬元成立了村舞龍隊,隊員40名,在重大節日期間進行演出,參加上級調演及慶典活動。
醫療衛生方面,1949年之前,有民間醫生3名。建國後,政府開始免費為村民預防接種各種疫苗。1969年村建甲級衛生室1個,有醫護人員2名。2001年該村被評為“市區衛生達標模範村莊”。
人民生活方面,1949年建國前,村民人均年收入50元,年人均糧食50公斤。新中國成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全村年人均糧食100公斤,人均年收入70元。1978年,年人均糧食15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120元。2003年人均純收入5260元。1964年,全村第一次通電。1987年全村第一座樓房建成。全村第一個萬元戶是張孝紅。2003年末,全村有電話365部,電視機400台,機動車輛150輛,其中個人擁有147輛。
村莊建設方面,1949年,房屋多以土、磚加黃泥建成,人均住房面積5平方米,村內街道不整。1976年開始進行村莊建設規劃。1978年劃出土地10畝統一規劃建設新村。1980年以後,人均住房面積10平方米。到2001年人均17平方米。至2002年,共投入180萬元改造村莊街道20條,共硬化整修3?6萬平方米,新增污水管道4000米。1982年以來出資28萬元,民眾自籌6萬元,鋪設自來水管道,使全村441戶民眾用上自來水。全村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