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肖圖古城遺址,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香加鄉考肖圖村東南約2千米處河東岸,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屬於唐代時期遺址。
考肖圖古城遺址主體結構為一座高大的土墩,內部是用土坯和夯土砌築,平面結構為十字形。土墩周圍分布有成排的方形房址,最外圍修築有長方形圍牆,大小與古城相當。通過對考肖圖古城遺址的選址、主體建築的形制結構、配套設施的規模與布局、出土器物所顯示的使用功能和宗教內涵的分析,可能是一座吐蕃時期以佛塔為中心的寺院建築。考肖圖古城遺址的發掘,是對以往吐蕃時期遺存的重要補充,在認識青海地區的宗教生活狀況方面,以及柴達木盆地周緣地區在西藏佛教發展進程方面,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2019年10月7日,考肖圖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96年6~10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考肖圖古城遺址進行發掘,揭露了一批重要遺蹟現象,出土了一批遺物。
遺址特點
綜述
考肖圖古城遺址,西距青藏公路約6千米,地勢平坦開闊,周圍群山環繞。遺址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達1.5~2米,主要遺蹟包括大小2座圍牆、1座塔形基址、1座覆斗形祭台和密集分布的房屋基址。大圍牆平面呈長方形,西北—東南走向,東西長約176米,南北寬約134米,東牆似開有一門,西牆保存較好。牆基寬約5米,高2.5米。圍牆內東南部區域已被發掘,塔形基址位於東南角,發掘前為一饅頭狀土墩,表面有較厚的覆土,內部為土坯壘砌的塔形建築機構。
主要建築
考肖圖古城遺址塔基平面呈十字形,在方形主體建築的四個側面各凸出一個馬面形結構,邊長30米,高7.8米。塔基用礫石鋪就,塔身四面由內外兩重土坯圍牆築成,中間形成廊道。塔身肩部以上部分向上收分,頂部以上殘缺。塔體地面以下部分尚未完全揭露。
塔形基址的周圍分布有較多建築基址,平面呈方形,圍繞塔址分布,排列較為整齊。外圍牆外東南側有較小的一座方形附屬小圍牆,方向與大圍牆一致,東西長約160米,南北寬約110米,門向不明。其內東南角有2處土堆,功能、結構尚不明了。
遺址年代
根據出土物特徵,考肖圖古城遺址的年代定為吐蕃時期。
性質和功能
考肖圖遺址塔基周邊有兩重長方形圍牆,內牆內側修建有成排的方形建築,形成小型的寺院,可供僧侶居住和進行法事活動。外側城牆規模較大,儼然一座小城,但其內部布局和功能區分尚不太明確。塔形基址經發掘後,復原出平面呈四出十字形的塔形結構,與中亞和新疆地區早期覆缽式佛塔形制接近,應該是直接受到了印度東北部或孟加拉地區的影響。
塔基出土馬頭骨。在古代藏族巫術中,將寫有魔咒的人或獸的頭蓋骨掩埋或者安置,是降服厲鬼的方法。頭蓋骨和咒語的種類、頭蓋骨掩埋場地的選擇要根據所降服厲鬼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不同的厲鬼需要掩埋不同動物的頭蓋骨。吐蕃時期的佛塔本身就賦予了鎮鬼除魔的功能。基址中還出土一些木簡牘,內容也為鎮伏魔怪的內容。這類符咒類遺物的掩埋對於考肖圖古城遺址所具有的佛塔功能的認定是一個重要的佐證。
塔基周邊房址內出土不少擦擦。擦擦常常被佛教信徒供奉在佛教場所。考肖圖古城遺址內出土的擦擦,首次將其年代提早到8~9世紀,代表著最早出現的擦擦類型,同時佐證了遺址所具有的佛寺功能。
從考肖圖遺址的選址、主體建築的形制結構、配套設施的規模與布局、出土器物所顯示的使用功能和宗教內涵來看,很有可能是一座吐蕃時期以佛塔為中心的寺院建築。這一遺址可能修建於吐蕃在全境大建佛寺的赤松德贊或熱巴巾時期,佛塔造型模仿了衛藏地區吐蕃佛塔,間接地接受了東印度或孟加拉地區同時期金剛乘寺院影響,這與吐蕃佛教的輸入路線是相互吻合的。
文物遺存
綜述
考肖圖古城遺址塔基北側出土有馬頭骨、古藏文木簡牘、白色卵石和羊肋骨,兩塊繪有圖案的羊肩胛骨,一枚開元通寶錢幣。塔基周圍分布有較多建築基址,出土了一批陶器、銅器、漆器、骨器、石器、鐵器等。出土器物中有大量陶片,少數能夠復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少見泥質紅陶,器形有罐、瓮、缽、杯等,多小平底器,陶器以素麵為主,紋飾有折線紋、弦紋、葉脈紋、水波紋、纏枝紋等。銅器有鈴、牌、鎏金蓮花紋飾物等。還發現殘損漆甲一副,由10餘種不同規格的漆甲片綴合而成。在圍牆內還發現有石碑、石獅、石柱礎等。
馬頭骨
考肖圖古城遺址塔基北側凸出的馬面形結構中,出土三件有墨書圖案的馬頭骨,其中兩件上面帶有寫滿古藏文的同心圓圖案,中心畫一帶枷鎖人物;另一件上面僅見文字,不見人形圖案。
擦擦
考肖圖古城遺址塔基周邊房址內出土不少擦擦,至少有5種類型,均以黃色泥土製成,除一種覆缽式塔為脫模製作外,其餘都是在圓形泥片上按印製成,周邊有按印時擠壓翻起的泥沿,背面平整。覆缽式圓雕塔擦擦,基座為圓台形,塔頂為覆缽狀,塔身外側有三層台階,最下層台階似突起一周小塔,覆缽之上為塔剎座,塔剎部分殘缺。殘高10厘米、底徑6厘米。另外四件擦擦都是圓形或橢圓形,分別刻畫的是坐佛、觀音像和佛塔。坐佛像有兩件,其中一件高8厘米、寬5厘米。坐佛臉形和身材都較清瘦修長,高肉髻,著袒右袈裟,似有頂飾和臂釧,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仰蓮台座上。頭周有橢圓形頭光,身後有背光,兩側飾雙獸。另一件形制和圖像基本相同。觀音像擦擦直徑6厘米,臉形較瘦,束高髻,體態修長,上身袒裸,右臂屈置右膝上,手指隨意彎曲,左手按在蓮台邊,左臂支撐身體;下著貼體長裙,雙腿作遊戲坐,右腿屈起,左腿屈盤右腿前,有橢圓形頭光,仰蓮台座,右側飾小塔和數行經咒。佛塔像擦擦直徑為2.5厘米,淺浮雕的小塔居中,塔剎粗矮,塔頂呈球狀,塔座為束腰的須彌座,上下有疊澀。小塔兩側布滿梵文經咒。還有兩個擦擦沒有圖像,僅按印有梵文佛教經咒,直徑為2.5厘米。
石獅和石碑
考肖圖古城遺址出土一對石獅和一通石碑,原立於圍牆內。1950年,石獅被搬走。20世紀90年代,被移存於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保存狀況基本完好。兩尊石獅大小不一,應有雌雄之別,大者高83厘米,小者高76厘米。均以花崗岩雕造,呈蹲踞狀,鬣毛捲曲,從頭頂披於肩部,口部緊閉,胸部凸出,背部中央和前面胸部有一條縱貫上下的脊線和胸線,尾巴由一側通過腹部,並從另一側後腿上方反卷上來,前腿直立肩胛部可見一星狀印記,下頜鐫刻鬍鬚。與石獅同出的有石碑一通,截面為方形,20厘米見方,素麵,殘高240厘米,不見有石刻銘文。
研究價值
考肖圖古城遺址的發掘,是對以往吐蕃時期遺存的重要補充,在認識青海地區的宗教生活狀況方面,以及柴達木盆地周緣地區在西藏佛教發展進程方面,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考肖圖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香加鄉
交通信息
自駕:自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考肖圖古城遺址,路程約71千米,用時約1小時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