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敢死隊

實際已經畢業,卻還遊走在高校的邊緣,他們被稱為“校漂族”,考研,是“校漂族”們的首要之選,為了考研,在學校“蹭課”,稱為校園新景:“考研敢死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考研敢死隊
  • 對應:高校的邊緣
  • 別名:校漂族
  • 屬性:為了考研
簡介,範圍之廣,評論,

簡介

考研敢死隊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早已大學畢業,卻依然留戀在學校周圍,他們不是學生,仍然過著和在校生一樣的生活——在食堂吃飯,在圖書館看書,在教室聽課,去學校操場踢球。不過,他們沒有學生證,不能享受每年4次半價火車票的優惠,他們多為幾個同學結伴而居,遊走在高校的邊緣,被稱為“校漂族”,“校漂”實為“考研敢死隊”。

範圍之廣

以大學周邊為聚集地
清華西門以北,鱗次櫛比地矗立著幾十棟小樓,這些最初的平房,已經從兩層加蓋到了第五層。每間不到10平米的空間,僅能放下一張床和一張桌子,每天,很多學生模樣的年輕人出入於這片區域。他們或是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或是準備考研或找工作。以每棟樓20個房間計算,這裡居住著至少500個這樣的“學生”。
以民族大學為中心,往北到北理工、人民大學,往西到北京外國語學院,往南到北京舞蹈學院,這一圈子內的小區,也成為剛畢業學生的聚集地帶。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被隔成10來個小間,總共能租到上萬元。雖然房租並不便宜,但臨近大學的地理位置,使得這樣的房子成為稀缺資源。畢業1-3年的學生是在這裡租住的主要人群。他們每天步行或坐公交到附近的大學聽課,吃學校的食堂,去圖書館,上自習。學校熟悉的環境,帶給他們的不僅是低成本的生活,還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校漂並不局限於北京
“校漂族”的生活重心在學校,利用學校資源而生存。為避開就業高峰、增加就業砝碼而考研、考公務員,去學校聽課、複習比較方便;等待簽證、漂洋鍍金;求職不滿意或遇到困難、回校再謀出路;感覺社會複雜,不願離開學校;想留在城市繼續找工作,選擇在學校周邊租房,去食堂吃飯;種種原因促成了“校漂”群體的形成,並越來越壯大。
“校漂”是“北漂”中的一個群體,但根據媒體報導,校漂並不局限於北京,廣州、哈爾濱等各個城市的高校周圍,都聚集著這樣的漂一族。根據一項針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地的10所重點和普通高校110個畢業班所作的調查統計,重點高校的“校漂族”約佔畢業生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約占10%。有專家推測,在北京、廣州、鄭州等地的高校周圍,“校漂族”已達數十萬人。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分析,“校漂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兩方面,一是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找到的工資薪資待遇低,就不得不做校漂或做蟻族,畢竟留在大城市,相對而言還有更多的機會;二是在當今這樣一個學歷社會,不少用人單位對學歷的要求,也使考研熱一直持續,於是出現在學校漂一、兩年考研的群體。

評論

“校漂”實為“考研敢死隊”
考研,是“校漂族”們的首要之選。本科畢業後找工作屢屢受挫的楊光與幾位“同道者”一起在黑大旁邊的學府路租了套民房,義無反顧地加入“校漂族”行列,“誓將考研進行到底”。
早晨6點起床,然後到教室或學校圖書館裡自習,中午在學校食堂吃飯,下午和晚上繼續在學校就餐、自學,深夜才回到校園附近租來的民房裡休息……現在,楊光的生活和上大學時幾乎沒什麼兩樣。除了自學,楊光還經常在學校里“蹭課”,像在校生一樣去教室搶占座位、參與課堂討論、與老師交流,他笑著說:“有人說我們是‘大五生’、‘回鍋班’,從表面上看,我跟那些學弟學妹們沒什麼兩樣。”楊光表示,他每天都在學校圖書館上自習,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直接向以前的老師請教,也可以從學校獲取最新的考研信息。
“我現在還是每天早上準時7點起床去食堂吃早餐,然後去教室蹭課,已經很規律了。每天走在熟悉的校園裡就覺得舒服,有一種安全感。”李想是黑龍江大學09 屆畢業生,畢業一年了卻不願意離開學校,在學校附近和朋友租了間小屋複習考研,今年考研成績並不理想,但她還是決定做“校漂”。
留守,只為校園愛情
在校漂族中,愛情是個出現頻率很高的熱詞。美好的校園愛情成為很多人留守的動力和原因。每天早7點50分,曉慶就要從城東新居出發,在8點30分之前趕到位於華山路的哈爾濱電視台上班。她對自己現在的工作很滿意,在哈爾濱電視台工作,雖然工資不高,但很鍛鍊人。
曉慶2009年畢業於東北農業大學,“我挺喜歡校園的環境和氛圍的,平時買東西也方便,所以畢業後就選擇了鄰近學校的居民區租住。”說起留守在哈爾濱做 “校漂”,曉慶坦率地表示:“為了我男朋友,我們是一個學校的,他比我低兩屆,還沒畢業,我不想因為兩地分居影響感情,索性留下來陪著他,就在哈爾濱找了份工作。”曉慶表示,她每天下班後,男友都會在公車站接她,兩個人還是跟上學的時候一樣,在學校食堂吃完晚飯,再到校園裡散步聊天。“其實我們跟大學生情侶沒有什麼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