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技工

考古技工

考古技工,一般是指那些沒有被納入到各級各類文物考古單位和高校考古院系正式研究編制之中,但具備基本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繪圖、資料整理和文物修復等考古專業技能知識,並在一定的時間內以此為職業的考古從業編外人員。

考古技工泛指對古代遺蹟進行調查、勘探、發掘、測繪、記錄、整理,對文物進行保護修復以及對古建築進行修繕的從業編外人員的統稱。狹義上專指對古代遺蹟進行調查、勘探、發掘、測繪、記錄、整理的從業編外人員。

考古技工隊伍隨著考古學的產生、發展、完善而逐漸壯大,但由於缺乏相關的職業標準和培養機制不健全,中國的考古技工雖屬於技術工,但沒有學術地位,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經濟地位。是典型的"三無"人員。《中國職業大典》里有1838種職業,卻沒有考古技工的"名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考古技工
  • 定義:考古從業編外人員
基本簡介
從考古學自身的發展歷史來看,考古技工的出現應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考古學家在兩河流域、埃及、愛琴海地區、中南美洲等地的大規模考古發掘有關。這些考古發掘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本國招募工人長途跋涉費用太高,也非常不便,因此只能依靠僱傭當地居民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為了交流和管理的方便,早期考古學家將當地工作能力和學習能力強的工人提拔為“工頭”,並教給這些“工頭”一定的專業考古知識,讓這些“工頭”來培訓和管理其他的“人夫”,當然這些“工頭”獲得的工資就相應的高一些。舉例來說,英國考古學家皮特里(W.M. Flinders Petrie)自1881年至20世紀20年代在埃及的一系列發掘工作,便是培養一些埃及當地“優秀的工人”,讓他們來管理和訓練下面的民工,有一個“優秀的工人”家族的後代還保留著當年皮特里使用過的木杖,並以此為豪。還有英國考古學家吳理(Sir Charles Leonard Woolley另譯作伍雷)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烏爾遺址的發掘工作中,將180名當地工人分配給三個經過訓練而且可靠的阿拉伯工頭支配,工頭的任務是教會其他工人工作,掌控發掘過程,幫助解決爭端。這些“優秀的工人”或“工頭”便是技工的前身,只是當時他們還不能將考古作為一個終生的職業而已。
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情況,上世紀初,近代考古學傳入我國。到20年代初安特生在中國北方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考古發掘都僱傭的是中國工人。自此以後,民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像安陽殷墟、山東日照兩城鎮、北京周口店等工地都有技工參與其中。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安陽工地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技工,是考古領域的傑出人才。除了史語所外,中國地質調查所在周口店的發掘工地上也僱傭了一些技工,而且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們之中還出了一位烈士。
考古工地使用技工的傳統一直延續到1949年以後,特別是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為了緩解大規模建設所帶來的考古工作壓力,全國各地開展了多次“亦工亦農”的考古培訓班,如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辦的“白石水庫考古培訓班”,在實踐的鍛鍊當中產生了一批訓練有素的考古技工,他們為近40年的中國田野考古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一部分70年代培養的技工仍工作在考古發掘第一線。
工作範圍
考古技工主要從事遺蹟的調查、勘探、發掘、測繪、記錄、整理,文物的保護修復以及古建築的修繕等。
入行途徑
長期以來,我國考古技工人員的基本結構是以農村青壯年為主,以及少量的城鎮無業人員。考古技工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渠道加入考古行列:一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培訓;二是在田野發掘的工地上,從協作的民工當中挑選;三是考古人員的推介。二十世紀70年代中期,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在陝西扶風周原遺址發掘中,培養了108名技工,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辦的“白石水庫考古培訓班”。但這樣的專業培訓教育體制,沒有得到廣泛推廣,技工的入行途徑依舊以後兩者為主。
2007年12月14日《中國文物報》文章2007年12月14日《中國文物報》文章
行業現狀
幾乎每個考古工地都存在這么一些人,他們不是考古專業出身,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沒有獲得正式的職位,只是按工時和工作量得到報酬,他們具備豐富的考古發掘、資料整理、文物修復經驗,但沒有獲得職稱和編制,他們為中國的考古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卻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可以說是被遺忘的一群人,他們就是考古技工。
《中國職業大典》里有1838種職業,卻沒有考古技工的"名分"。每年的新入行者,學成後能有三分之一留下已很難得。對此,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修復培訓中心主任、研究員詹長法曾無數次慨嘆。
隨著新時期各大學考古專業實習學生的增多、勞動法製法規的健全、七八十年代所培養的技工老齡化以及當下技工的待遇和生活質量偏低、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等諸方面原因,致使技工的總體數量正在減少,這或許也是歷史的必然。
進入本世紀以來,國家文物局不斷完善從業人員資格管理制度,積極開展分門別類的資質認證,包括考古領隊、文物鑑定、文物修復、文物經營、文物拍賣、安全保衛等,大大提高了文博系統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然而,奮戰在考古發掘第一線的考古技工的教育培訓,卻相對滯後得多,相應的準入資格和技術等級管理等資質認證,還沒有明文規定,各地在運作過程中基本無章可循。而隨著我國基建規模逐年的擴大,文物考古事業的任務更加繁重,投入的人力、物力不斷增加,技工用人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已逐漸暴露出來。尤其是近十年來,在與三峽、南水北調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相關的考古發掘中,技工用人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就更加凸顯。
2014年,國家文物局在國家職業大典頒布的基礎上,完善考古技工、文物修復師和文物建築修繕技工的職業設立,並研究制定相關職業標準。
考古技工修復現場考古技工修復現場
入行準則
1、除了專業技能,考古技工不僅要具有相當的歷史、繪畫、文字功底,還要掌握—定的化學、物理、美學、材料材質知識。
2、考古技工不僅需要掌握深厚的歷史知識、考古方法和技能,而且需要參悟多門學科的專業知識來梳理、審定、編排發掘所獲資料,同時也需要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與操守、並具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
3、文物也有生命,是不可再生資源,這就需要考古技工在工作中一定慎之又慎,否則一段歷史也許就此消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