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穿越迷霧:夏商周斷代工程破譯之謎》是“考古中國”系列之一,主要講述了:國務委員宋健出訪,一份亞述學成果報告,觸動了他的心弦。面對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和司馬遷留下的千古學術懸案,中同學術界將以怎樣的心態和行動直面歷史的遺產?經過社會各界充分的醞釀,舉世矚目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拉開了序幕……
基本介紹
- 書名:考古中國•穿越迷霧:夏商周斷代工程破譯之謎
- 作者:岳南
- ISBN:9787547022078
- 類別:簡體中文
- 頁數:219頁
- 定價:27.80
-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1日
- 開本:16
- 品牌: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考古中國·穿越迷霧:夏商周斷代工程破譯之謎》用紀實文學的手法,敘述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發現、發掘以及學者們對出土竹書研究考釋破譯的全過程,對所涉及的著名歷史人物的人生軌跡,作了不同程度的描繪,展現了中國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嗟嘆不已。
作者簡介
岳南,1962年生,山東諸城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考古文學協會副會長。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研究中國自由知識分子與重大考古事件,有《陳寅恪與傅斯年》、《南渡北歸》三部曲等作品問世,同時創作出版有《風雪定陵》(合著)、《復活的軍團》、《天賜王國》等考古文學系列作品十餘部。其中數部作品被譯為日、韓、英、法、德、意等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銷量達兩百餘萬冊。現為台灣新竹清華大學駐校作家。
圖書目錄
序章千年夢尋
第一章直面歷史的遺產
緣起
交相輝映的世界文明
往事越千年
第二章在新世紀的光照里
疑古、信古、釋古
殷墟的發掘
鄭州商城的發現
第三章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
曙光初露
兩座都城的世紀大碰撞
第一個懸案的了結
第四章夏代紀年的推算
放射性碳素的革命
AMS測年技術的套用
科學無情與有情
第五章商代早期文明
夏商界標的論爭
無聲的結局
洹北商城的重大發現
第六章商代後期諸王的年代
帝國的榮光
殷墟甲骨的測年
甲骨卜辭透露的隱密
盤庚遷殷與列王的年代
第七章周革殷命的歷史轉折
牧野鷹揚唱大風
灃西的考古發現
琉璃河燕國墓地的斷代
第八章天時、地利、人和
尋找早期的晉國都邑
武王征商簋的面世
牧野之戰的奇異天相
第九章西周王朝的興衰
晉侯墓地的分期與年代測定
銅銹掩蓋下的歷史隱喻
揭秘正在繼續
“天再旦”
第十章當驚世界殊
學界大檢閱
科學進程的里程碑
尾聲
第一章直面歷史的遺產
緣起
交相輝映的世界文明
往事越千年
第二章在新世紀的光照里
疑古、信古、釋古
殷墟的發掘
鄭州商城的發現
第三章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
曙光初露
兩座都城的世紀大碰撞
第一個懸案的了結
第四章夏代紀年的推算
放射性碳素的革命
AMS測年技術的套用
科學無情與有情
第五章商代早期文明
夏商界標的論爭
無聲的結局
洹北商城的重大發現
第六章商代後期諸王的年代
帝國的榮光
殷墟甲骨的測年
甲骨卜辭透露的隱密
盤庚遷殷與列王的年代
第七章周革殷命的歷史轉折
牧野鷹揚唱大風
灃西的考古發現
琉璃河燕國墓地的斷代
第八章天時、地利、人和
尋找早期的晉國都邑
武王征商簋的面世
牧野之戰的奇異天相
第九章西周王朝的興衰
晉侯墓地的分期與年代測定
銅銹掩蓋下的歷史隱喻
揭秘正在繼續
“天再旦”
第十章當驚世界殊
學界大檢閱
科學進程的里程碑
尾聲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1962年,在美國費城的一個會議上,美國作家協會主席賽珍珠(PearsBuCk,1892—1973),針對西方反對和封鎖處於經濟困難時期中國的行為,發表了一篇演講。她說道:“各位,我知道中國。我在中國住過很多年,有很多朋友,我在南京教過書。我還記得我那些非常優秀的學生們,他們是在如何地奮鬥、努力學習和掌握現代知識。……時常有人問,為什麼這么高比例的中國人是卓越的人呢?是絕對卓越的人民呢?這是因為他們的歷史很久,今年是黃帝紀元4660年。在4600多年中,中國一代一代地經歷過苦難、貧困、死亡,只有最強的人、最聰明的人才能留存下來,弱者都死光了。……我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很信的,現在留下的中國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傑出的、偉大的,值得尊敬的人。”
在演講的第三段,賽珍珠說:“中國人是人類歷史上傑出的一個民族,現在他們拚命地搞現代化建設,搞工業化建設。你們可以相信,他們會以閃電般的速度完成他們的工業化建設。……我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是錯誤的,幾年前,美國把通向中國的大門關閉了,應該儘早地開放,要和他們交流、對話,可以提建議、提批評,但不能這樣絕交。我相信,這件事必須在最近完成,否則是對一個偉大民族的污辱。”④
賽珍珠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出生4個月,就被滿懷“拯救世界”宗教熱情的父母親帶到了中國。她一生中的前40年基本上是在中國度過的,曾一度做過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外文教授,並與師生及附近郊區的農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38年,也就是賽珍珠回國定居的第三年,因出版的長篇小說《大地》“對中國農民生活史詩般的描述,其描述真切而取材豐富,以及她在傳記方面的傑作……使人類的同情心越過遙遠的種族距離,並對人類的理想典型做了偉大而高貴的藝術上的表現”(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評語)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事隔幾十年,賽珍珠在費城的這段演講還讓許多人記住並為之感動。她所說的黃帝紀元,是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為了表示與清王朝劃清界線,根據東京歷史學家的推算,倡導改用由中華始祖黃帝開始的紀年(公元前2698年),這個紀年在孫中山當選大總統後,曾一度流行開來。在中國生活工作的賽珍珠記住了孫中山選定的這個紀元,並以這個年代為起始,論述了中國四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可以看出,歷史年代的勘定,對整個社會和世界人類的精神意志都產生潛在的、多方面的重大影響。當賽珍珠這篇講話過去的第十個年頭,美國總統尼克森就跨過遼闊的海洋,走進中南海豐澤園毛澤東那間普通的書房。隨著兩位巨人的大手握在一起,冰凍了20多年的中美關係的大門由此開啟,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當尼克森於1985年9月最後一次來中國訪問時,曾說過這樣一段深情的話:“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參觀中國的過去,也有機會看到中國的現在,而且意識到未來中國的潛在力量。中國是一個神秘的地方,來一百次也不能對它進行全面了解。”
中國及整個東方世界的神秘,不但一個外國人無法全面了解,即使祖輩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也難以全面了解和詮釋。
當年孫中山倡導起用的黃帝紀元,由於政治界、知識界在中國歷史紀年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各路門派的有識之士與無知之輩在相互吵嚷攻擊了一陣子之後,最終把這個黃帝紀年搞成“沒有”,方才罷休。
事實上,中國古代紀年,在廟堂和坊間就爭論了2000多年,尤其是中國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榮的重要轉折時期的夏、商、周三代年代學的勘定,更是爭論不休,難有定論。當年孔子作《春秋》時,就曾戰戰兢兢地認為沒有把握,並產生了“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的感慨。而更早的夏代和商代,在後世子孫的心中已經很遙遠了,遙遠得如同朦朧的夜空中隱去的星際,只留下了一片迷惘與混沌。面對這一獨特的歷史場境,後世有不少極端的疑古派學者,在“不能全面了解”的同時,乾脆放言:中國歷史上的三皇五帝、夏、商、西周三代根本不是可信的歷史,而只是一種傳說或神話,“有的只是一點口頭上傳下來的史影罷了”。
疑古派們之所以悍然對中國古代歷史史實大膽懷疑和全盤否定,自有歷史紀錄的缺憾所在。儘管在獨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歷幾千年滄桑巨變而未曾中斷的唯有中華文明,但在傳世文獻上,中國最早的確切紀年,只有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追溯到的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再往前,便模糊一片,難辨分明。可以想像的是,偉大的史學之父司馬遷為編纂千秋《史記》,在考證自黃帝到夏、商、西周三代的具體歷史年代時,一定是竭盡心力,百般窮究,反覆推研,設法求本溯源,追之史實。但由於條件所囿,最終未能將中國遠古文明的鏈條清晰而確鑿地連線起來。這讓後人在對太史公求真務實的精神產生敬仰的同時,也摻雜著難言的遺憾——這是司馬遷的不幸,也是中國遠古文明史的不幸。
這雙重的不幸,在歷史長河的流動中,逐漸鬱結為一枚情感的化石,在華夏子孫心中膨脹,它壓迫人們的血肉,牽動民族的神經。繼司馬遷之後的2000多年來,對於中國文明歷史的探索,成為歷代學者和仁人志士所追尋的科學理想和偉大志向。每逢盛世,廟堂民間,就有人站出來為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做出努力和貢獻,其中不少鴻學碩儒為此耗盡了一生的精力和心血。無數歷史學家、自然科學家如班固、劉歆、皇甫謐、僧一行、邵雍、金履祥、顧炎武、閻若璩、梁啓超、章鴻釗、劉朝陽、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張鈺哲等代代賢哲,從古代流傳下來和不斷發現的文獻、甲骨文、金文、天文記錄等透出或明或暗的蛛絲馬跡,對東周之前的史實作了無數次論證與推斷,但由於歷史本身的紛繁雜亂以及研究條件所限,總是難以如願。也就是說,司馬遷當年所推定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歷史紀年依然是迷霧重重,難以廓清。中國五千年文明的鏈條,特別是自黃帝以來至夏、商、西周三代的確切紀年,便成為最撩人心弦、催人遐想的千古學術懸案。
1996年5月啟動的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向流傳千年的學術難題發起衝擊,經過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科技測年學等不同學科門類的200餘名國內一流專家、學者近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解決了一批歷史紀年中長期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廓清了遺留千古的學術迷霧,填補了中國古代紀年中最令人迷惘的一段空白。這是建國以來中國古代文明史領域最為重大的研究成果,這項成果在彌補了中國古代文明史研究領域一個巨大缺憾的同時,也使2000多年來歷代鴻學碩儒對三代紀年探尋的理想和求索的火種得以延續,為中華文化傳香火於天下。
——關於夏商周斷代解密的故事由此開始。
插圖:
1962年,在美國費城的一個會議上,美國作家協會主席賽珍珠(PearsBuCk,1892—1973),針對西方反對和封鎖處於經濟困難時期中國的行為,發表了一篇演講。她說道:“各位,我知道中國。我在中國住過很多年,有很多朋友,我在南京教過書。我還記得我那些非常優秀的學生們,他們是在如何地奮鬥、努力學習和掌握現代知識。……時常有人問,為什麼這么高比例的中國人是卓越的人呢?是絕對卓越的人民呢?這是因為他們的歷史很久,今年是黃帝紀元4660年。在4600多年中,中國一代一代地經歷過苦難、貧困、死亡,只有最強的人、最聰明的人才能留存下來,弱者都死光了。……我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很信的,現在留下的中國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傑出的、偉大的,值得尊敬的人。”
在演講的第三段,賽珍珠說:“中國人是人類歷史上傑出的一個民族,現在他們拚命地搞現代化建設,搞工業化建設。你們可以相信,他們會以閃電般的速度完成他們的工業化建設。……我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是錯誤的,幾年前,美國把通向中國的大門關閉了,應該儘早地開放,要和他們交流、對話,可以提建議、提批評,但不能這樣絕交。我相信,這件事必須在最近完成,否則是對一個偉大民族的污辱。”④
賽珍珠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出生4個月,就被滿懷“拯救世界”宗教熱情的父母親帶到了中國。她一生中的前40年基本上是在中國度過的,曾一度做過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外文教授,並與師生及附近郊區的農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38年,也就是賽珍珠回國定居的第三年,因出版的長篇小說《大地》“對中國農民生活史詩般的描述,其描述真切而取材豐富,以及她在傳記方面的傑作……使人類的同情心越過遙遠的種族距離,並對人類的理想典型做了偉大而高貴的藝術上的表現”(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評語)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事隔幾十年,賽珍珠在費城的這段演講還讓許多人記住並為之感動。她所說的黃帝紀元,是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為了表示與清王朝劃清界線,根據東京歷史學家的推算,倡導改用由中華始祖黃帝開始的紀年(公元前2698年),這個紀年在孫中山當選大總統後,曾一度流行開來。在中國生活工作的賽珍珠記住了孫中山選定的這個紀元,並以這個年代為起始,論述了中國四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可以看出,歷史年代的勘定,對整個社會和世界人類的精神意志都產生潛在的、多方面的重大影響。當賽珍珠這篇講話過去的第十個年頭,美國總統尼克森就跨過遼闊的海洋,走進中南海豐澤園毛澤東那間普通的書房。隨著兩位巨人的大手握在一起,冰凍了20多年的中美關係的大門由此開啟,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當尼克森於1985年9月最後一次來中國訪問時,曾說過這樣一段深情的話:“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參觀中國的過去,也有機會看到中國的現在,而且意識到未來中國的潛在力量。中國是一個神秘的地方,來一百次也不能對它進行全面了解。”
中國及整個東方世界的神秘,不但一個外國人無法全面了解,即使祖輩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也難以全面了解和詮釋。
當年孫中山倡導起用的黃帝紀元,由於政治界、知識界在中國歷史紀年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各路門派的有識之士與無知之輩在相互吵嚷攻擊了一陣子之後,最終把這個黃帝紀年搞成“沒有”,方才罷休。
事實上,中國古代紀年,在廟堂和坊間就爭論了2000多年,尤其是中國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榮的重要轉折時期的夏、商、周三代年代學的勘定,更是爭論不休,難有定論。當年孔子作《春秋》時,就曾戰戰兢兢地認為沒有把握,並產生了“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的感慨。而更早的夏代和商代,在後世子孫的心中已經很遙遠了,遙遠得如同朦朧的夜空中隱去的星際,只留下了一片迷惘與混沌。面對這一獨特的歷史場境,後世有不少極端的疑古派學者,在“不能全面了解”的同時,乾脆放言:中國歷史上的三皇五帝、夏、商、西周三代根本不是可信的歷史,而只是一種傳說或神話,“有的只是一點口頭上傳下來的史影罷了”。
疑古派們之所以悍然對中國古代歷史史實大膽懷疑和全盤否定,自有歷史紀錄的缺憾所在。儘管在獨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歷幾千年滄桑巨變而未曾中斷的唯有中華文明,但在傳世文獻上,中國最早的確切紀年,只有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追溯到的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再往前,便模糊一片,難辨分明。可以想像的是,偉大的史學之父司馬遷為編纂千秋《史記》,在考證自黃帝到夏、商、西周三代的具體歷史年代時,一定是竭盡心力,百般窮究,反覆推研,設法求本溯源,追之史實。但由於條件所囿,最終未能將中國遠古文明的鏈條清晰而確鑿地連線起來。這讓後人在對太史公求真務實的精神產生敬仰的同時,也摻雜著難言的遺憾——這是司馬遷的不幸,也是中國遠古文明史的不幸。
這雙重的不幸,在歷史長河的流動中,逐漸鬱結為一枚情感的化石,在華夏子孫心中膨脹,它壓迫人們的血肉,牽動民族的神經。繼司馬遷之後的2000多年來,對於中國文明歷史的探索,成為歷代學者和仁人志士所追尋的科學理想和偉大志向。每逢盛世,廟堂民間,就有人站出來為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做出努力和貢獻,其中不少鴻學碩儒為此耗盡了一生的精力和心血。無數歷史學家、自然科學家如班固、劉歆、皇甫謐、僧一行、邵雍、金履祥、顧炎武、閻若璩、梁啓超、章鴻釗、劉朝陽、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張鈺哲等代代賢哲,從古代流傳下來和不斷發現的文獻、甲骨文、金文、天文記錄等透出或明或暗的蛛絲馬跡,對東周之前的史實作了無數次論證與推斷,但由於歷史本身的紛繁雜亂以及研究條件所限,總是難以如願。也就是說,司馬遷當年所推定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歷史紀年依然是迷霧重重,難以廓清。中國五千年文明的鏈條,特別是自黃帝以來至夏、商、西周三代的確切紀年,便成為最撩人心弦、催人遐想的千古學術懸案。
1996年5月啟動的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向流傳千年的學術難題發起衝擊,經過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科技測年學等不同學科門類的200餘名國內一流專家、學者近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解決了一批歷史紀年中長期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廓清了遺留千古的學術迷霧,填補了中國古代紀年中最令人迷惘的一段空白。這是建國以來中國古代文明史領域最為重大的研究成果,這項成果在彌補了中國古代文明史研究領域一個巨大缺憾的同時,也使2000多年來歷代鴻學碩儒對三代紀年探尋的理想和求索的火種得以延續,為中華文化傳香火於天下。
——關於夏商周斷代解密的故事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