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今

考今

《考今》是朱謙之所著作品,出自於《朱謙之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考今 
  • 作者朱謙之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朱謙之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現代史學的第一職務,乃在怎樣理解目前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的大轉變,換言之,即是“考今”。現代史學新舊傾向所行不絕的論爭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歷史家的職務,是單純的考古呢?還是考今呢?一九三八年第八屆國際史學會會議,從所提出各種論文報告之中,已經很明白地告訴我們:“現代史學研究的趨勢,在努力使研究工作與現代問題及興趣發生密切之聯繫,即在較遠古之時代研究上亦然”,這就是說,轉型期的考古學與上古史的研究,已經方向轉換,即從史料蒐集一變而注重史實的解釋與歷史的現代性,歷史已經不是單純過去的學問,歷史已經如生命派史家克洛采(Benedetto Croce)所說“須將過去湧現於現在當中,而後才有歷史的意義了”。
十九世紀的後半期,在西洋史學界,早已發生很大的史學爭論,即一方以史學老將代表考證學派的蘭克(Ranke)理論為中心,一方以代表文化學派的蘭伯列希(Lamprecht)為中心,一八九六年在周刊雜誌《未來》中,蘭伯列希對於少年蘭克派的論爭,在方法論上說,就是考古考證派與考今派的論爭,而其結果,卻是考今派的莫大勝利,使我們知道歷史為一種理解人類文化的現在的一種實證科學。
中國七七抗戰以前的史學界,無疑均受蘭克和瑟諾博司(Seignobos)等考證學派的影響,所以竟有人主張“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科學”;竟有人主張“歷史本是一個破罐子,缺邊,掉底,折把,殘嘴”;歷史似乎只有辨別古籍古物的真偽就完了。但在七七抗戰展開以後,這種純粹考古考證的史風,似乎已經急劇地轉變。民族意識的增強,使我們對於本國文化的價值,從極端懷疑古史中解放出來,考證考古的工作一轉而從事抗戰史料的蒐集,社會經濟史料的蒐集,民族文化史料的蒐集,這種努力,使研究工作與現在問題發生密切的聯繫,不能不說是有很重大底歷史意義的。
【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朱謙之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朱謙之,字情牽,1899年出生在福州一個世代以喉醫為業的家庭。1921年肄業北京大學,1929年遊學日本,1932年回國任教於廣州中山大學,此後二十年間先後任歷史系主任、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主任、歷史學部主任,最多時身兼四職。1952年院系調整調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員。1972年,突發腦溢血在北京黯然離世,享年7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