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船戶

老龍船戶

《老龍船戶》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老龍船戶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朱公徽蔭巡撫粵東時[2],往來商旅,多告無頭冤狀。千里行人,死不見屍,數客同游,全無音信,積案累累,莫可究詰。初告,有司尚發牒行緝[3];迫投狀既多,竟置不問。公蒞任,歷稽舊案,狀中稱死者不下百餘,其千里無主,更不知凡幾。公駭異惻怛,籌思廢寢。遍訪僚屬,迄少方略。於是浩誠薰沐,致檄城隍之神[4]。已而齋寢[5],恍惚見一官僚,搢笏而入[6]。問:“何官?”答云:“城隍劉某。”“將何言?”曰:“鬢邊垂雪,天際生雲,水中漂木,壁上安門。”言已而退。既醒,隱謎不解。輾轉終宵,忽悟曰:“垂雪者,老也;生雲者,龍也;水上木為舡[7];壁上門為戶:豈非‘老龍舡戶’耶!”蓋省之東北,曰小嶺,曰藍關,源自老龍律以達南海[8],每由此入粵。公遣武弁[9],密授機謀,捉龍津駕舟者,次第擒獲五十餘名,皆不械而服。蓋此等賊以舟渡為名,賺客登舟,或投蒙藥[10],或燒悶香[11],致客沉迷不醒;而後剖腹納石,以沉水底。冤慘極矣!自昭雪後,遐邇歡騰[12],謠頌成集焉[13]。
異史氏曰:“剖腹沉石,慘冤已甚,而木雕之有司[14],絕不少關痛癢,豈特粵東之暗無天日哉[15]!公至則鬼神效靈,覆盆俱照[16],何其異哉!然公非有四目兩口,不過痌瘝之念[17],積於中者至耳。彼巍巍然,出則刀戟橫路,入則蘭麝薰心,尊優雖至,究何異於老龍舡戶哉[18]!”

注釋

[1]老龍船戶:鑄雪齋抄本和二十四卷抄本正文標題均為“老龍船戶”;惟鑄本總目作《老尤舡戶》。
[2]朱徽蔭:朱宏祚,字徽蔭,順治五年舉人,高唐(今山東省高唐縣)人。初知盱眙縣,遷兵部郎中,康熙二十六年,擢廣東巡撫,曾裁減賦稅,清理冤獄。康熙三十一年,遷閩浙總督。見光緒《山東通志》卷一七四。粵東:指令廣東省。
[3]牒:公文。行緝:捕拿。
[4]檄(xí習):曉喻文書。《史記·張儀列傳》:“為文檄告楚相。”
[5]齋寢:此指宿於齋戒的寢居。
[6]搢笏:指身穿公服。搢,插;笏,笏板。古代官僚穿公服時,插笏板於紳。
[7]舡(chuán船,又讀xiāng鄉):船。
[8]老龍津:當在今廣東省龍川縣老龍埠附近,當時為尤川江上游。參見《大清一統志》卷四百四十五。
[9]武弁(biàn辨):武官。
[10]蒙藥;又叫蒙汗藥,投酒中,飲之則昏迷沉睡。
[11]悶香:又叫迷魂香,點燃後,煙氣入鼻,使昏沉麻醉。
[12]遐邇歡騰:此據《聊齋志異》二十四卷抄本,原作“遐邇歡謠”。
[13]謠頌:稱頌功德的民歌民謠。
[14]木雕之有司,謂形如木雕泥塑的官員。
[15]特:只,只是。
[16]覆盆:覆置的盆。《抱朴子·辨問》,“日月有所不照,聖人有所不知……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也。“後以覆盆喻沉冤莫申。
[17]痌瘝(tōngguān恫關)之念,謂視民疾苦,如病痛莊身。《書·康誥》:“恫瘝乃身。”孔安國傳:“痌,痛;瘝,病。治民務除惡政,當如痛病在汝身,欲去之。”
[18]“彼巍巍然”五句:謂高高在上的官員,耀武揚威,養尊處優,其對民眾的危害,同老龍船戶是一樣的。

譯文

朱徽蔭初任廣東巡撫時,客商遊人很多告無頭冤狀的。千里行人,忽然死不見屍;幾人同行,也全都神秘地失了蹤,像這樣的案子積下了很多,沒法究查。起初告狀的時候,官府還行文追輯;狀子一多,又沒頭緒,官府競再不過問。朱公到任後,一一翻閱舊案,見狀子中稱人已死的就不下一百多份;那些遠離家鄉,無人尋找的死者更不知有多少。朱公十分驚異哀傷,苦苦思索,廢寢忘食,又走訪遍了同僚和部屬,還是沒有一絲線索。於是,朱公便沐浴薰香,給城隍發去檄文,請求神靈幫助。既而睡下後,恍惚中見一個官員,穿著公服走進來,朱公便問:“你是什麼官?”來人回答說:“城隍神劉某。”朱公又問:“有什麼要說的嗎?”城隍答道:“鬢邊垂雪,天際生雲,水中漂木,壁上安門。”說完就退下了。朱公豁然醒來,夢中的話還記得清清楚楚,但不解是什麼意思。輾轉反側,思索了一晚,忽然大悟道:“鬢邊垂雪是‘老’。生雲是‘龍’,水上木當是‘舡’,壁上門是‘戶’,合起來豈不是‘老龍舡戶’嗎?”原來本省東北地區,有兩條河叫“小嶺”和“藍關”,都自老龍津發源,一直流到南海,嶺外巨商大都從老龍津乘船進入廣東。朱公便派遣武官,密授機謀,捉拿老龍津駕船的船戶,陸續抓住了五十餘人,全都不經上刑便招供了罪行。原來,這些賊寇以舟渡為名,將客商騙上船去,或者下迷藥,或者燒悶香,將客商弄得昏迷不醒,再剖腹放入石頭,將屍體沉到水底。圖財害命,極為狠毒慘酷。為冤死者昭雪後,遠近歡騰,人們都編成民謠頌揚朱公的英明。
異史氏說:“把人剖開腹腔,填入石塊,沉到水底,實在太殘忍了,而那些形如木雕的官吏全都一點也不關心百姓的疾苦,難道只是廣東省暗無天日嗎!朱徽蔭到了那裡鬼神就顯了靈,冤案全都昭雪,多么奇特呀!然而朱徽蔭並非有四隻眼睛兩張嘴,只不過是把關心百姓的疾苦放在自己的心上罷了。那些身居高位養尊處優的人,出門就耀武揚威刀槍橫路,入門就花天酒地利益薰心,他們和老龍的船戶有什麼兩樣呢!”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