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隆鎮

老隆鎮

老隆鎮地處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境南部,坐落在東江上游,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全鎮總面積15.4平方公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三面環山,西臨東江。

現轄1個村委會,8個社區居委會,戶藉人口9.8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14人),外來流動人口2萬多人,總人口近30萬人,是龍川較發達鄉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隆鎮
  • 外文名稱:laolong
  • 別名:老龍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
  • 下轄地區:1個村委會,8個社區居委會
  • 電話區號:0762
  • 郵政區碼:517300
  • 地理位置:龍川縣境南部
  • 面積:15.4平方公里
  • 人口:12萬
  • 方言客家話粵中片—水源音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水坑生態旅遊風景區、羊山蔭公園、龍山公園、江邊公園、紀念碑
  • 火車站:龍川站、龍川北站
  • 車牌代碼:粵P
  • 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行政區劃,交通,經濟概況,產業轉移,精神文明,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活動開展,計畫生育,主要節日,風景名勝,名優特產,歷史功績,

歷史沿革

老隆自古是商賈之地。1949年6月1日設為縣政府所在地。相傳老隆寨頂為秦時趙佗固守龍川的要塞。原稱老龍,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改稱老隆。解放後設老隆區;1958年設老隆公社;1983年改設老隆鎮。

地理環境

老隆鎮地處龍川縣境南部,坐落在東江上游,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老隆鎮政府
老隆鎮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三面環山,西臨東江。

行政區劃

現轄老隆村1個村委會,市東、市南、市北、眠牛形、水坑居民新村、華新、烏石下8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9.8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14人),外來流動人口2萬多人,總人口近12萬人,是龍川較發達城鎮之一。

交通

老隆鎮水陸交通方便,205國道從境內貫穿而過,河梅高速公路穿城而過,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在城郊交匯,並設有華南地區最大的編組站;水路,沿東江可上抵和平,下可達河源、惠州、東莞、廣州。是粵東北乃至中南地區的交通樞扭和物資交流的集散地與中轉站,素有東江上游交通樞紐之稱。

經濟概況

老隆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農民增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社會穩定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地處縣城的區位、人緣優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經過老隆鎮人民的苦幹實幹,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振奮人心的成績,實現了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2004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6.1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33億元;農業總產值751萬元;第三產業總產值2.7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480萬元;鎮級財政收入461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5586元。
老隆鎮
工業
老隆鎮積極實施“工業立鎮”戰略,始終把發展工業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要務來抓,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工業經濟大發展。①充分發揮縣城鎮的獨特優勢,積極實施“借外發展”戰略,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發展工業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2004年實際利用外資達191.6萬美元。②針對縣城個體工業企業比較發達現狀,積極採取各種有效措施營造有利於個體工業發展的環境,鼓勵個體工業企業增產擴資,引導個體工業企業做大做強。③大力發展鎮辦企業。老隆鎮自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創辦了老隆鎮刺繡廠、汽修廠、塑膠廠、包裝廠、石料廠、建築公司、化工廠等20多間鎮辦廠場企業。這些鎮辦企業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大膽探索,奮力拚搏,不斷開拓市場,為老隆鎮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004年,老隆鎮鎮辦企業實現總產值7320萬元。
農業
老隆鎮作為縣城鎮,隨著縣城的發展,大多數土地用於縣城建設的需要,可利用耕地資源越來越少。但老隆鎮堅持以“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總任務統纜農業農村工作大局,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充分發揮地處縣城的優勢,努力調減水稻種植面積,發展蔬菜種植業、養殖業,走具有城郊特色的商品農業之路,不斷加快農民脫貧奔康步伐。
第三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老隆鎮根據地處縣城的地緣優勢,堅持把發展第三產業作為鎮級經濟成長支柱來抓。按照“引導、扶持、保護、監督”的原則,先後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扶持政策,促進第三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至2004年老隆鎮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總產值的比例上升到44.5%以上。
2010年該縣實現GDP50.4億元,比增5.4%;完成工業總產值96.3億元,比增13%;實現工業增加值21.8億元,比增4.5%;實際利用外資13526萬美元,比增1.8%;出口總額3962萬美元,比增30%;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1億元,比增5.4%。“八抓八保”全力促發展。

產業轉移

梅河高速登雲出口、205國道邊,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園的巨幅廣告牌旁,一棟棟現代化建築傲然挺立在這裡,頗為引人注目。
從荒山野嶺到工業新城,大坪山的變遷正是龍川縣發展工業的一個縮影。該縣大力推進園區建設,通過盤活、整合廢舊廠房和老工業基地,規劃建設了面積共3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落戶企業共33家,初步形成了電子、製鞋、織造、製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架構。
龍川縣結合本縣實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捨得花本錢造環境,圍繞“三路兩江”(即京九鐵路、梅河高速公路、205國道及東江、韓江)進行布局安排,按“規劃一塊、建設一塊、成效一塊”的模式,建設“兩園四小區”。已高標準規劃建設了寶龍、寶塘工業園,楓深、航輝、新城、梅村工業小區。
2008年11月,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順利奪得“省級產業轉移園”金字招牌。龍川縣把該工業園區建設定為發展工業的“主戰場”,致力打造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最佳平台。
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區位優越:205國道穿越其中,梅河高速公路在該地段設有登雲出入口,離縣城老隆約為10公里,距京九線華南地區最大的編組站不足20公里,交通便利。園區規劃總控制面積28平方公里,其中首期開發面積4平方公里。園區規劃主導產業是電子、通訊及其相關產業。園區首期開發建設項目預計投資5.17億元人民幣,投資分5年完成。
園區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總體思路和“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開發一塊、配套一塊、成效一塊”的原則進行開發建設,立足兩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力爭把該工業園打造成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廣東省示範性產業轉移工業園。去年以來,該縣加快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已投入1.9億元,完成了首期4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整工作,園區道路、管網、供水、變電站、污水處理廠等工程建設紮實推進。落戶該園區的企業6家,其中投產1家,在建3家,籌建2家。
為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後勁,龍川縣還充分利用京九鐵路編組站的優勢,在編組站以北地區規劃控制建設20平方公里的幸福工業新城,並與深圳市寶安區簽訂了聯合創建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園的合作協定,努力將該園打造成物流、機械製造為主導產業的工業新城。

精神文明

文化教育

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老隆鎮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以提高公民文明素質為根本,以建立文明法治環境為目標,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協調發展,實現了經濟文化的共同繁榮。
文化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老隆鎮從“科教興鎮”戰略高度,大力抓好文化、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一是加大對鎮屬學校“硬體”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減輕學生負擔,使學校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實現了“優美校園,最佳化管理,優良校風,優質教學,優秀人才”的目標,至2004年鎮屬學校在校生達6300多人。二是加快了文化設施建設步伐,投巨資興建了松林公園、龍形山公園、水坑生態景區等文化休閒活動場所,豐富了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三是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體育活動,如開展婦女健身活動、青年足球運動。

思想道德

思想道德建設得到不斷加強。堅持開展各種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引導廣大幹部民眾不斷增強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牢固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活動開展

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居民的文明素質為目標,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1999年和2000年連續兩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鎮”光榮稱號,連續多年被市、縣評為“文明鎮”。

計畫生育

計畫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不斷加大計畫生育工作重心下移的工作力度,夯實基礎,落實責任,完善制度,強化管理,逐步摸索出一條符合老隆鎮實際的計生工作新路子。2004年全鎮人口出生率12.4‰,人口自然增長率7.4‰,計畫生育率為90%,計畫外多孩率為0,全面完成了市縣下達的計畫生育目標任務。

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遊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風景名勝

境內開發有設施完善的水坑生態旅遊風景區、羊山蔭公園、龍山公園、江邊公園、紀念碑等一批景點,尚有古城堡、福建會館等一批史跡待開發利用。

名優特產

“老隆牛筋糕”是廣東省龍川縣餅食糖果廠商標註冊的拳頭產品。採用優質糯米、白糖、麥芽糖、陳皮糖、花生油等原料,沿襲傳統工藝和革新技術研製而成。
糕質韌軟,色澤透亮,富有彈性,傳統風味突出,香甜適口,為龍川名貴旅遊產品。產品馳名中外,遠銷東南亞一帶,授有“東江特產”之美譽,曾多次榮獲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
“老隆牛筋糕”是民間傳統食品文化遺物,已有300多年歷史。於1940年前後,龍川縣周邊的梅州、興寧五華等食客,以及其他外地賓客與國外華僑、港澳同胞視牛筋糕為名貴禮品,在老隆購買“老隆陳順興牛筋糕”帶往東南亞或鄉梓敬贈親朋好友。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為了保持產品傳統特色和聲譽,確保消費市場的需求,從原始的操作過程發展為半機械化操作過程,現擁有廠房2680平方米,炒米機1台,碾粉機5台,攪拌機3台,蒸櫃4隻,0.5噸鍋爐一套,冷卻設備1組,包裝機1套,投資100多萬元。年產量35噸,年產值90萬元。

歷史功績

抗日戰爭老隆營救文化精英
據《河源日報》報導,說到龍川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鬥爭史時,龍川縣研究黨史工作多年的黃義說,龍川抗日救亡運動中影響較大的就是安全轉移文化精英脫險。龍川作為當時安全轉移文化精英的重要中轉站,成功地護送了一批文化精英脫險,這一行動在文化界影響較大。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國民黨頑固派對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的迫害進一步加劇。許多著名作家、教授、學者、戲劇家、音樂家、美術家和各界愛國民主人士等,在內地不能立足,先後從昆明、重慶、上海等地輾轉來到香港。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軍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12日九龍淪陷,25日香港淪陷。香港淪陷後,日軍、漢奸、特務異常猖獗,到處搜查抗日進步文化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他們的安全處於危險之中,時刻受到日軍威脅。早在1941年12月9日,中共南方中央局和周恩來急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東江抗日游擊隊,要求必須堅決執行中共中央指示,不惜任何代價,不怕犧牲,積極營救滯留在港九地區的各界知名人士和國際友人。12月下旬,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連貫、廖承志和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張文彬、粵南省委書記梁廣、廣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尹林平,立即部署營救工作,決定乘日軍立足未穩,情況還不甚熟悉以及大批難民逃離香港之機,以最快速度幫助滯港文化精英迅速轉移到後方安全地帶。當時,具體部署是:先設法與文化、民主人士取得聯繫,撤退轉移工作分水陸兩路同時進行。除少數人取道五邑、廣州的西線撤離外,大部分秘密護送到港九游擊基地,再轉移到惠(陽)東(莞)寶(安)根據地,最後護送到大後方。同時明確從九龍到惠州的護送工作由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江縱隊前身)負責;從惠州到老隆由前東特委負責;從老隆到韶關由後東特委負責;到韶關後,則由粵北省委和喬冠華具體安排他們轉移到桂林或武漢或蘇北抗日根據地。老隆成為營救與護送文化精英脫險的重要轉運站。
掩護文化精英脫險
從香港到惠州的護送工作主要由廖承志和連貫負責領導。廖承志派人到惠州開辦商行“源吉行”,這是掩護文化精英脫險的主要聯絡接待點。1941年除夕,第一批文化人士茅盾夫婦、廖沫沙韓幽桐等抵惠州。他們打扮成從香港逃難的“闊佬”。此後,陸續有大批人員到來,廖承志等人便將他們從惠州經東江水路護送到老隆。文化人士到達老隆後,由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連貫具體領導部署轉移工作。黃義介紹說,當時轉移文化人士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線是老隆-興梅-大埔-閩西南;另一條線是老隆-曲江(韶關)-衡陽-桂林(後往重慶)。兩線均由連貫(駐老隆)負總責。因此,老隆成為至關重要的聯絡接送轉運站。在後東特委直接領導下,龍川黨組織竭盡全力積極協助做好轉移工作。當時抵達老隆的文化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有的經興梅、大埔轉閩西南,有的因其身份過於暴露而暫時留下隱藏,後再轉送,但多數人是從老隆經韶關送到桂林的。老隆至韶關這一線,主要是利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中間勢力”,通過建立商行發展社會關係,秘密組織掩護,完成接送任務。黃義說,很可惜,當時龍川發揮重要作用的兩家商行舊址已經不存在了。當時轉移文化精英的具體運作,就是通過商行在老隆設立辦事處,以接待其香港股東逃難家屬的公開名義,把文化人和愛國民主人士接到預設的旅店和招待所里。當時發揮重要作用的兩家商行是:老隆福建會館旁邊的“義孚行”和河唇街的“僑興行”。他們既是辦事處又是轉移聯絡點。特別是“僑興行”,在廣東、廣西、湖南等省都有辦事處或商號,且自身有汽車往返於桂林、韶關、老隆、梅州之間,為疏散護送文化精英和愛國民主人士提供了各種便利條件。另外,龍川黨組織還利用國民黨頑軍、稅警人員的貪婪,經常施點小惠於他們,使“僑興行”汽車沿途過關穿卡少有盤查,能在其眼皮底下順利溜過去。
密送文化精英轉移
文化界著名人士鄒韜奮茅盾等人撤到東江游擊區時,為了安全,暫時先被安排在惠、東、寶地區隱蔽了一段時間,直到1942年4月間才抵達老隆。與鄒韜奮及其家人同船到達的還有張鐵生等。當時,老隆地處東江抗日大後方,為粵東水陸交通樞紐,商業繁盛,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老隆鎮內軍警密布,關卡林立,特務常出沒於茶樓、旅館,並以所謂“防止特務混入內地”為名,設立“港九難僑登記處”,一方面審查港九回來的人員,另一方面增添、加強水陸關卡的檢查。鄒韜奮離開香港時打扮成商人模樣,抵達老隆後,國民黨當局派特務四處搜捕他,“並揚言‘一經發現,就地懲辦’”。為此,負責轉移工作的連貫告訴鄒韜奮,眼下不能貿然去桂林,因為國民黨已在沿途各關卡掛有他的相片,要抓他,勸他暫時在廣東隱蔽,而其家屬子女等可設法轉移到桂林郊區。徵得鄒韜奮同意後,連貫決定派人送他到梅州南部一偏僻山鄉江頭村,在“僑興行”經理陳炳傳家隱蔽下來。鄒韜奮在陳炳傳家化名李尚清(難僑證的名字),是以一家商行股東的關係及因病在曲江經不起日本飛機轟炸而來鄉間休養的名義出現的。為安全起見,鄒韜奮在老隆啟程時,由連貫的女兒連結和負責這一地區的交通聯絡員鄭展(中共地下黨員),倆人以表兄妹相稱護送“港商李尚清”到梅州市梅縣區山村避難。1942年9月上旬,喬冠華從曲江發電報說:國民黨當局已獲悉鄒韜奮在梅縣山村,並派特務到興梅一帶搜查,因此必須將鄒韜奮立即撤離到韶關,再轉送安全地帶。9月25日,鄒韜奮由胡一聲、鄭展護送,乘貨車到達老隆,再經龍川黨組織縝密籌劃,秘密護送到韶關。之後,轉送蘇北抗日根據地。茅盾夫婦及張鐵生等一批文化人士到惠州時,由於人數太多,為安全起見專門包租了一條船,從船長到水手都是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人士。他們抵達老隆時,後東特委指示龍川黨組織務必做好安全防範工作。這批文化人士在老隆稍作休息後,黨組織設法護送他們先後乘“僑興行”的汽車抵達韶關。之後,還有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何香凝柳亞子等,以及柳亞子女兒柳無垢廖承志妻兒等,他們離港時混雜在難民中,乘船到海豐。柳亞子當時是國民黨匪特“就地格殺”對象之一,他裝扮成一個大客商而未被特務認出來。柳亞子父女及廖承志妻兒等由黨組織幾經周折,從海豐經興寧五華才到達老隆“僑興行”。後經連貫周密部署和龍川黨組織協助,把柳亞子父女倆護送到興寧山村一中共地下黨員家中暫住。隱藏一段時間後,再回到老隆,轉送到桂林。龍川黨組織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後東特委直接領導下和連貫的具體指導下,積極做好著名文化人士和知名愛國民主人士經老隆往韶關的轉移工作,使抵老隆的文化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安全抵達安全地帶。至1942年冬,據不完全統計,經老隆護送至韶關的有300多人。這次秘密掩護民族文化精英脫險的大行動,贏得了各階層人士的高度讚揚,密切了黨與知識分子、文化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的關係,對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