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元明期間,在保定白洋淀一帶,民間流行一種戲曲,名叫河西調。老調最初就是在河西調的基礎上演化產生的。保定老調唱腔曲調的形成過程就是使河西調的曲調與上下句詞格相結合的過程。初期,老調的發展受同一區域中流行的高腔大戲和民間說唱的薰陶和影響。在劇目方面,直接搬演高腔大戲的《鐵冠圖》《山海關》等,改編加工木板大鼓的《楊家將》《呼家將》等;在表演方面,效仿高腔的“大架式”動作;在唱法方面,沿用高腔直嗓大嚷的方法,常加入一些與韻母相同的襯字——哎、嗨、呃等;在故事情節、唱詞格式方面,吸收了木板大鼓等說唱藝術的元素;在伴奏方面,文場伴奏沿用河西調的樂器,笛子、四股弦(四胡)伴奏唱腔,嗩吶吹奏曲牌,武場樂器使用高腔的大鐃、大鈸、大鼓等。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左右,山陝梆子(即
秦腔)流傳至華北地區,老調融匯山陝梆子,成為劇目、唱腔、伴奏等較為完整的一種劇種。
清道光、鹹豐年間,老調始具戲曲雛形。老調形成獨立劇種後,曾與
絲弦同台演出。絲弦側重於反映民間生活的小生、小旦劇目;老調則更多得借鑑高腔,向以老生行和淨行為主的袍帶戲發展,如《反雲南》《高平關》等。由於生行和淨行在一段時期內,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且生、淨這兩個行當的角色都由老生行的演員來扮演,人們便將這種唱腔稱為“老調”。後來,為增強聲腔的節奏性,此劇種採用了河北梆子樂隊中使用的棗木梆子,故又名“老調梆子”。這一時期,老調劇種的演出多為農村“跑大棚”,藝人農忙務農,農閒學藝演唱,屬於半農半藝的季節性組織班形式。
清光緒年間,老調劇種出現正規的班社,並開始進入城市,城市演出機會及藝人的增多,促進了老調劇目的豐富和表演質量的提高。這一時期,
京劇和
河北梆子興起,老調從中學習,吸收了《鐵公雞》《艷陽樓》《塔子溝》等武打戲,還增加了《金玉墜》《人頭會》《忠保國》《臨潼山》等新劇目。在演唱方法上,改變了早期老調直聲大嗓的唱法,使老調的聲腔更為柔和委婉,在樂隊伴奏技法方面也得到了提高。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社會動盪不安,老調班社大多都解散,老調的發展進入低迷時期。
20世紀30~40年代,為老調的重大改革和發展時期。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多位老調藝人結合演出實踐,對老調劇種的唱腔、念白、音樂、表演等進行改革。在音樂唱腔方面,
周福才曾向藝人朱大觀學習西河大鼓的唱法、吐字,如“二不二、三不三”的板式就是吸收了西河大鼓的流水板和垛字句發展而成的;吸收借鑑部分梆子腔的演唱形式,從生淨不分的男腔中,創造出生淨有所區分的老生唱腔。在詞句念白方面,周福才對老調的戲文和發音吐字進行研究,向當地拔貢高伯從、秀才張玉慶,以及安州的翰林潘齡皋、馬村的翰林張懷信請教,研讀劇本,校訂音律,提高了老調演唱劇本的韻律性和文學性。在伴奏方面,武場改“廣器”為“蘇器”,引進了京劇武場的板鼓、小鑼、鐃鈸、大鑼等,還加入了笛、笙、月琴、三弦等樂器。周福才的一系列改革以《調寇》為起點,成為老調藝術發展的重要標誌。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冀中解放區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扶持下,老調有關人員組織民間老調藝人編演進步劇目,如《趙小蘭》《婦女代表》等,使之成為民眾宣傳隊、戰鬥隊,為老調藝術解放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20世紀40年代末,老調劇種分成東路、西路兩大藝術流派。周福才及其所率領的劇團經常活動於保定東北部地區,稱為東路老調,即老調(保定老調),以演出《調寇》《臨潼山》等老生戲為主,唱腔委婉、吐字清晰,表演質樸、細膩。由肖寬玉所率領的劇團,經常活動於保定西南部地區,成為西路老調,即老調(安國老調),演出劇目以《太平城》《下河東》為代表,注重靠架和武打,演唱時分明嗓、背功嗓和二音嗓,在表演上比較粗獷豪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老調(保定老調)得到發展,在多個地區,老調專業劇團正式成立,優秀劇目進京演出。
20世紀50年代,在新中國“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指引下,保定市政府對於戲曲藝術的發展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老調(保定老調)藝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1966年至1973年期間,一批老調演員改唱京劇樣板戲;1973年,老調恢復演出並成立保定地區老調劇團,並將樂隊編制為管弦樂隊。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保定藝校老調班的兩批學員先後畢業,成為劇團的新生力量。
20世紀80年代開始,許多專業的作曲家、器樂演奏員參與到老調(保定老調)的唱腔設計和樂隊伴奏中,並嘗試將和聲、復調技術與傳統戲劇音樂相融合,使老調(保定老調)在旋律唱腔發揮、器樂音樂創作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1985年,分編為保定地區老調一團、二團。
1994年,保定地市合併後,保定地區老調劇團一團、二團更名為保定市老調一團、二團。
20世紀90年代以後,戲曲市場面臨滑坡,老調(保定老調)生存和發展都面臨著困難。
2004年,經保定市編委批准,成立保定藝術學院,保定市老調一團、二團成為其下屬單位。
2006年9月,保定市老調一團、二團合併為保定藝術劇院老調劇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民辦劇團也相繼成立。
文化特徵
老調(保定老調)唱腔敘述性較強,風格質樸激越,雄渾寬厚,粗獷高亢,給人以深沉凝重、氣勢恢弘的感覺,顯示出忠腸烈骨、慷慨悲歌的燕趙地域特色。老調唱腔屬
板腔體,基本曲調由結構相似、結音相同的上下句組成,若干上下句循環反覆,構成唱段。唱詞為說唱體格式,與大鼓詞頗為相近。
老調(保定老調)文戲、武戲角色齊全,有老生、老外、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馬旦、老旦、彩旦、花臉、醜等多個行當。其表演親切樸實,自然流暢。
代表劇目
老調(保定老調)多描寫帝王將相、草莽英雄的故事,劇目一是由當地流行的木板大鼓曲目改編而來,如《楊家將》《呼家將》等;二是由高腔劇目移植而來,如《大戰棋盤街》《山海關》《請清兵》等。
20世紀30年代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兩次繁榮,老調(保定老調)創作生產了《潘楊訟》《忠烈千秋》等劇目,後創編出《苦菜花》《野火春風斗古城》《朝陽溝》《春到龍泉莊》等現代劇目。
分布地區
清末民初,保定老調的分布區域較廣,有保定的安新、高陽、蠡縣、安國、博野、清苑、徐水、定州、唐縣、望都、順平、曲陽等區縣,石家莊市的無極、正定、深澤、平山等縣,廊坊市的文安、霸州等縣,滄州市的任丘、河間縣,衡水市的饒陽、深縣、安平等縣。
截至2010年,老調(保定老調)的分布區域除保定市的區縣(市)外,還有滄州市的任丘等縣(市)。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老調(保定老調),又名老調、老調梆子,是冀中地區僅次於河北梆子的第二大地方劇種,保定地區境內第一大劇種。
老調(保定老調)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徵,藝術風格比較鮮明,對於當地歷史文化、民間風尚乃至中國地方戲起源、形成與發展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傳承狀況
截至2017年,老調(保定老調)有國有劇團一個,民營劇團若干。雖然劇團數目不少,卻在生存和發展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國有專業劇團演員眾多,演出範圍廣,不過經費不足、設備簡陋。劇團是由政府差額撥款,相對於劇團的開支,政府投入的經費明顯不足;而且劇團的各種設備多為20世紀80年代購買,已經老化。民營劇團的主要問題是藝術質量不高。民營劇團的演員缺乏專業的培訓。甚至有些劇團為了演出效果,隨意把其它劇種的元素融入到老調的劇目中,破壞了傳統藝術。
傳承人物
辛秋花,老調(保定老調)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先後歷任保定地區老調劇團的副團長、團長、書記等職。
王貫英(1938年11月~2014年6月30日),女,河北安新縣人,國家一級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老調(保定老調)國家級傳承人。1954年參加保定老調劇團工作,歷任副團長、團長。
保護措施
1950年5月,河北省文聯召開關於絲弦、老調和評戲唱法的座談會。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有記載對於保定老調最早的專業研討。
1951年4月,中國近現代音樂家
楊蔭瀏先生撰文《絲弦老調與評戲唱法中所涉及的音韻問題》發表於《人民音樂》。
1985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李忠奇所著的《老調簡史》,以保定老調的發展歷程為主線,介紹了保定老調的歷史、代表人物、藝術特點等內容。
1987年,根據文化部、省文化廳的通知與部署,當時的保定地區文化局和保定戲劇研究室集中力量組成專業班子,歷時三年,編纂《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北卷·老調分卷》。這部志書系統整理了保定老調的發展歷史、唱腔音樂、唱腔選段、折子戲選場、文武場、曲牌、鑼鼓經等,是保定老調歷史上一部具有科學性、學術性、專業性的重要文獻。
2006年,老調(保定老調)被列入首批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
保定藝術劇院被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老調(保定老調)項目保護單位保定藝術劇院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1958年秋,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在保定市河北禮堂觀看了老調《盤夫索夫》的演出。鄧小平稱讚“保定有寶,應加扶植。”
1960年,保定專區老調劇團攜由崔澄田、王貫英、周淑琴、辛秋花主演的《潘楊頌》赴京演出,獲得成功。鄧小平同志讚譽保定老調“保定有寶,老調不老”。同年,《潘楊訟》被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在全國放映。
1980年8月,由劇團原創,崔澄田、王貫英、辛秋花、王辛未、臧萬祥、王增順主演的新編歷史劇《忠烈千秋》再次赴京,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正在召開的全國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的代表及首都民眾演出。同年12月,《忠烈千秋》由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戲曲藝術片。
1987年,河北文化廳與河北電視台聯合舉辦了“河北省青年戲曲演員十佳十優電視大獎賽”,老調(保定老調)演員杜振忠、張四剛獲“十佳”稱號,演員張春燕獲“十優”稱號。
1996年,保定老調劇團應文化部和中國戲劇家協會的邀請,攜新作《梁紅玉》再次進京,文化部和中國劇協等領導觀看演出,《人民日報》稱讚為“老調吐新聲”。老調(保定老調)劇目《忠烈千秋》《潘楊訟》《拒馬令》和《紅衣仙子》受邀列入中國戲曲精品庫。
2019年10月13日,老調(保定老調)《春到龍泉莊》在保定直隸大劇院進行匯報演出。《春到龍泉莊》是以精準扶貧為題材創作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它緊扣時代脈搏,謳歌了基層優秀共產黨人帶領民眾凝心聚力,在脫貧攻堅戰中所展現出的時代力量和擔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