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說精匯:正紅旗下·小型的復活

老舍小說精匯:正紅旗下·小型的復活

正紅旗下小型的復活》為《老舍小說精匯》系列之一,收錄的是《正紅旗下》和《小型的復活》兩部作品。老舍是一位多產作家,一生寫了一千多篇(部)作品,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老舍的作品尤以長篇小說著稱,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當他開始創作時,新文學作家中還很少有人撰寫長篇,他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最早的作者之一,為開拓這種體裁作出了貢獻。而他的中短篇小說也不乏綽約多姿、意味深長的優秀之作,如《斷魂槍》、《上任》、《柳家大院》、《馬褲先生》等篇,或深沉厚重或幽默風趣或詼諧諷刺,都寫得各有特色,其藝術構思的精緻和題材的寬廣,有的還勝過長篇作品。此外,老舍在劇作方面也留下了許多傳世經典,《茶館》、《龍鬚溝》等均為中國話劇的扛鼎之作。 作家老舍多以城市人民生活為題材,愛憎分明,有強烈的正義感。老舍能純熟地駕馭語言,運用北京話表現人物、描寫事件,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強烈的生活氣息。老舍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細節真實,再加之語言諷刺幽默,詼諧輕鬆,作品深受人民喜愛。為紀念老舍誕辰110周年,隆重推出《老舍小說精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舍小說精匯:正紅旗下·小型的復活
  •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 頁數:178頁
  • 開本:32
  • 定價:18.00
  • 作者:老舍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414405, 9787807414407
  • 品牌:鳳凰壹力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正紅旗下小型的復活》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為紀念老舍誕辰110周年,隆重推出《老舍小說精匯》,《正紅旗下小型的復活》為其中的一本

作者簡介

老舍(1899.2.3-1966.8.24),我國現代文豪,小說家,戲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喪父,北京師範學校畢業,早年任國小校長、勸學員。1924 年赴英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中文,開始寫作,連續在《小說月報》上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成為我國現代長篇小說奠基人之一。歸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同時從事寫作,其間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微神》、《斷魂槍》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武漢和重慶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對內總理會務,對外代表“文協”,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並對現代曲藝進行改良。1946 年赴美講學,四年後回國,主要從事話劇劇本創作,代表作有《龍鬚溝》、《茶館》,榮獲“人民藝術家”稱號,被譽為語言大師。曾任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北京文聯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嚴重迫害後自沉於太平湖中。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圖書目錄

正紅旗下
小型的復活
自傳難寫
自擬小傳
小人物自述

文摘

正紅旗下
假若我姑母和我大姐的婆母現在還活著,我相信她們還會時常爭辯:到底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我的母親是因生我而昏迷過去了呢,還是她受了煤氣。
幸而這兩位老太太都遵循著自然規律,到時候就被親友們護送到墳地里去;要不然,不論我慶祝自己的花甲之喜,還是古稀大壽,我心中都不會十分平安。是呀,假若大姐婆婆的說法十分正確,我便根本不存在啊!
似乎有聲明一下的必要:我生的遲了些,而大姐又出閣早了些,所以我一出世,大姐已有了婆婆,而且是一位有比金剛石還堅硬的成見的婆婆。是,她的成見是那么深,我簡直地不敢叫她看見我。只要她一眼看到我,她便立刻把屋門和窗子都打開,往外散放煤氣!
還要聲明一下:這並不是為來個對比,貶低大姐婆婆,以便高抬我的姑母。那用不著。說真的,姑母對於我的存在與否,並不十分關心;要不然,到後來,她的菸袋鍋子為什麼常常敲在我的頭上,便有些費解了。是呀,我長著一個腦袋,不是一塊破磚頭!
儘管如此,姑母可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我大姐的婆婆進行激辯。按照她的說法,我的母親是因為生我,失血過多,而昏了過去的。據我後來調查,姑母的說法頗為正確,因為自從她中年居孀以後,就搬到我家來住,不可能不掌握些第一手的訊息與資料。我的啼哭,吵得她不能安眠。那么,我一定不會是一股煤氣!
我也調查清楚:自從姑母搬到我家來,雖然各過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義支使我的母親給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掃地,名正言順,心安理得。她的確應該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給她造謠: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負兄弟媳婦,還怎么算作大姑子呢?
在我降生前後,母親當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這就難怪在我還沒落草兒(註:落草兒——降生。落讀作lào(澇)。),姑母便對我不大滿意了。不過,不管她多么自私,我可也不能不多少地感激她:假若不是她肯和大姐婆婆力戰,甚至於混戰,我的生日與時辰也許會發生些混亂,其說不一了。我捨不得那個良辰吉日!
那的確是良辰吉日!就是到後來,姑母在敲了我三煙鍋子之後,她也不能不稍加考慮,應否繼續努力。她不能不想想,我是臘月二十三日酉時,全北京的人,包括著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歡送灶王爺上天的時刻降生的呀!
在那年代,北京在沒有月色的夜間,實在黑的可怕。大街上沒有電燈,小胡同里也沒有個亮兒,人們晚間出去若不打著燈籠,就會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裡,找不著家。有時候,他們會在一個地方轉來轉去,一直轉一夜。按照那時代的科學說法,這叫作“鬼打牆”。
可是,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全北京的男女,千真萬確,沒有一個遇上“鬼打牆”的!當然,那一晚上,在這兒或那兒,也有餓死的、凍死的,和被殺死的。但是,這都與鬼毫無關係。鬼,不管多么頑強的鬼,在那一晚上都在家裡休息,不敢出來,也就無從給夜行客打一堵牆,欣賞他們來迴轉圈圈了。
大街上有多少賣糖瓜與關東糖(註:糖瓜與關東糖——又叫“灶糖”,祭灶時的供品,用麥芽做成。)的呀!天一黑,他們便點上燈籠,把攤子或車子照得亮堂堂的。天越黑,他們吆喝的越起勁,洪亮而急切。過了定更(註:定更——即初更,晚上七時至九時。),大家就差不多祭完了灶王,糖還賣給誰去呢!就憑這一片賣糖的聲音,那么洪亮,那么急切,膽子最大的鬼也不敢輕易出來,更甭說那些膽子不大的了——據說,鬼也有膽量很小很小的。
再聽吧,從五六點鐘起,已有稀疏的爆竹聲。到了酉時左右(就是我降生的偉大時辰),連鋪戶帶人家一齊放起鞭炮,不用說鬼,就連黑、黃、大、小的狗都嚇得躲在屋裡打哆嗦。花炮的光亮衝破了黑暗的天空,一閃一閃,能夠使人看見遠處的樹梢兒。每家院子裡都亮那么一陣:把灶王像請到院中來,燃起高香與柏枝,灶王就急忙吃點關東糖,化為灰燼,飛上天宮。
灶王爺上了天,我卻落了地。這不能不叫姑母思索思索:“這小子的來歷不小哇!說不定,灶王爺身旁的小童兒因為貪吃糖果,沒來得及上天,就留在這裡了呢!”這么一想,姑母對我就不能不在討厭之中,還有那么一點點敬意!
灶王對我姑母的態度如何,我至今還沒探聽清楚。我可是的確知道,姑母對灶王的態度並不十分嚴肅。她的屋裡並沒有灶王龕。她只在我母親在我們屋裡給灶王與財神上了三炷香之後,才搭訕著過來,可有可無地向神像打個問心(註:問心——拜一拜。心字輕讀。)。假若我恰巧在那裡,她必狠狠地瞪我一眼;她認準了我是灶王的小童兒轉世,在那兒監視她呢!
說到這裡,就很難不提一提我的大姐婆婆對神佛的態度。她的氣派很大。在她的堂屋裡,正中是掛著黃圍子的佛桌,桌上的雕花大佛龕幾乎高及頂棚,裡面供著紅臉長髯的關公。到春節,關公面前擺著五碗(註:碗——供品的單位量詞。舊俗,過年時,獻給神佛供品的底坐,常墊以飯碗,內盛小米,與碗口齊平,並覆蓋紅綿紙,然後上面再摞月餅、蜜供等食品,謂之一碗。)小塔似的蜜供、五碗紅月餅,還有一堂乾鮮果品。財神、灶王,和張仙(註:張仙——送子之神。傳說是五代時游青城山而得道的張遠霄。宋代蘇詢曾夢見他挾著兩個彈子,以為是“誕子”之兆,便日夜供奉起來,以後果然生了蘇軾和蘇轍兩個兒子,都成為有名的文學家。)(就是“打出天狗去,引進子孫來”的那位神仙)的神龕都安置在兩旁,倒好象她的“一家之主”不是灶王,而是關公。趕到這位老太太對丈夫或兒子示威的時候,她的氣派是那么大,以至把神佛都罵在裡邊,毫不留情!“你們這群!”她會指著所有的神像說:“你們這群!吃著我的蜜供、鮮蘋果,可不管我的事,什麼東西!”
可是,姑母居然敢和這位連神佛都敢罵的老太太分庭抗禮,針鋒相對地爭辯,實在令人不能不暗伸大指!不管我怎么不喜愛姑母,當她與大姐婆婆作戰的時候,我總是站在她這一邊的。
經過客觀的分析,我從大姐婆婆身上實在找不到一點可愛的地方。是呀,直到如今,我每一想起什麼“虛張聲勢”、“瞎唬事”等等,也就不期然而然地想起大姐的婆婆來。我首先想起她的眼睛。那是一雙何等毫無道理的眼睛啊!見到人,不管她是要表示歡迎,還是馬上衝殺,她的眼總是瞪著。她大概是想用二目圓睜表達某種感情,在別人看來卻空空洞洞,莫名其妙。她的兩腮多肉,永遠陰鬱地下垂,象兩個裝著什麼毒氣的口袋似的。在咳嗽與說話的時候,她的嗓子與口腔便是一部自製的擴音機。她總以為只要聲若洪鐘,就必有說服力。她什麼也不大懂,特別是不懂怎么過日子。可是,她會瞪眼與放炮,於是她就懂了一切。
雖然我也忘了不姑母的菸袋鍋子(特別是那裡面還有燃透了的蘭花煙的),可是從面全看來,她就比大姐的婆婆多著一些風趣。從模樣上說,姑母長得相當秀氣,兩腮並不象裝著毒氣的口袋。她的眼睛,在風平浪靜的時候,黑白分明,非常的有神。不幸,有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就來了陣風暴。風暴一來,她的有神的眼睛就變成有鬼,寒光四射,冷氣逼人!不過,讓咱們還是別老想她的眼睛吧。她愛玩梭兒胡(註:梭兒胡——一種紙牌。“玩梭兒胡”又叫“逗梭兒胡”,後文“湊十胡”也是這個意思。)每逢贏那么三兩吊錢的時候,她還會低聲地哼幾句二黃。據說:她的丈夫,我的姑父,是一位唱戲的!在那個改良的……哎呀,我忘了一件大事!
你看,我只顧了交待我降生的月、日、時,可忘了說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戊戌政變(註:戊戌年——一八九八年。戊戌政變——指這年六月光緒皇帝推行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又叫“百日維新”。)!
說也奇怪,在那么大講維新與改良的年月,姑母每逢聽到“行頭”、“拿份兒”(註:行頭——戲曲術語,指演員扮戲時所穿戴的衣服、頭盔等。行讀作xíng(型)。拿份兒——即“戲份兒”,戲曲賞的工資。最早的工資按月計算,叫“包銀”,後來改按場次計算,即是“戲份兒”。)等等有關戲曲的名詞,便立刻把話岔開。只有逢年過節,喝過兩盅玫瑰露酒之後,她才透露一句:“唱戲的也不下賤啊!”儘管如此,大家可是都沒聽她說過:我姑父的藝名叫什麼,他是唱小生還是老旦。
大家也都懷疑,我姑父是不是個旗人。假若他是旗人,他可能是位耗財買臉的京戲票友兒(註:票友兒——指不是“科班”出身的、偶一扮演的業餘戲曲演員。與下文“玩票”同義。)。可是,玩票是出風頭的事,姑母為什麼不敢公開承認呢?他也許真是個職業的伶人吧?可又不大對頭:那年月,儘管醞釀著革新與政變,堂堂的旗人而去以唱戲為業,不是有開除旗籍的危險么?那么,姑父是漢人?也不對呀!他要是漢人,怎么在他死後,我姑母每月去領好幾份兒錢糧呢?
直到如今,我還弄不清楚這段歷史。姑父是唱戲的不是,關係並不大。我總想不通:憑什麼姑母,一位寡婦,而且是愛用煙鍋子敲我的腦袋的寡婦,應當吃幾份兒餉銀呢?我的父親是堂堂正正的旗兵,負著保衛皇城的重任,每月不過才領三兩銀子,裡面還每每攙著兩小塊假的;為什麼姑父,一位唱小生或老旦的,還可能是漢人,會立下那么大的軍功,給我姑母留下幾份兒錢糧呢?看起來呀,這必定在什麼地方有些錯誤!
不管是皇上的,還是別人的錯兒吧,反正姑母的日子過得怪舒服。她收入的多,開銷的少——白住我們的房子,又有弟媳婦作義務女僕。她是我們小胡同里的“財主”。
恐怕呀,這就是她敢跟大姐的婆婆頂嘴抬槓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姐的婆婆口口聲聲地說:父親是子爵,丈夫是佐領,兒子是驍騎校(註:子爵——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第四等。清代子爵又分一二三等,是比較小的世襲爵位。佐領一 八旗兵制,以三百人為一“牛錄”(後增至四百人),統領“牛錄”的軍官,滿語叫做“牛錄額真”,漢譯“佐領”,是地位比較低的武官。駿騎校——“佐領”下面的小軍官。)。這都不假;可是,她的箱子底兒上並沒有什麼沉重的東西。有她的胖臉為證,她愛吃。這並不是說,她有錢才要吃好的。不!沒錢,她會以子爵女兒、佐領太太的名義去賒。她不但自己愛賒,而且頗看不起不敢賒,不喜歡賒的親友。雖然沒有明說,她大概可是這么想:不賒東西,白作旗人!
我說她“愛”吃,而沒說她“講究”吃。她只愛吃雞鴨魚肉,而不會欣賞什麼山珍海味。不過,她可也有講究的一面:到十冬臘月,她要買兩條豐臺暖洞子(註:暖洞子——溫室。)生產的碧綠的、尖上還帶著一點黃花的王瓜,擺在關公面前;到春夏之交,她要買些用小蒲包裝著的,頭一批成熟的十三陵大櫻桃,陳列在供桌上。這些,可只是為顯示她的氣派與排場。當她真想吃的時候,她會買些冒充櫻桃的“山豆子”,大把大把地往嘴裡塞,既便宜又過癮。不管怎么說吧,她經常拉下虧空,而且是債多了不愁,滿不在乎。
對債主子們,她的眼瞪得特別圓,特別大;嗓音也特別洪亮,激昂慷慨地交代:
“聽著!我是子爵的女兒,佐領的太太,娘家婆家都有鐵桿兒莊稼!俸銀俸米到時候就放下來,欠了日子欠不了錢,你著什麼急呢!”
這幾句豪邁有力的話語,不難令人想起二百多年前清兵入關時候的威風,因而往往足以把債主子打退四十里。不幸,有時候這些話並沒有發生預期的效果,她也會瞪著眼笑那么一兩下,叫債主子嚇一人跳;她的笑,說實話,並不比哭更體面一些。她的剛柔相濟,令人啼笑皆非。
她打扮起來的時候總使大家都感到遺憾。可是,氣派與身分有關,她還非打扮不可。該穿亮紗,她萬不能穿實地紗;該戴翡翠簪子,決不能戴金的。於是,她的幾十套單、夾、棉、皮,紗衣服,與冬夏的各色首飾,就都循環地出入當鋪,當了這件贖那件,博得當鋪的好評。據看見過閻王奶奶的人說:當閻王奶奶打扮起來的時候,就和盛裝的大姐婆婆相差無幾。
因此,直到今天,我還摸不清她的丈夫怎么會還那么快活。在我幼年的時候,我覺得他是個很可愛的人。是,他不但快活,而且可愛!除了他也愛花錢,幾乎沒有任何缺點。我首先記住了他的咳嗽,一種清亮而有腔有調的咳嗽,叫人一聽便能猜到他至小是四品官兒。他的衣服非常整潔,而且帶著樟腦的香味,有人說這是因為剛由當鋪拿出來,不知正確與否。
無論冬夏,他總提著四個鳥籠子,裡面是兩隻紅頦,兩隻藍靛頦兒。他不養別的鳥,紅、藍頦兒雅俗共賞,恰合佐領的身份。只有一次,他用半年的俸祿換了一隻雪白的麻雀。不幸,在白麻雀的聲譽剛剛傳遍九城(註:傳遍九城——九城,即九門,指明代永樂十八年重修的北京內城九門:正陽、崇文、宣武、安定、德勝、東直、朝陽、西直、阜城。後來人們常以“九門”、“四九城”來代指北京城內外。傳遍九城,即傳遍了整個兒北京城。後文“譽滿九城”也是這個意思。)的大茶館之際,也不知怎么就病故了,所以他後來即使看見一隻雪白的老鴉也不再動心。
在冬天,他特別受我的歡迎:在他的懷裡,至少藏著三個蟈蟈葫蘆,每個都有擺在古玩鋪里去的資格。我並不大注意葫蘆。使我興奮的是它們裡面裝著的嫩綠蟈蟈,時時輕脆地鳴叫,仿佛夏天忽然從哪裡回到北京。
在我的天真的眼中,他不是來探親家,而是和我來玩耍。他一講起養鳥、養蟈蟈與蛐蛐的經驗,便忘了時間,以至我母親不管怎樣為難,也得給他預備飯食。他也非常天真。母親一暗示留他吃飯,他便咳嗽一陣,有腔有調,有板有限,而後又哈哈地笑幾聲才說:
“親家太太,我還真有點餓了呢!千萬別麻煩,到天泰軒叫一個乾炸小丸子、一賣木樨肉、一中碗酸辣湯,多加胡椒麵和香菜,就行啦!就這么辦吧!”
這么一辦,我母親的眼圈兒就分外濕潤那么一兩天!不應酬吧,怕女兒受氣;應酬吧,錢在哪兒呢?那年月走親戚,用今天的話來說,可真不簡單!
親家爹雖是武職,四品頂戴的佐領,卻不大愛談怎么帶兵與打仗。我曾問過他是否會騎馬射箭,他的回答是咳嗽了一陣,而後馬上又說起養鳥的技術來。這可也的確值得說,甚至值得寫一本書!看,不要說紅、藍頦兒們怎么養,怎么蹓,怎么“押”,在換羽毛的季節怎么加意飼養,就是那四個鳥籠子的製造方法,也夠講半天的。不要說鳥籠子,就連籠里的小磁食罐,小磁水池,以及清除鳥糞的小竹鏟,都是那么考究,誰也不敢說它們不是藝術作品!是的,他似乎已經忘了自己是個武官,而把畢生的精力都花費在如何使小罐小鏟、咳嗽與發笑都含有高度的藝術性,從而隨時沉醉在小刺激與小趣味里。
他還會唱呢!有的王爺會唱鬚生,有的貝勒(註:貝勒——滿語王或侯的意思,是清代的世襲爵位,地位僅次於親王和郡王。)會唱《金錢豹》(註:《金錢豹》——傳統戲劇,演孫悟空降伏金錢豹的故事。),有的滿族官員由票友而變為京劇名演員……。戲曲和曲藝成為滿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他們不但愛去聽,而且喜歡自己粉墨登場。他們也創作,大量地創作,岔曲、快書、鼓詞等等。我的親家爹也當然不甘落後。遺憾的是他沒有足夠的財力去組成自己的票社,以便親友家慶祝孩子滿月,或老太太的生日,去車馬自備、清茶恭候地唱那么一天或一夜,耗財買臉,傲里奪尊,譽滿九城。他只能加入別人組織的票社,隨時去消遣消遣。他會唱幾段聯珠快書。他的演技並不很高,可是人緣很好,每逢獻技都博得親友們熱烈喝彩。美中不足,他走票的時候,若遇上他的夫人也盛裝在場,他就不由地想起閻王奶奶來,而忘了詞兒。這樣丟了臉之後,他回到家來可也不鬧氣,因為夫妻們大吵大鬧會喊啞了他的嗓子。倒是大姐的婆婆先發制人,把日子不好過,債務越來越多,統統歸罪於他愛玩票,不務正業,鬧得沒結沒完。他一聲也不出,只等到她喘氣的時候,他才用口學著三弦的聲音,給她彈個過門兒:“登根兒哩登登”。藝術的薰陶使他在痛苦中還能夠找出自慰的辦法,所以他快活——不過據他的夫人說,這是沒皮沒臉,沒羞沒臊!
他們夫婦誰對誰不對,我自幼到而今一直還沒有弄清楚。那么,書歸正傳,還說我的生日吧。
在我降生的時候,父親正在皇城的什麼角落值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註: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迷信的人認為灶王是一家之主,祭灶之禮,必須由男子祭拜,婦女不得參予;月為太陰星君,中秋拜月,也只能由婦女行之,男子不得參予,故俗諺謂之“男不拜(圓)月,女不祭灶”。),自古為然。姑母是寡婦,母親與二姐也是婦女;我雖是男的,可還不堪重任。全家竟自沒有人主持祭灶大典!姑母發了好幾陣脾氣。她在三天前就在英蘭齋滿漢餑餑鋪買了幾塊真正的關東糖。所謂真正的關東糖者就是塊兒小而比石頭還硬,放在口中若不把門牙崩碎,就把它粘掉的那一種,不是攤子上賣的那種又泡又松,見熱氣就容易化了的低級貨。她還買了一斤什錦南糖。這些,她都用小缸盆扣起來,放在陰涼的地方,不叫灶王爺與一切的人知道。她準備在大家祭完灶王,偷偷地拿出一部分,安安頓頓地躺在被窩裡獨自享受,即使粘掉一半個門牙,也沒人曉得。可是,這個計畫必須在祭灶之後執行,以免叫灶王看見,招致神譴。哼!全家居然沒有一個男人!她的怒氣不打一處來。我二姐是個忠厚老實的姑娘,空有一片好心,而沒有克服困難的辦法。姑母越發脾氣,二姐心裡越慌,只含著眼淚,不住地叫:“姑姑!姑姑!”
幸而大姐及時地來到。大姐是個極漂亮的小媳婦:眉清目秀,小長臉,尖尖的下頦象個白蓮花瓣似的。不管是穿上大紅緞子的氅衣,還是藍布旗袍,不管是梳著兩把頭,還是挽著旗髻,她總是那么俏皮利落,令人心曠神怡。她的不寬的腰板總挺得很直,亭亭玉立;在請蹲安的時候,直起直落,穩重而飄灑。只有在發笑的時候,她的腰才彎下一點去,仿佛喘不過氣來,笑得那么天真可憐。親戚、朋友,沒有不喜愛她的,包括著我的姑母。只有大姐的婆婆認為她既不俊美,也不伶俐,並且時常譏誚:你爸爸不過是三兩銀子的馬甲(註:馬甲——蒙馬之甲,代稱騎兵。)!
大姐婆婆的氣派是那么大,講究是那么多,對女僕的要求自然不能不極其嚴格。她總以為女僕都理當以身殉職,進門就累死。自從娶了兒媳婦,她乾脆不再用女僕,而把一個小媳婦當作十個女僕使用。大姐的兩把頭往往好幾天不敢拆散,就那么帶著那小牌樓似的傢伙睡覺。梳頭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萬一婆婆已經起床,大聲地咳嗽著,而大姐還沒梳好了頭,過去請安,便是一行大罪!大姐須在天還沒亮就起來,上街給婆婆去買熱油條和馬蹄兒燒餅。大姐年輕,貪睡。可是,出閣之後,她練會把自己驚醒。醒了,她便輕輕地開開屋門,看看天上的三星。假若還太早,她便回到炕上,穿好衣服,坐著打盹,不敢再躺下,以免睡熟了誤事。全家的飯食、活計、茶水、清潔衛生,全由大姐獨自包辦。她越努力,婆婆越給她添活兒,加緊訓練。婆婆的手,除了往口中送飲食,不輕易動一動。手越不動,眼與嘴就越活躍,她一看見兒媳婦的影子就下好幾道緊急命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