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童謠:九九歌

老童謠:九九歌

《老童謠:九九歌》內容簡介:“老童謠”共五本,是根據民俗研究專家山曼先生精心收集的《中國民間童謠》編撰而成。入選這套叢書中的每一首童謠都洋溢著永遠的溫情和向上的力量,充滿陽光般的氣息。無論是《我家有個夜哭郎》中母親對孩子的殷殷期許,還是《吃個核桃上了天》、《九九歌》中孩子們在嬉鬧中樸素的相互祝福,書中的每一首童謠都在對最平易、最尋常的人間情景的吟唱中,寄寓著對純美、淳厚的人生之境的嚮往,勾勒出一幅幅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溫馨畫面。在當下多元、急速、浮躁的都市生活中,這些誕生於鄉野的童謠為人們構築起了一個古典主義的詩性空間,營造出一個在人生羈旅中能安享寧靜和諧的所在。這些洋溢著溫煦氣息的傳統童謠不只含有數代中國人普遍的文化理想,更寄寓著期待,期待孩子們從童謠中感悟到一種別樣的詩性人生,期待童謠中的純美之境,淳厚人情能啟迪童心最真誠的一面,以培養兒童的純正人格與淳樸氣質。另外,《老童謠:九九歌》繪畫中呈現的民間色彩和民間情趣地道而蘊含新意,構圖大膽而富有情趣,角度獨特卻源自生活,用色絢爛又不乏沉穩,勾畫靈動感性十足。插圖的活潑、生動與民間童謠的稚拙、真率相映成趣,形成本套書最大的審美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老童謠:九九歌
  •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 頁數:34頁
  • 開本:24
  • 品牌:明天出版社
  • 作者:山曼 景紹宗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3273286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

作者簡介

山曼,本名單丕艮,我國著名民俗學家,散文家,多年致力於民俗調查與研究。196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曾任煙臺師範學院教授、《煙臺師範學院學報》主編、山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著有《山東民俗》、《流逝的傳統》、《中國民俗通志·生產民俗卷》、《山曼散文》、《中國民俗起源傳說辭典》等,主編“齊魯民俗叢書”、“百歲童謠”系列等。
繪者簡介:
景紹宗,老北京人。民俗漫畫家,動畫導演。自辨嬸慨虹小受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民間文藝薰陶,曾祖父是民間花會四大前引之一,祖父擅京劇,父親好國畫。興趣的積累,天馬行空的想像,加上嫻熟的畫技,一本本溫暖童趣的中式童話在其手中落地生根。出版有民俗繪本《父親》、《母親》,民俗童話《阿布!阿布!》等。榮獲國內外眾多獎項。兼職兒童“創意繪畫教師”。在《上海晚報》《小學生作文輔導(百讀)》《北京漫步》等雜誌開設專欄和特約撰稿。

圖書目錄

九九歌
悄悄話
一對燕子住房梁
小媳婦
寶記獄貝兒子起來了
小棗樹
乾哭沒眼淚
矢口了
黑皮狗
端陽
三面山
一場秋風一場涼
過年
牽只黃牛去上天
搖床歌
小白菜

名人推薦

民間童謠的民俗品格和趣味
對於民間童謠的欣賞和研究,應當以歷史的目光給予更多的觀照。
要尋找民間童謠的根,就要從民族歷史中去探求。在民族歷史中,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民俗是民間童謠的基因。1922年12月北京大學《歌謠》周刋在《發刋詞》中提出“歌謠是民俗學上的一種重要的資料”,這足以證明童謠的民俗品格。
想想我們小時候學到的童謠,大多是在課腿習地堂之外、嬉戲之中學到的。童謠的“極淺,極明,極俚,極俗”給了我們極大的樂趣。這些童謠的傳授者就是我們家庭中的長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和爸爸媽媽。童謠的俚俗特色和傳授方式,使它具有了遊藝的特質,這種特質即是民俗的品格。所以說,要從“遊藝民俗”這個角度去認識童謠,才能抓住童謠的要旨。
民俗生活與文學藝術的關係極為密切。童謠中有大量的內容展示的就是民俗畫卷,如傳統節日的描繪,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農事節氣的科學知識,生活中的習俗和禁忌等等,都有著鮮活的表現。
民間童謠是活在一代代兒童口頭祖芝匙上的娛樂,它的“棕己請禁徒歌”形式,簡便易學;童謠中的“遊戲歌”,協調動作,增加趣味;謎歌和繞口令,更是童謠中的兩大競技門類。這些童謠具有了從陶冶、表演、游艱故享戲到競技的眾多娛樂性。從遊藝民俗的角度去研究、傳播和利用童謠,才能真正地把握住童謠生動活潑的性格和生命。民俗學是研究“生活的知識”和“生活的智慧”的學科。突出童謠的“遊藝”品格,就是從童謠的傳誦、遊戲、表演和競技的活動中,找到作為口頭文學的民俗性和民間娛樂的民俗性的相通相融的親緣關係。今天我們彰顯童謠遊藝的民俗品格,正是為了印證兒童的遊戲精神的存在和尊重兒童成長的精神規律。
童謠的創作始終處於一種動態的發展中,這是與作家創作的兒歌不一樣的。童謠是活在兒童口頭上的文學。它藝術生命的源遠流長就在於不斷的變化中,即興式的修改和再創造,使童謠永遠有著鮮活的生命。童謠從老一輩的口中傳到下一輩的口中,人人都是作者,創作永無終結陵芝戒。
正是由於童謠是動態的藝術,就需要動態的研究。現在,我們還是單一地把童謠作為一種文學,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加以研究的。這是很不夠的。童謠從來就不僅僅是語言藝術,它所具有的遊藝品格,提示我們必須從民俗學的角度,從兒童作為聽眾、演員和傳播者加以研究。要從童謠的變化中,衍生的異文中,從兒童享受童謠的反映中,去做動態的研究。
我說童謠的創作是動態的,是處於不斷變化的遊藝形式,但我還要強調童謠的傳承性。在傳承中又相對地形成了穩定性,這就是童謠在流動中所形成的內容與形式,技巧與修辭的承式化。在傳承中所形成的穩定的承式化,正是它遊藝的民俗品格所決定的。為了便於傳播,便於表演,便於欣賞,童謠在選材和體裁上,在格律上,都積累了大量的技巧,修辭上的,如誇張、擬人、比喻……形式上的,如問答、連鎖、排序……以及逗趣歌、顛倒歌等等。這些在傳承中所形成的技巧和格律,都說明童謠的民俗品格,促使童謠在形式上和技巧上日臻成熟。
古人評述民間童謠,說它“樂聞易曉”,說它“一兒習之,可為諸兒流布;童時習之,可為終身體認”,這正是道出了民間童謠的民俗品格和趣味。
——金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