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泗州是一家中國泗縣門戶網站,成立於2010年。
內容簡介,歷史記載,地名規劃,
內容簡介
老泗州成立於2010年,新站新氣象,老泗州想做到積極發展泗縣經濟,帶動泗縣網路發展的精神,這方面離不開大家的支持與幫助,我們會和大家一起關注老泗州的成長與發展,共同進步,汲取大家的意見與反饋,使老泗州想正規專業的方向發展,老泗州目前是泗縣地區一個綜合的入口網站 ,以“服務泗縣,發展泗縣”為宗旨,為泗縣人民提供新聞資訊,泗縣旅遊,泗縣經濟,泗縣特產,泗縣史,泗縣方言,泗縣企業,泗縣學校,泗縣圖片,泗縣家園,泗縣農業,泗縣工業,泗縣論壇等交流平台,老泗州最終目的是努力打造中國泗縣第一入口網站!
歷史記載
據《泗州志》云:“泗州在州境極南,面長淮對盱山,城肇於宋,舊有東西兩城,皆土築,明初始更磚石為之,合為一城,汴河徑其中,周九里三十步,高兩丈五尺”。泗州城有城門5座,東門有回龍橋,西門有永寧橋,南門仿岳陽樓制,巍然壯觀。在南門與西門之間開一門曰香花門,北門名朝闕樓。泗州城諸門皆有水關,西門金剛渡,北門鐵窗欞。為防洪,城外還建有6道月城,6道月門,月門像雙閘門套閘一樣,城外發大水時,先堵住月門,行人從月城堤上出入。這種形式的古城在國內是罕見的。
泗州城雖然地勢低洼,夙稱澤鄉水國,但由於她水陸交通發達,系中原之咽喉,南北之要衝,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唐、宋時,皇家漕糧皆在此中轉,成群結隊的船隻在此停泊。當時有詩讚道:“官艫客鯿滿淮汴,車弛馬驟無間時。”
泗州城當時不但水陸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更兼有泗州十景:即浮梁練影、回瀾晚鐘、淮水浮煙、盱山聳翠、禹王台曉月、靈瑞塔朝霞、濕翠堂春霽、掛劍台秋風、九岡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環帶。還有全國當時五大名剎之一的普照王寺,其主體建築僧伽塔,高300尺,影投淮水,蔚為壯觀。這些迷人的景致,歐陽修稱她:“蒼雲碧天竹色靜,暖日撲地花日繁。”蘇東坡贊她:澹涓涓,玉宇清閒,望長橋,燈火亂。”到了明朝,泗州城更是船舶如流,店鋪林立,商賈如雲,酒旗斜豎。泗州城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
泗州城的空前繁榮除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外,還有一個及其重要的原因,即明祖陵的修建。朱元璋打下江山後,在泗州城北13里處找到了朱家祖墳。於是大興土木建造了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在此朱元璋葬下了高祖、曾祖衣冠及祖父的屍骨。明祖陵的聲威既給泗州城帶來了空前繁榮又給其帶來隱患。最終使這座形勝之區的千古名城,於康熙19(1680)年,遭到滅頂之災,被黃河奪淮的滾滾狂濤淹沒在洪澤湖底,“永為黿鼉之窟。”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個龐貝。由此,在民間至今到處流傳著水母娘娘沉泗州的神話傳說。
神話歸神話,其實泗州城的沉因有二:一是黃河南徙,攔入清口,遏淮不得直下。加之康熙19年山洪暴發,淮河下游淤塞,河水高出堤外數尺,靈瑞塔在水中如砥柱,後與州城一起沉沒;二是明代統治者為保明祖陵的風水王氣和皇家漕運,大築洪澤湖大壩,人為的抬高了水位。面對水患的威脅,有人提出分泄淮水入長江,以解泗州倒懸之急。而總理河漕的潘季訓,以“祖陵王氣不宜輕泄”為由,反對分洪救城。潘季訓被削職後,朝廷特派巡按御史邵陛前往泗州治水,邵陛所築的邵公堤和保護明祖陵的磚石堤,雖然換來了暫時的太平,但其結局已注定了泗州城難逃淹沒的厄運。據查:自明萬曆19年到21年(1591——1593),泗州連續3年大水,洪水翻城而下,魚游城關,舟行樹梢,百姓死者不不計其數。到了清朝,統治者只知築壩攔水,不思疏導根治水患,最終導演了這座千古名城沉沒的悲劇。
泗州城沉沒後,州署移治於盱山西北麓,懸絕淮湖。直到97年後的乾隆42年(1777),“巡撫閔公,以治隔淮湖,控馭不便,虹最近泗,請裁虹歸泗,版圖、民賦一併於泗,並以城為州治 ┄┄上從其請。”乃將州治由盱山遷於虹(今泗縣城),仍轄盱眙、天長、五河三縣。是時。虹縣降為虹鄉。《鳳陽府志》載:新泗州“北枕屏山,南襟長淮,重岡東拱,靈璧西環,盤龍、朱山障其左,鹿鳴、陰靈繞其右,扼徐淮之門戶,通兗豫之舟車。雖原野平曠之區,而風水結聚,自然昌明,東南大都會也。”
地名規劃
裁虹歸泗的泗州,於民國元年4月廢泗州為泗縣,直屬安徽省。到1949年泗縣析出一部置泗洪縣,隸屬江蘇省。1955年盱眙縣亦由安徽省劃歸江蘇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