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利景泰藍,中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前夕,記者走進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古文化街的“老天利”景泰藍展廳,看到琳琅滿目的景泰藍製品,瓶、尊、爐、鼎、盤、筒、簋各種器型應有盡有;圖飾則有山水、花鳥、龍鳳、人物、典故等,既具民族風,又有現代味。工作人員正忙著為顧客講解景泰藍的製作工藝和歷史掌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天利景泰藍
- 外文名:琺瑯
簡介,名家評論,
簡介
“老字號的價值在於‘老’,出路在於‘新’。”採訪中,老天利典藏景泰藍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友民深有感觸地說。近年來,“老天利”通過文化傳承、創新、弘揚,為中華老字號的浴火重生趟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名家評論
宮廷御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是北京著名的傳統工藝品,因其釉色主調發藍且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故得名。2006年,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景泰藍從誕生之時就為宮廷帝王專享。在歷經元、明、清三代王朝的歷史變革中,勤勞智慧的工匠藝人創造了燦爛的景泰藍文化。到近現代,這項宮廷藝術漸漸成為一項民間工藝。如今,以“老天利”為代表的老字號企業,更是將文化底蘊、傳統技藝、現代需求相融相濟,與時俱進,讓曾經貴為御用上品的景泰藍走出宮廷,“飛入尋常百姓家”。
“老天利”是最早的民間景泰藍作坊之一,成立於清朝末年。1904年和1915年,“老天利”參加兩屆世界博覽會均榮獲一等獎。2010年,面對當前景泰藍的傳承危機,黃友民、張向東等一批景泰藍人重新組建了北京老天利景泰藍公司,致力於發掘品牌文化,延承傳統精神,為工藝美術的復興、傳統文化的發揚作出了有益的嘗試。
每件工藝品都對得起響噹噹名號
為了將當年“老天利”的製作技藝發揚光大,公司與多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合作,集設計、開發、生產、行銷為一體。他們完全按照“老天利”工藝品“胎重、工細、金底”的傳統技術要求進行製作,做到“分毫不差”。
“在傳承‘老天利’三項優秀品質的基礎上,我們還追加了三項內容:全部製作大師作品並實施全程監控;每件作品都有‘身份證’號和大師簽名證書;限量版發行,保證每一件工藝品都對得起‘老天利’這響噹噹的名號,這是使命。”19歲開始當學徒、與景泰藍結緣數十載的黃友民說。
對產品質量的傾心投入,換來了業界和市場的雙重認可。近年來,“老天利”作品三次入選“中華民族藝術珍品”。“老天利”精品巡迴展先後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行,引來關注無數。其中,《君正鑒》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天工藝苑·百花杯”金獎;《浴火》獲第五屆北京工藝美術展“工美杯”金獎、《禮興樂盛》獲銀獎……
驕人的成績面前,“老天利”人更加清醒:當老字號不能僅靠“吃老本”,還要學會“念新經”。如果仍沉湎於過去的輝煌,仍舊抱著原有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一成不變,必然會“店老字黃”。因此,傳承中出新,勢在必行!
讓傳統手工藝精彩活在當下
“老天利”的展台上,擺著這樣一組“接地氣兒”的景泰藍工藝品:“豆漿攤”、“搖堂鼓”、“耍碗兒”……飾著不同圖案的一件件《老北京風俗》筆筒,不再是“一本正經”的“宮廷范兒”,表現的草根市井生活頗具喜感,值得玩味。據黃友民介紹,這組作品的創意,緣起於他在潘家園舊貨市場看到一套《老北京風俗》畫冊,當時就琢磨能否將這些畫面燒制到景泰藍器物上。半年時間揣摩、試驗,終於將濃郁的老北京風情畫面展現在景泰藍筆筒上,隨後是近千隻筆筒的暢銷。
說起創新,“老天利”的“駐廠”大師張向東饒有興致地說:“只有把傳統手工藝和時尚設計理念相結合,傳統手工藝才能活在當下,不斷發展。”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老天利”的作品融合了東西方美學,極富視覺衝擊力和時尚感覺,受到各界人士和青年人的喜愛。
黃友民說,根據市場的不同需求,“老天利”開發出了不同產品系列:作為“重器”的景泰藍製品,比如3米多高的葫蘆瓶,常被一些集團、公司、酒店訂購,擺放於大堂之上;而個人收藏、家庭擺件等,也可以按要求定製,豐儉由人。
現在的“老天利”,在傳承工藝、開拓市場的同時,責無旁貸地當擔起了保護傳統文化的使命。從2011年開始,“老天利”精品巡迴展每年定期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辦,讓大眾感受景泰藍工藝之美的同時,更傳遞了保護傳統文化的理念。不久前,“老天利”組織編撰出版了長達十萬字的景泰藍文化發展史研究書籍《中國景泰藍文化》,用史料和行動證明“景泰藍和‘老天利’都有一顆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