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村(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老城村)

老城村(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老城村)

老城村位於縣境東部,東接會盟鎮下古村,西連會盟鎮陸村,南與邙嶺鄉接壤,北至黃河南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城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洛陽市孟津縣
  • 地理位置:縣境東部,東接會盟鎮下古村
歷史,地理環境,交通,旅遊,經濟,文化,

歷史

老城村距孟津縣城22公里,距離會盟鎮2公里。自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至1959年427年中,除1948年—1951年外,老城村一直為孟津縣城。1959年9月孟津縣人民委員會遷入新城(老城村以西約22公里的長華)後,老城由一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變為一鄉的中心。

地理環境

老城村地跨黃河,沼澤、灘涂較多,全村山地、平川、灘涂各占土地面積的1/3。

交通

老城村在歷史上是孟津縣城長期所在地,水陸交通便利。1922、1933年兩次修築洛陽—孟津—白鶴全長26公里的土面公路,曾短時間通客貨車。1975年以後,洛陽—白鶴、長華—老城、老城—扣馬公路陸續通車。1977年,洛陽黃河公路大橋於西北部的雷河村北建成。國道錫林浩特—海安公路,自北而南貫穿鄉境,客貨車輛不絕於途。1970年通車的焦(作)枝(城)鐵路,由鄉西南部傍境而過。鄉境距白鶴、邙山車站僅數公里。優越的交通條件,對發展全鄉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老城村有直接通往洛陽市、孟津縣的班車。

旅遊

老城村內有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故居。王鐸故居位於中州名鎮河南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老城村,是明清大書法家王鐸的宅第。洛陽神筆王鐸故里景區為國家AAA級旅遊景點,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洛陽市旅遊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旅遊總局確定的全國旅遊景點之一。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號痴庵、松樵;別號煙潭、漁叟;因祖居洛陽孟津,故又稱其王孟津。他在書畫上造詣高深,獨樹一幟,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書法家。明、清加授太子少保,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其故居位於孟津老城,由2646平方米的故居和占地80畝的後花園兩部分組成。
神筆王鐸故居距市中心23公里,且有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徑抵。從207國道口到神筆王鐸故居只有4公里;神筆王鐸故居西邊距劉秀墳2公里,西邊距龍馬附圖寺1.5公里,東邊距萬畝荷花園10公里。神筆王鐸故居與白馬寺和上述三個景點,構成了一條旅遊風光帶。是經洛陽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一條不可多得的洛陽旅遊北邊線路。

經濟

黃河大渠經過全境,灌溉條件較好,平川區稻麥兩熟,是全縣的主要糧產區。該村的水產養殖已有30餘年歷史,1980年後,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漁業生產發展迅速,池、塘養魚普遍開展,養魚致富形成熱潮,是河南西部聞名的“魚米之鄉”。
老城村商業繁榮,由來已久。民國時期,各業商號,經營齊全。店館攤販,遍布街巷。1958年8月設立孟津縣供銷合作社老城基層社,有會盟鎮固定性農貿市場,每至會期(農曆正月二十)人如潮湧,物資豐富。自1979年起會以來,已成為全縣著名的物資交流會。

文化

老城村一向以重視文化教育事業而著稱。光緒三十年(1904年)首創高等國小堂。1913年設立女學。1928年又率先在國小實行男女同校。1928年在老城村建立師範學校。建國後,老城村的教育事業更加發達。1983年老城村最先普及了國中教育。目前該村擁有老城國小、老城國中、老城高中(孟津縣第三高級中學,原孟津師範學校所在地)等學校,還擁有幼稚園等各類學前班。
老城村明清時代城牆,城內文廟、城隍廟、十字街木石牌樓等古建築多拆毀於1958年前。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也非常活躍,排鼓、獅舞、高台,高蹺、旱船、戲曲及寺廟舞蹈、歌唱等應有盡有。建國後,其形式和內容多有改革和更新。到1985年,尚有獅舞、排鼓、龍燈、業餘劇團等社團10餘個。1979年建立鄉文化站。另有劇院1個(1100個座位),公私電影放映隊7個,基督教堂1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