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喝碑下寨自然村

老喝碑下寨自然村

老喝碑下寨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新華鄉師宗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新華鄉南邊,距離村委會2公里,距離鄉政府7.9公里。國土面積有2.4平方公里,海拔1310米,年平均氣溫16.6℃,年降水量1390毫米,適宜種植蕎子、花生等農作物。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55戶,有鄉村人口259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1人,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第二、三產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喝碑下寨自然村
  • 別名:老喝碑下寨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面積:2.4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人口衛生,農村經濟,基礎設施,文化教育,歷史沿革,基層組織,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93.8畝(其中:田177畝,地116.8畝),人均耕地1.1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57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79畝,主要種植八角、桔子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1731.2畝。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5戶,共鄉村人口259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145人。其中農業人口259人,勞動力14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59人。
到2009年底,全村享受農村低保人數31人,占總人口數的11.91%;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4人,參合率74.90%。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8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0.7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2萬元,占總收入的46.3%;畜牧業收入19.5萬元,占總收入的38.92%(年內出欄肉豬360頭,肉牛3頭);林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7.98%;第二、三產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6%。農民人均純收入161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7.14%),在省內務工6人,省外務工4人。
老喝碑下寨自然村桔子種植老喝碑下寨自然村桔子種植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5戶通自來水。有5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1.8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5戶(分別占總數的100.00%和63.64%)。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3.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0輛,拖拉機1輛,機車9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77畝,有效灌溉率為60.2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7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倮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徐屏友誼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5公里,距離中學7.9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人,其中小學生8人,中學生7人。

歷史沿革

該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彝語“老”為石頭,“喝”為多,“碑”為山。清末建村於石頭多的小山斜坡上,居下方,故名。漢族的祖籍原屬江南一帶。明王朝時期,採取軍屯、民屯、商屯三種形式,把成百上千的漢族由人口稠密的江南一帶遷入雲南殖邊。
清朝時期逐漸增多;民國時期更多。漢族的進入,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引進先進生產技術,促進貿易交換,推動生產力發展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數1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該村設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有團員6人。

村務公開

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2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交通不便;2、經濟條件差;3、醫療條件差;4、教育條件落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將進村道路改造成彈石路面;2、修建灌溉大溝3000米;3、建設本村文明衛生路;4、發展杉木、榿木種植各300畝,並大力發展桔子等經濟林果;5、發展養殖業,年出欄生豬250頭以上,雞1500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